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
来源丨ONE文艺生活ID丨one_hanhan作者丨牛小玲编辑丨姜姜最近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官宣启动;还没开拍,网上的文艺青年就炸了锅;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版的“花束般的恋爱”火热出炉;文艺青年对当代都市爱情展开了极致嘲讽与想象。先给没看过原版电影的朋友们简单介绍下剧情:小帅和小美是两个日本文青,俩人因为书影音爱好一致坠入爱河;恋爱长跑五年,后来因为小帅上了班,没精力再文艺;俩人的精神共鸣走到了岔路口,最后分手。基于此,全网文青展开了一场《花束版的恋爱》本土化运动;其中字字都写着:都市一无所有,没人再相信爱情。网友们自创的“花恋文学”主要集中在一二线都市;用的基本是一个模版,不过是换换其中的文化消费符号,换汤不换药。至于为啥没有县城乡镇版?因为外五线从来不是文青爱情的诞生地;文化产品的缺失,让它成不了文艺爱情的沃土;而各地版本《花束般的恋爱》,根源都来自于明码标价的文化消费符号。比如北京版的几大要素:在北影节资料馆午夜场相遇,一起去北京胡同里晃悠;吃卤煮、去798看展,因共同认出贾樟柯窃喜;图源@豆瓣woodhead但最后男的成社畜,俩人灵魂没法惺惺相惜,吃完饺子后,BE。要素基本占全,唯一觉得有bug的地方是贾科长还是太有名,不够小众,建议换成毕赣。上海版相较于北京版会更加洋气;有个英文名是上海文青发生爱情的底气;职业也成了在4A公司加班的广告白领,交通工具是最松弛的骑行;抢上海电影节的票,在亚比的精神乐园租个软装好一点的房子,靠廉价鲜花和临期食品维持小小仪式感。图源@小红书早见Hayami最后因为上班了,没精气神儿了,在citywalk中终结恋情。其他城市版本也都在一个壳子里套用;河南版的小情侣会一起去胖东来蹭空调,早饭喝胡辣汤,午饭吃烩面;周末看武林风和上热搜的河南卫视春晚;图源@小红书sisylviajean最后因为要考公、考教资俩人走散;东北版男女主在二手玫瑰现场相遇,散场后一起喝老雪吃鸡架;顺便背诵《马大帅》经典语录,再怀念几句本山所在的春晚辉煌岁月;最后在男的干销售女的干财务的社会化进程中,弄丢彼此。《花束》梗的这波火热,其实让我非常惊讶;第一是惊讶于竟然有这么多朋友看过这个电影;第二是文艺青年们的集体自嘲,再次印证了一个悲哀的事实:我们已经没有力气发生爱情。全国版的《花束》运动如火如荼;一边在嘲讽中对旧日爱情坐标的无尽怀念;一边是对未来产生爱情几乎为0可能,长叹一声。这其实映照着爱情的三大存在主义危机。·本身依靠书影音文化消费品建立感情的脆弱性《花束》的特别之处在于男女主是精神契合的soulmate;这在古典主义爱情中并不少见,在当代爱情中却显得极具嘲讽;当“你很特别”文学成为讽刺文艺男的乐子笑话;当“文艺青年”成了社会上交不起五险一金的群体代名词;当“第一天我们聊尼采萨特波伏娃,第二天他和你说看看X”成了远古套路;靠书影音式报菜名产生的精神契合浓度,越来越被稀释。是因为有精神共鸣而上床,还是为了上床故意装作有精神共鸣?成了难以辨别的文青恋爱哲学命题。而本身诞生于书影音的文化消费品式爱情,究竟是不是文青对自我审美品味的极致自恋?当彼此的魅力光晕消失,飘在云端的爱情落入柴米油盐,又有几个人能经得住平静生活的考验呢?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个人需求,我们确实可能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去追求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许多文艺青年来说,爱情的发展似乎与加班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渴望心灵的滋养,后者则以实际的付出为衡量标准。那么,当忙碌成为常态,爱情还能保持那份持久的魅力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无用”的审美可能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情感丰富。毕竟,真正的爱情并非单纯依赖时间的长短,而是需要理解和包容精神世界的交流。尽管生活压力大,但适时的放松和对美的追求,或许能为爱情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牺牲工作去追求爱情,而是在平衡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和谐。在忙碌与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才是现代都市中的爱情之道。毕竟,爱情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理解和尊重,以及那份愿意为对方留出空间和时间的心意。用SEO优化的语言来说,我们可以说:“在快节奏社会中,如何在高压工作和个人需求间维持爱情长久?艺术审美与爱情的关系,是理解包容而非单纯的时间衡量。平衡忙碌与情感,让爱情在日常生活中绽放。”
AI时代,掌握AI大模型第一手资讯!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扫码右边公众号,驾驭AI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