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
引言: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达到254亿美元,即千亿级市场规模。泰山汇研究院数据,截止至2017年10月9日,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累积融资额260亿人民币,融资公司共114家。
一、人工智能正在颠覆性的改造传统医疗
2017年初,世界癌症日(2月4日),IBM Watson医生第一次在中国“出诊”,仅用10秒就开出了癌症处方。这不仅引发舆论热潮,更振奋的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正在颠覆性的改造传统医疗。
IBMWatson医学智慧之冠,以惊人的速度消化海量文献。它可在17秒内扫视3469本医学专著与24.8万学术论文,69种疗法方案和61540个实验数据,以及10.6万个临床报告。这庞大的知识库使其迅速晋升肿瘤诊疗专家,犹如拥有超凡智慧的癌症智者。在印度,Watson医生以无药可救患者的生还为突破,精准找到治疗新路径;在日本,它仅用短短10分钟便揭示了一例罕见白血病的真相。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诊断准确性,IBM Watson正改变着医学界的面貌,助力全球患者寻求更精确、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人工智能(AI)+医疗”市场蛋糕巨大;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华大基因等都纷纷下赌入局
🚀【2025年AI医疗市场】预测:价值破千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引领一场价值革命,总计达到惊人的1270亿美元大关!其中,医疗市场的瑰宝——AI医疗,预计将占据五分之一的份额,也就是254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的千兆级别。从2013到2017年间,AI医疗领域的融资盛况可见一斑,共见证了241起里程碑式的投资事件。全球范围内,AI医疗的投资分布展现出独特的格局:首先,健康管理以50%的比例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新医药研发(25%)和技术创新(20%),这两块都是创新的引擎;病历分析和医疗影像领域分别占据15%和47%,技术与数据交织,为医疗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国内市场,AI医疗的投资布局也相当显著:硬件投资占比近30%,显示出对先进技术的坚定追求;健康管理的关注度也不容忽视,占到了6%,预示着健康管理和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I医疗 #市场规模预测 #全球投资分布
中国企业2010年后,已开始迅速布局医疗人工智能领域;2010年也是我国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分水岭,此前每年出现的这类新创公司数量极少。2014和2015年出现创业高峰,两年内共有52家公司成立;截止2017年7月31日,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公司共有131家,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城集中了97家公司,占全部公司的76%左右。
泰山汇研究院数据,截止至2017年10月9日,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累积融资额已超过260亿人民币,融资公司共114家。 国内在医疗人工智能布局的企业主要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华大基因;海外主要有IBM、Google、苹果、微软、亚马逊等。
三、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医疗领域势不可挡?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需求主要基于几个客观现实:一方面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成本高,医生培养周期长,误诊率高,疾病谱变化快,技术日新月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增长、对健康重视程度提高,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加。
以医生资源为例,我国目前培养医生的模式是“5+3”,5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再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才具备医生从业资格……8年的大浪淘沙,真正坚持下来的优秀医生人数有限。
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人类自身已拥有的能力,但与人类相比,最大优势在于计算能力的高效,尤其在数据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脑力劳动密集型行业领域。因此,在医疗领域它将从这三方面产生巨大颠覆:
第一,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第二,提早预测疾病风险,发现重大疾病,提前预防,以减少后续不必要的更大医疗支出;第三,方便医生管理看护患者,也方便患者自我健康和疾病的管理,让自查自诊等成为可能,将医疗延伸到院外,前置到院前,同样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降低医疗成本。
四、人工智能(AI)+医疗,四种主流模式应用
从全球创业公司实践的情况来看,AI+医疗的具体应用包括洞察与风险管理、医学研究、医学影像与诊断、生活方式管理与监督、精神健康、护理、急救室与医院管理、药物挖掘、虚拟助理、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其中以四种模式为主流。
第一、AI+辅助诊疗,即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辅助诊疗中,让计算机“学习”专家医生的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诊断和治疗方案。在AI+辅助诊疗的应用中,IBM Watson是目前最成熟的案例。目前IBM Watson已部署在美国多家医院提供辅助诊疗的服务,服务的病种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子宫癌等多种癌症。
第二、AI+医学影像,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应用在医学影像的诊断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图像识别,应用于感知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将影像这类非机构化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二是深度学习,应用于学习和分析环节,是AI应用的最核心环节,通过大量的影像数据和诊断数据,不断对神经元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训练,促使其掌握“诊断”的能力。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BIDMC)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对乳腺癌病理图片中癌细胞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2%,与病理学家的分析结合在一起时,它的诊断准确率可以高达99.5%。国内的DeepCare对于乳腺癌细胞识别的准确率也达到了92%。
第三、AI+药物挖掘,是指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药物临床前研究,达到快速、准确地挖掘和筛选合适的化合物或生物,达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的目的。通过计算机模拟,AI可以对药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预测。借助深度学习,在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孤儿药和常见传染病治疗药等多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已经涌现出多家AI技术主导的药物研发企业。
第四、是AI+健康管理。目前从全球AI+医疗创业公司来看,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虚拟护士、精神健康、在线问诊、健康干预以及基于精准医学的健康管理。
五、医疗AI创业、投资关卡重重,门槛难迈
虽然医疗人工智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前沿基础理论、关键性技术、产业基础平台、人才队伍和监管体系等方方面面都亟待创立和完善。
对所有行业企业投资者而言,医疗人工智能目前遇到不少发展阻力和确定性因素:
首先,数据根基不牢成软肋。人工智能的发展研究是基于海量的大数据,医学影像、医疗病例、基因突变、诊断病例、术后跟踪、健康行为等广泛的数据内容是医疗AI行业应用的前提。以Watson健康为例,它并不仅是一个技术,也包括泛数据的积累,从数据准备、模型建立、优化到最终应用于业务场景,再收集更多数据,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完成深度学习的复杂任务。
中国医院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已建立了规范的业务流程,如果将人工智能新添到现今的医院流程中,势必会打破原有规则、体系,这将需要极强整合力与智慧。不仅如此,数据拥有者不共享、不互通数据,或者贡献数据后恐不能获得公平回报,都是目前亟待探讨的现实难题,虽不关乎技术,但直抵核心。数据质量问题也令人堪忧,目前,尽管第三方电子病历数据企业手握大量数据,但因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分散而很难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如何与医院深入交融。只有软件打动医院管理层,在院长眼中能实现标准化和控费目标,才有望认可其价值,拍板引进。管理层在宏观层面,更关心医院效率、控费、医疗质量等能为医院创造价值的项目,而医生在乎地是效率和节省时间,让科研产出、临床产出更高效。对于投资人,如果投资的软件、服务、药品等叫好不叫座,损失自然是真金白银、时间成本。
最后,投资人的忧虑。综合考量人工智能(AI)+医疗这件事,存在着诸多问题,远近难辨、真假难分。例如:有没有伪需求的可能,场景频次、支付的意愿,这些都是落地应用的致命之处。
商业角度需要解决问题的流程是产品落地、商业模式落地、盈利能力落地。产品落地需要真实需求和技术能力实现。接下来是商业模式的落地,测试收入流水与规模复制收入。最后盈利能力的落地,但目前还未有非常完善的盈利模式,AI医疗领域的创业者都还在不断尝试。
方正证券产业金融部董事医疗产业投资并购负责人姜天骄告知笔者:“一个资本风口的耐心周期大约两年,前两年需求确认、技术实现,过两三年测试收入流水、规模复制,再过两三年产生净利润、延伸盈利模式,这样的项目才是资本推崇的成功项目,显然AI医疗难以这样推进。”
六、尾语:
我们期待“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过去式,至少寻常百姓可以看得起病,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马云说的“医院不改变,我们就改变医院”,很是激荡人心,但真正的改变也非旦夕之功。我们希冀在资本与政府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带领着医疗创业者不断尝试连接技术、数据、设备、人等等,不断试错,不断拓荒、不断迭代,重整架构。让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医疗生态重构真正造福寻常百姓。当然,AI医疗的基础终归是商业服务,最终还要回归商业本质的思考,在物竞天择中,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AI时代,掌握AI大模型第一手资讯!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扫码右边公众号,驾驭AI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