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尽管大部分企业都选择在互联网端推出他们的AI产品,但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习惯的改变,移动端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注于图像生成的AI产品,由于移动端的使用体验较好,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此外,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技术突破,使得AI产品在移动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便捷。
50家企业参加了生成式AI大PK,其中ChatGPT表现出色,遥遥领先其他选手,其月活跃用户达到15亿。一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现在是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年度总结了!近期,有一家国外的网站进行了对生成式AI的数据进行盘点,并发现ChatGPT在过去约一年的时间里遥遥领先。毫无疑问,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在过去的一年里,生成式AI如火如荼地涌现出来,引发了爆炸式增长,几乎有80%的网站是之前完全不存在的。共有50家公司被列入名单,这些公司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有趣的是,其中只有5家曾经是科技巨头公司。也就是说,剩下的40多家公司都可以被视为科技初创企业所创建的产品。其中包括了ChatGPT,这是OpenAI创始公司在2015年注册完毕,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OpenAI在2019年之前依然以非盈利研究所的身份存在。OpenAI的转型开始于2020年发布了GPT-3,紧接着在2021年发布了DALL-E。而我们最熟悉的ChatGPT,在去年年底才发布了初步的3.5版本,它已经开始展现出雏形。让我们来深入研究这份统计数据,探究一下最受欢迎的50个生成式AI产品。资金筹集状况互联网迎来了GPT-4于今年3月的盛大发布,这一事件彻底点燃了网络世界。与此同时,ChatGPT也以其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拥有1亿活跃用户的应用程序。生成式AI这个词成为了寻常百姓家日常探讨的话题,可以说是直到GPT-4爆火出圈之后才发生的。从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们可以获得各种生成式AI的流量数据。此外,国际行业专家还根据这些流量数据对排名前50的产品进行了全面排名,并分析了这些产品随时间推移的线性增长情况,其中还包括主要流量增长来源的分析。让我们暂时把目光从ChatGPT上移开,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整体行业格局。需要说明一个小细节,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网站来使用,而依赖手机应用的产品并不多见(你还记得之前ChatGPT上线手机应用版本时有多受欢迎吗)。为了确保公平,我们必须全面考虑那些在APP上榜的公司的流量数据,不能忽视他们。截止到今年6月,这段数据是由Sensor Tower提供的。排名网站强调,为了确保准确性,他们仅提供该产品排名的大致趋势和不同类别之间的梳理,并不具备其他更详细的参考价值。在生成式AI出现之前,有80%的这50个产品是不存在的。除了谷歌的Bard、Quora的Poe、Course Hero的QuillBot、123RF的Pixlr以及微软的Clipchamp之外,其他45个产品都是从零开始、拔地而起的。根据PitchBook的数据,几乎有48%的剩余四十多家公司是真正的自力更生,没有依赖于外部资金的支持。AI行业的一个小秘密也在此得以揭示——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仍然可以在AI领域取得一些成就。自然而然,若是缺少财力和人力,就必须依靠技术来弥补所缺之处。与这48%的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15%的公司在创立之初就获得了至少5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企业数一柱擎天,指的是在上图中,初始资金为的企业数量非常庞大。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有钱和没有钱的公司之间主要存在着哪些差异呢?熟悉该领域的伙伴们都了解,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中,模型构建和训练是最昂贵的环节。这一阶段可能需要耗费数百万美元。出现了以下情况的公司,其中排名前50的公司有:自己从零开始训练专属模型对现有的模型进行微调的操作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微调来进一步优化进行模型微调以提升性能针对已有模型进行微调,以改善其表现通过对现有模型进行微调,以使其更加完善对已经存在的模型进行微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基于现有模型的微调来优化其性能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调整以增强其性能在已有的模型上构建一个前端消费者用户界面。然而,比例存在差异。在排名前十的产品中,有一半是基于自主开发的模型,其中4个是对现有模型进行微调,而只有1个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况。拥有自己的模型的公司平均融资额为9800万美元,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训练模型的成本之高。此外,这个数据排除了由ChatGPT生成的结果。113亿的融资额让OpenAI的规模已经变得无可限量。相比之下,企业微调现有模型的融资额平均为2000万美元。而那些仅搭建前端界面的企业,其平均融资额仅为900万美元。流量产物然后我们要看一下各个产品的用户流量情况。根据下方的统计图可见,ChatGPT在前50名产品中独领风骚,占据了超过60%的产品流量。预计每月访问量达到16亿次,月活跃用户数高达2亿人次。ChatGPT的受欢迎程度超越了所有网站,无论是AI相关的还是其他类型的网站,它都位列第24位。CharacterAI排名第二,在流量方面约为ChatGPT的79%。尽管无法与ChatGPT相媲美,但在与其他产品的比较中,它的第二位置仍然非常稳固。特别是在移动端,CharacterAI的日活跃用户数量甚至可以与ChatGPT媲美。此外,CharacterAI还具有更高的用户留存率(数据来源:Sensor Tower)。当然,这只是对生成式AI产品进行内部比较而已。目前ChatGPT的流量大约与Reddit、领英和Twitch相当,但与WhatsApp、YouTube、Facebook等其他社交媒体巨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排名前五的聊天机器人中,占据68%总流量的是搭载通用大语言模型的ChatGPT。此外,谷歌的Bard和Quora的Poe也属于这类聊天机器人。然而,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也开始见到AI伴侣(如CharacterAI)和内容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和ElevenLabs)这两大类产品的迅猛涌现。图片生成占据了41%的流量,其次是专业的AI写作工具,占26%,而视频生成类产品仅占8%。Model Hubs这个类别最近也变得越来越热门,除了之前提到的内容。尽管它只占据了前50名中的两个位置,但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其中,Civitai和Hugging Face也成功地跻身前十的名单之中。用户通常访问这些网站的目的是下载模型,并在本地运行。因此,统计出来的网络流量可能会少于实际使用量。商机的未来尽管生成式AI目前很受欢迎,但实际上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分得这块蛋糕。在初创企业中,存在一些AI模型的类别,目前还没有公司涉足。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展示了各个领域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除了最左侧的陪伴类AI,我们能够观察到领域内的老大哥比二哥拥有超过四十倍的流量。在其他类比中,二哥和大哥之间的流量差距并不那么明显。在柱状图中,越往右边看,情况就越是如此。我们可以把最右侧的语音生成类产品作为例子,大家的表现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新进入者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产品逐渐展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专业化产品在特定用例上的关注度正在普遍增加,这意味着以前大公司广泛关注通用模型和产品的情况正在改变,专业化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虽然Midjourney目前在业内占据着较领先的主导地位,但后来居上者屡见不鲜,以图像生成为例。这张统计图展示了Midjourney和Leonardo之间访客用户量的对比,并且直观地呈现出来。尽管规模不及其他公司,但是Leonardo的增长势头不容忽视。在Midjourney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他们成功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增长数量。收费由用户承担在过去的五年中,许多消费类应用程序陷入了被收购的漩涡。由于缺乏平台迁移能力(如从互联网迁移到移动端),因此很难获得推出新产品的动力。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考虑更长远的因素,因为拉新客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不断上升。生成式AI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榜单中的大部分公司没有使用付费营销,而是通过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免费客户流量。为了获取口碑和曝光度,一般而言,人们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者在Reddit、Discord等应用程序中私信用户的方式进行。这些公司的后25%,或许只有不到2%的流量来自于付费广告营销。非生成式AI类产品相比之下,付费营销所占比例达到了70%。毕竟没有广告的话,产品的销售量真的不好说啊。用户们也愿意为生成式AI付费,这在榜单上的公司中占了90%。这些公司大多数都通过用户订阅的方式实现盈利。按照每月付费的用户来看,这些公司的产品在榜单上的平均月收入约为21美元,年收入约为252美元。实际上,这项费用比非AI产品的订阅费要高。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学习类APP多邻国(Duolingo),月度订阅费用平均也只有10美元。用户的付费意愿高涨,这表明生成式AI创造了许多新的价值。是选择互联网还是移动端?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领域,是在互联网端还是移动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之前ChatGPT开发一个线下APP用了多久你还记得吗?花费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然而,在图像生成领域,由于存在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的存在,APP的推出门槛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低。那么就要问,为何移动端还没有更多的AI公司来开展业务呢?互联网和浏览器可能是与用户最广泛接触的起点,这可能是答案所在。许多AI初创企业可能规模较小,因此不愿将精力和资源过多地分散到移动端上。因此,仅有15家公司中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从榜单上可以看出。然而,这些企业通过移动端获得的流量可能还不到互联网总流量的10%。当然,让我们特别介绍一下的是三个例外。专业设计工作室APP PhotoRoom 和AI伴侣老大哥CharacterAI 在移动端APP上分别占据了88%和46%的流量份额。20%的流量来自应用程序的产品有Speechify,它能够进行文本转语音。三支数值分别为88%,46%,以及20%。与前文提到的不到10%相比,它们可谓是凸显出了自己的优势。然而,根据网友的预测,人们现在实际上更多地花时间在手机或平板上。根据数据统计,用户平均每天在移动端的使用时间比在互联网端多36分钟。也许,未来的移动端将会见证生成式AI的辉煌。
尽管大部分企业都选择在互联网端推出他们的AI产品,但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习惯的改变,移动端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注于图像生成的AI产品,由于移动端的使用体验较好,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此外,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技术突破,使得AI产品在移动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便捷。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