“远不是一键成片那么简单” AI影视作品侵权第一案原告发声
AI律师助手

“远不是一键成片那么简单” AI影视作品侵权第一案原告发声

近日,全国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进行一审庭前谈话。提出这个法律新问题的原告,是有着20多年影视从业经验的陈坤。他曾是《这!就是街舞》等大型综艺节目总监制,2023年开始探索AI(人工智能)影视制作。今年,陈坤发现某百万粉丝的“大V”涉嫌侵权其主创的《山海奇镜》预告片。“不仅画面逻辑、剪辑节奏一样,配音、配乐、动效、字幕相同,还把有我们主创人员名单的片尾剪掉替换成他自己的,甚至拿着我这个片子为他们的课程销售引流。”陈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陈坤看来,这个案例将会对整个行业起到借鉴意义。“AI影视作品的商业化才刚刚起步,多家头部短视频平台都在投入定制AI短片。而如果AI视频本身的版权链不清晰,对行业将是一个毁灭性打击。我打这个官司就想证明这一点——用AI做出来的影视作品也是有版权的。” AI把浩大的特效工程变小了 但绝非大家想象中的“一键成片”玄幻、科幻、特效一直都是影视行业里烧钱又费时的“硬骨头”。比如在2015年元旦档热映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公开资料显示,特效公司在该片开拍前和开拍期间共投入了约100名员工,后期则增加到200人;其中光是老虎特效的制作研发就花了两年多时间。AI大模型的涌现让这类影像的制作门槛变低了。去年底,陈坤等5名主创耗时十多天,通过多种AI大模型,做出了近2分钟的《山海奇镜》预告片。《山海奇镜》 预告片画面 图片来源:陈坤供图5个人、10多天时间,做出近2分钟玄幻题材的短片,这在传统影视工业里,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I“神奇”地把浩大的工程变小了,不过,这又与大家想象中“一键生成”的智能化有着极大的区别。“一个片子我们要有前期策划、文案脚本、分镜头脚本、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再进入特效阶段。现在AI能替代一部分拍摄和特效制作,在文生图阶段,我们要有非常长的结构性的提示词,再根据每张图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的大模型软件进行图生视频。这一切都做完后,我们得到的也只是一个个3秒至4秒的素材片段,还需要经过后期剪辑将其成片⋯⋯”陈坤回溯整个过程表示,“所以绝不是对着大模型输入‘我要一个关于山海经的玄幻短片’,它就一下子能输出来这个片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今年4月,陈坤团队制作的AI短片《凤鸣山海》,入选央视电影频道“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片尾显示的导演、编剧、AI制作、AI动态支持等主创分工人员多达16人。和陈坤一样站上央视电影频道“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颁奖盛典现场,还有用AI做出短片《玉覆荆楚》的卡兹克团队。“当你前排就是乌尔善、张艺谋、成龙等明星大佬时,那种感觉还是有点意外以及特殊的。”卡兹克在复盘《玉覆荆楚》时有感而发,AI做电影质感短片也要付出繁重的人力劳动。 《玉覆荆楚》视频画面 图片来源:卡兹克 “整整10天,我们每天4点睡,9点起床,有很多痛苦和麻烦,期间无数次想放弃,甚至快干成了半个尸体⋯⋯”卡兹克表示,最后才得出这样一个三分多钟有电影感的AI短片。原告陈坤:想要证明用AI做的影视作品也有版权今年2月,有网友私信陈坤:“你的作品被侵权了。”陈坤立刻注意到,一个短视频“大V”涉嫌抄袭《山海奇镜》预告片。3月11日,陈坤将上述账号的经营企业和短视频平台分别列为被告,以自己的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陈坤的诉求是,被告删除侵权视频,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他的经济损失50万元。此案于4月11日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立案,为全国“人工智能影视版权”第一案。5月15日,该案进行了一审庭前谈话。“我们做了补充证据,证明视频的制作过程——如何文生图、再图生视频。我们会还原整个制作过程,后续可能还需要再演示一遍,证明这个AI视频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陈坤对记者表示,AI视听作品的版权还是一个新事物,最模糊的认定在于用AI做的视频有没有版权?“我打这个官司就想证明使用AI软件做成的短片蕴含大量人类劳动,具有版权。”据澎湃报道,对于原告陈坤的指控,被告方回应:在发布该视频前,他对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知情。此外,该作品发布后并未有任何盈利行为,且在得知涉嫌侵权后已及时删除该视频。对于索赔50万元这一金额,他并不接受,称其他交由律师处理。在此案之前,关于AI创作内容的版权纠纷案件已有先例。2024年1月,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已判决生效。原告使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的图片被侵权后,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该案经过五次审理,最终法院认定原告的图片具备“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属于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值得注意的是,使用AI生成的内容是否有侵权风险?对此,目前存在争议,因为不能保证AI平台的全部素材都获得了版权。2023年9月,《权力的游戏》原著作者乔治·马丁等17位知名作家提起集体诉讼,称OpenAI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批量复制原告的作品,并将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输入到该公司的“大型语言模型”中,并对用户类似的文本需求进行响应。平台入局定制AI短片如果版权不清晰将是毁灭性打击从传统长视频工作者转型到AI短片制作人,陈坤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之前也接一些传统项目,比如地方卫视的春晚、品牌方的大型盛典等。但去年开始,我拒掉了很多项目合作,因为收入已经不够成本了。”陈坤说,“长视频综艺大投入、长链条的商业模式,在当前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商家不再愿意给这类节目投广告,因为不能带来直接的销售拉动。现在恨不得是我给你投多少广告,你就帮我卖多少货,甚至我不给钱了,直接给你货行不行。”感受到长视频广告的困难,去年下半年,陈坤将目光投向用AI制作短片、短剧这一全新的领域。团队制作了十多个AI短片,且几乎都已投入商业化应用。“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比较传统,基本上是短视频平台找我们付费定制,我们先提供脚本,双方商量一个价格,再开始做。平台委托我们制作的AI短片已经送到广电审了。”在陈坤看来,AI影视作品的商业化才刚刚起步,众多平台入局定制AI短片。而这只是AI短片最初步的商业模式,未来的商业模式爆发点在哪现在还不得而知。“就像五年前谁也想不到短视频的赚钱之路在直播带货。”但如果AI视频的版权链不清晰,将对AI短片的行业发展产生巨大打击。不同于陈坤的“内行人转型”,“影视行外人”卡兹克完全是因为兴趣爱好踏入AI创作的奇幻漂流。他曾是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后来在一家互联网基金平台做设计总监,爱好“捣鼓”作品。“仅仅为一个四秒钟的3D建模视频镜头,我可能需要投入一周甚至半个月的时间。”2022年12月,随着ChatGPT和AI绘图兴起,卡兹克发现这些工具极大地契合了他的需求。他将探索这些新工具的过程视为一种游戏,不断寻找新的技巧来提高效率。2023年,卡兹克使用AI技术制作了《流浪地球3》的预告片,迅速火遍全网,吸引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关注。“今年3月开始,我已全职做AI影视。”卡兹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也说明,卡兹克也看到了AI影视商业化的信号。 图片来源:卡兹克供图 工具突破创作局限,也局限着创作。陈坤认为,AIGC现在还处于手机摄像头在实验室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高度可控、非常精准等标准。“我要它画一个圆,它可能给我一个椭圆。这在影视商业化中是不被接受的。”“AI每一天都在进步,带给我们的创作空间只会越来越大。”陈坤经常给团队打鸡血,“每一天都是最难的一天,往后的每一天都只会比今天更容易。”记者 | 丁舟洋 编辑 | 魏官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yingxiangli@nbd.com.cn。每经影视不对本内容之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作任何保证,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yingxiangli@nbd.com.cn。每经影视获邀,已强势入驻网易号、搜狐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一点号等平台|每经影视 meijingyingshi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人工智能侵权潮?配音师声音权案背后,AI音乐版权难题如何解?
AI律师助手

人工智能侵权潮?配音师声音权案背后,AI音乐版权难题如何解?

本文主要讲述了AI技术应用在娱乐产业中引发的声音权法律争议。配音师殷某因声音被AI化侵权起诉五被告,但各被告否认侵权。文章指出,随着AI技术的发展,音乐人面临新的版权问题,AI的使用带来的便利与对音乐创作个体权益保护的挑战并存。作者武婧认为,尽管AI可能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但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以及保护创作者权益仍很重要。同时,AI在音乐产业的应用趋势及对未来音乐人的技能要求也被讨论。
GitHubCopilot诉讼:AI编程新希望还是版权侵权挑战?
AI律师助手

GitHubCopilot诉讼:AI编程新希望还是版权侵权挑战?

科技产业近期面临诸多困境,但生成性人工智能带来了希望,如GitHub Copilot的高效生产力提升。然而,AI复制代码的问题引发版权争议,集体诉讼对其合法性提出质疑。尽管如此,像GitHub这样的公司正努力通过技术防止这种情况,并有观点认为这些工具并未违反开源精神。该案件对人工智能法律影响的探讨尚在初期,可能重塑行业规则。
艺术家们对AI艺术巨头发起了正义之战?版权侵权,法律何以应对?”
AI律师助手

艺术家们对AI艺术巨头发起了正义之战?版权侵权,法律何以应对?”

三位艺术家起诉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称其未经许可使用数百万网络图片训练AI工具,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律师Matthew Butterick和Joseph Saveri对微软、GitHub和OpenAI的类似诉讼旨在推动AI遵循公平原则,并认为AI艺术创作可能违反版权法,尤其是在合理使用法规的解释上存在争议。尽管AI开发者辩称其行为符合美国的《合理使用》规定,但此案的复杂性表明法律先例在这类侵权问题中仍为空白,需要在法庭上进一步探讨。近期的AI艺术工具如DreamUp也成为了这场诉讼的新被告。
人工智能生成新闻,版权归属何方?这回法院给出了答案
AI律师助手

人工智能生成新闻,版权归属何方?这回法院给出了答案

本文概述了一起罕见的人工智能生成新闻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案。尽管侵权范围和争议较小,但案件涉及腾讯Dreamwriter这样的AI智能写作助手自动生成内容,使得此案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产品版权的第一例。法院判决认定此类AI生成作品的法律性质属于AI控制者创作,腾讯因此享有著作权。这表明,在AI生成文字的背景下,法律需要调整以适应技术发展,厘清主体资格。
人工智能专利诉讼新挑战?判定侵权人、地点与证据的动态难题
AI律师助手

人工智能专利诉讼新挑战?判定侵权人、地点与证据的动态难题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专利诉讼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判定侵权人和地点的挑战。AI技术的动态性使得传统方法难以适用,法院可能需要面对直接侵权者身份不清、间接责任认定困难以及侵权行为证据收集难等。文章还指出,诉讼地点选择将更复杂,因AI侵权识别复杂可能导致诉讼当事人变动。此外,专利持有人在证明侵权时,面临AI设备描述难和侵权特征临时性的挑战。作者引用案例强调了这一诉讼趋势的复杂性和对法律理论的新要求。
苹果Siri侵权诉讼再起波澜?小i机器人索赔100亿,法院判决引关注
AI律师助手

苹果Siri侵权诉讼再起波澜?小i机器人索赔100亿,法院判决引关注

小i机器人因专利侵权纠纷,正式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起诉苹果公司,要求其停止使用Siri技术,并索赔100亿元人民币。案件源于2012年的诉讼,但之前由于专利有效性问题终止。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支持了智臻智能的专利有效性,使得该争议重新引发关注。智臻公司的专利涉及聊天机器人系统,认为Siri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如何让普通人轻松起诉?人工智能‘律师’来教你!
AI律师助手

如何让普通人轻松起诉?人工智能‘律师’来教你!

通过研发基于"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的法律科技产品,武汉百智诚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一款能自动生成起诉状并提供诉讼指导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款名为“起诉状辅助生成系统”的产品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人工标注的限制,利用大模型处理非结构化司法数据,迅速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其准确度已提升至92%,在最高人民法院评测中拔得头筹。目前,该系统已在5省多家基层法院得到应用,并有望进一步扩展到律所、仲裁委等更多法律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务支持,帮助预防和管理司法风险。
惊奇!AI律师即将亮相,36美元打破法律高价梦?变革还是挑战?
AI律师助手

惊奇!AI律师即将亮相,36美元打破法律高价梦?变革还是挑战?

首个AI律师将于下月在美国出庭,挑战传统法律行业。这台"AI律师"由Joshua Browder创立的DoNotPay提供,服务年费仅36美元,旨在通过自动化程序帮助撤销交通罚单,后续可能扩展至更多领域。尽管面临法律和技术挑战,一些专家认为AI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对成本敏感的当事人有积极影响。然而,ROSS和Atrium的诉讼案例提醒我们,法律科技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商业化和监管问题仍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