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模型在金融产业用起来 百融云创大模型问世
AI金融助手

让大模型在金融产业用起来 百融云创大模型问世

金融是人工智能技术渗透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大模型或许将在金融领域率先开启“iPhone时刻”。 自从OpenAI推出ChatGPT大模型开始,通用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多家巨头型企业开始了军备竞赛。但与市场的喧嚣不同的是,百家争鸣的背后,是大模型如何能够接地气,真正在产业落地的困境。 当通用大模型运用在特定领域内,比如医疗、金融等,由于缺乏领域内专业和庞杂的知识作为依托,其能力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大模型发展路径也因此分出一条岔路,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产业大模型,在金融领域这一趋势尤为强烈。 01「 两次AI浪潮下的百融云创」百融云创是国内率先致力于将AI技术与金融场景结合的科技公司之一,它的发展历程是两次AI浪潮在金融领域叠加向前的一个缩影。2014年百融云创成立,恰逢AI第一波浪潮正风起云涌,百融云创将创新重点聚焦在判别式AI上。判别式AI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它不需要穷尽所有信息,而只需要部分较为精准信息,即能给出明确的决策结果,进行“好”与“坏”的分类,“是”与“否”的判别,这对于彼时正快速线上化、数字化的金融机构来说,判别式AI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百融云创用判别式AI敲开金融机构的大门,以保守稳健著称的金融机构,也调整身姿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过去几年间,基于判别式人工智能,百融云创帮助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金融反欺诈、风险预警、贷后管理等多个场景实现了AI产业化落地。当下,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第二波AI浪潮正席卷而来。百融云创作为上一波技术革命的先行者,也率先行动起来。百融云创基于深度学习Transformer框架,结合NLP、智能语音等技术,打造了场景驱动的产业大模型——BR-LLM。百融云创自主搭建了大模型底层框架,通过深度微调能支持百亿级参数的训练。百融云创大模型主要提供AI开发、智能交互、分析决策的三种服务能力。在开发端,不仅适用于金融机构不同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也适用于非技术人员实现自动化开发。在交互端,提供语言理解、多轮对话、语言处理、文本生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适用于金融营销、客服等场景;在决策端,为金融全生命场景的智能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决策效率的提升注入更为强大的动能。百融云创希望让大模型变成像水、电一样供金融机构按需使用,实现金融领域的模型即服务。02「 百融云创大模型将带来哪些产业惊喜?」在AI开发层面,百融云创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代码自动化生成能力。在金融机构中,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发在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手工作坊”的模式,一个场景一个模型,模型之间的经验也不能互相积累和复用。百融云创大模型的自动生成能力将颠覆这一现状,面向不同金融场景的业务诉求,百融云创大模型工程师只需要下达清晰的指令,用文字描述出需求,即能自动生成模型,极大提升机器学习的开发效率和生产模式。开发人员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此前开发人员只需要做好技术的工作,有了大模型的加持开发人员还要做好“提问者”的角色。在智能交互方面,百融云创大模型能提供“真人级”对话效果,对客户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每日进行超过亿级规模的自动交互。同时,大模型还有“高人一筹”的表现。比如,当银行工作人员向客户推销金融产品时,客户问到一些如近十年某基金收益率这样的专业性问题,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给出准确的反馈,客户可能就此流失。而大模型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在处理复杂和专业性金融知识上,具有人工所不具备的能力。一家大型银行动辄几千万的客户,大模型将会为每名客户提供一个7×24小时专属服务,这将为金融客服、智能投顾、产品营销等带来质的飞跃。在分析决策方面,以判别式AI为代表的小模型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大模型的进场将进一步激发小模型的能量。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使得银行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这对信息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判别式AI而言是一片无法触及的领域。当训练的信息量超过一定阈值,大模型就会出现“涌现现象”,即“在较小的模型中不存在,但在较大的模型中存在的能力”。百融云创大模型能够凭借强大的信息挖掘能力,唤醒金融机构大量沉积的信息,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做关键信息的抽取,为判别式小模型进行赋能。比如在风险监控、信用评估、反欺诈等场景下,大模型能挖掘出小模型无法覆盖到的区域,丰满信息的维度。大模型对于小模型并非是替代或“消灭”,相反,两者将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大模型与小模型相互搭配,将大大提升金融决策的精准度和效率。03「“大”非万能  产业的knowhow更为重要」与普通模型相比,大模型具有更加复杂和庞大的网络结构、更多的参数和更深的层数。但更大规模,并不等于更强模型能力。产业大模型考验的是算力+行业knowhow+模型精调的综合能力。其中行业knowhow尤为关键,这是专家经验、行业知识、组织能力、工程能力的综合体,而这也恰恰是垂直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比如在银行运营环节,由于模型都是黑盒模式,由模型制定出的营销策略,很难让一线执行的客户经理完全信服,当模型制定的策略置于现实情况产生了偏差,此时该如何协调客户经理与AI之间的关系?或者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疫情对居民收入带来了影响,金融机构原有的信贷模型与现实情况就会产生偏差,此时要如何优化原有的参数?如果仅有大模型而没有足够深入的产业knowhow是远远不够的。百融云创很多同事来自于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对于国内外金融产业发展拥有深刻的理解,截至目前百融云创已经为7000多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这些都为金融产业的knowhow积累下独有的优势。比如在某中小银行的服务中,百融云创要从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入手,逐步深入到产品和业务等多个层面。有时要协同科技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并搭配非常深厚的产业视野,才能真正深入场景,直抵产业的核心。百融云创大模型的价值和意义,是其在满足业务的真实诉求中寻找适配的技术方案,而非是为技术寻找应用的场所。04「大模型之外的多种武器」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大模型这一变革性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数据安全、模型风险等多重全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在大模型之外,百融云创还打造了多种技术武器,共同构成了大模型应用的技术底座,这个底座由大模型、模型管理平台以及隐私计算平台共同组成,提供了从数据安全、模型开发到模型管理的整套服务生态,为大模型的安全、合规应用保驾护航。当前,已经有多家银行陆续接入百融云创大模型之上,悄然酝酿一场人机协同的智能交互和内容生产革命。ENDRECOMMEND推荐阅读 百融云创模型管理平台 开创全局统一的模型资产管理新局面 百融云创荣获华为鲲鹏展翅伙伴计划认证 国有大行数字化转型的十年|缘起信息化,走向开放化
克服不了这三点,ChatGPT就无法取代金融从业者
AI金融助手

克服不了这三点,ChatGPT就无法取代金融从业者

作者:刘梅莉 ChatGPT会取代金融从业者吗? 伴随ChatGPT概念爆火,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使用ChatGPT进行内容创作,引爆金融圈话题。2月5日,财通证券用ChatGPT撰写了一篇医美行业研究报告,研报篇幅超6000字,全程用时不到四个小时。2月6日,招商银行借助ChatGPT的回答发布推文进行品牌宣传,这是国内金融行业首篇使用AIGC技术发布的品牌稿件。和以往新AI技术诞生之初时那样,ChatGPT也引发了金融行业对于“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 事实上,ChatGPT强大的信息搜集功能和文本整合功能虽然势必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前发展,一些工作借助ChatGPT的使用将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但“取代”一说还为时尚早。  ChatGPT缺乏深度和专业性,难以解决客户具体问题 ChatGPT之所以引发人们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强大的文本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智能化的连续对话机制。一首小诗,一篇文章,一段代码,只要进行提问并补充相关线索,它就能在分秒间生成一段文本,如果不满意,人们还能多次追问补充条件,ChatGPT会根据要求进行内容调整。 然而,在实际应用时,ChatGPT表现得却并没有那么完美。根据网友的使用反馈,ChatGPT针对人们的提问所给出的回答尽管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完整且具有逻辑性,但细究内容却会发现其中许多信息存在误差,甚至是“胡编乱造”。相关技术人士称这可能是因为ChatGPT的模型数据库只储存了2021年前的信息素材,且并未覆盖所有专业内容,但这种回应反映了ChatGPT的运行依赖素材库的不断“喂养”,离不开人工调试和干预,也反映了ChatGPT现有的通用大模型实际上无法提供精确的专业性内容。 在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精确的专业内容意味着ChatGPT只能承担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无法进行更加有深度可信赖的决策,这和现阶段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度小满CTO许冬亮表示,ChatGPT所依托的大模型的基底是语言生成模型和语义理解模型,它的语义生成空间非常大,但在垂直领域应用还不够:当用户问出“我的信用卡逾期了该怎么办 ”时,ChatGPT可以给出通用型的话术,但很难给出具体解决方案,解决不了大部分用户的问题。 这种工具性的功能尽管会起到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的作用,但无法代替人工,实现真正的自动化。 难以把握可控性与安全性,ChatGPT落地只能是口号 风险与安全始终是金融领域逃不开的话题。即使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现有的技术问题得到改进,垂直领域应用场景更加丰富,ChatGPT的落地也面临着信息及隐私泄漏等安全与监管难题。 若拓展ChatGPT的垂直领域应用模型,将ChatGPT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尝试更加深入的工作,比如投资分析师一类,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模型训练,投入尽可能多的行业、公司等数据。这一方面涉及到了金融安全问题,一方面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针对这一点,许冬亮认为,金融行业安全性是第一位的,ChatGPT创作的自由度太大,如果使用ChatGPT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任务,会导致可控性不足。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也表示,“对于银行业务本身而言,现在的ChatGPT并不能直接应用到现有的业务中去,还需要面临业务合规性、技术自主可控、数据安全等相关问题。”在强监管的国内金融环境中,只有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ChatGPT的应用才能付诸实际。 人际情感交互是人工智能难以逾越的沟壑 现实中的工作需要有熟练的沟通和人际交往等“人所特有”的能力,不仅仅是具备高效率以及强大的整合分析能力就足够。 在智能客服已经普及的今天,人工客服在处理复杂情景,维护客户关系等方面依旧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无法真正替代程序员的工作。在金融领域,金融客服、数据分析师、程序员这样的工作尤其需要人工智能所擅长的数据整合和分析的能力,但也需要前者特质加持。 ChatGPT和以往的AI技术一样,并不具备情感交互能力,即使是其让人兴奋的“类人化”对话模式也是基于科学家的理性研究总结生成的,而非有了“自我意识”。因此,比起“替代”某类职业,ChatGPT在金融场景应用中更大的可能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人们提升数据处理和文本生成效率。 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秀荣所说,ChatGPT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路,目前的ChatGPT更多像一个“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ChatGPT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探索阶段,它所展示的能力,基本上是在人类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等简单步骤。相比以往的聊天机器人,他更为“博学”、“得体”,但ChatGPT依旧不具备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更不具备情感交互能力,加上应用层面上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ChatGPT取代金融从业者,只能是一个遥远的设想,为时尚早。
《超越99%的投资者:掌握信息速度与广度之道》
AI金融助手

《超越99%的投资者:掌握信息速度与广度之道》

这篇文章强调了投资者需要具备比其他人更快速、广泛的掌握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投资领域获得更好的表现。文章可能介绍了如何获取并理解市场信息,包括各种来源,如新闻、分析和专家观点等,并提供了一些技巧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收集和分析信息。此外,文章还可能探讨了信息的过时性和不准确性的问题,并提醒读者需要注意这些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大模型:金融行业的颠覆性力量》
AI金融助手

《大模型:金融行业的颠覆性力量》

我们正迎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金融领域将是其优先应用场景。尽管通用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尚待提高,但针对特定行业训练的大模型已展现出了较强专业性和优越性。以百融云创为例,其基于深度学习Transformer框架的产业大模型BR-LLM,展现了强大的代码自动化生成能力和“真人级”对话效果。大模型与小模型相互协作,将提升金融决策的精准度和效率。
6位顶尖专家,重新定义AI金融的6种未来丨CCF-GAIR 2019
AI金融助手

6位顶尖专家,重新定义AI金融的6种未来丨CCF-GAIR 2019

▲点击上方 雷锋网 关注 CCF-GAIR 2019 AI金融论坛全回顾。  文 | 王艺  编者按:7月12日-7月14日,2019第四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19)于深圳正式召开。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导,是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术界、工业界及投资界三大领域的顶级交流博览盛会,旨在打造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极具实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 大会第二天上午,在聚焦金融行业AI技术应用的「AI金融」专场,六位顶尖AI金融技术与产品专家齐聚,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论坛。 微众银行杨强:用联邦学习解决数据隐私难题 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微众银行首席AI官、IJCAI理事会主席杨强教授作为主会演讲嘉宾及AI金融专场开场嘉宾。在AI金融专场,杨强教授为与会者带来题为《联邦学习的最新发展及应用》主题演讲。 演讲开始,他先介绍了微众银行两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杨强教授表示,微众银行在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均已实现自动化。从贷前业务咨询环节的企业画像,到贷中身份核实、资料审核,再到放款操作环节。此外,微众银行在一些辅助环节,如智能客服、录音质检等也在应用智能自动化技术。目前,微众银行98%的客户问题由智能客服机器人解答,其系统能够进行多轮对话并进行情感分析。 有趣的是,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微众银行不仅做线上自动化,还做线下自动化。为了解决线下企业风险核查耗时耗力的问题,微众开发了一款线下核验头盔机器人。申请人只需佩戴该头盔设备周游工作场地,即可自动识别风险。 与此同时,杨强教授也强调,在小微企业信贷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挑战,业界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如何对抗干扰信号。以金融领域为例,当申请人对面部信息作假时,如何应对?第二,如何在只有小数据的领域应用深度学习。 杨强教授谈到,往往高质量、有标签的数据都是小数据,且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累积,因为每个阶段的数据和上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分布,甚至特征都不尽相同。这一问题在金融、医疗、法律场景非常常见。这就意味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数据打通,联合建模。 但这其中又遇到了问题,那就是数据的隐私保护。2018年,欧盟提出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GDPR,足见数据隐私在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合并数据变得异常困难。 为应对这一问题,杨强教授倡导「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他以人们合作创作作品为例进行了解释。在两个人或多个人共同写书的过程中,合作者的大脑并非物理地连结在一起,人们用语言交流,传递参数。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是有能力保护大脑中的隐私的。 联邦学习参与各方先用本地数据建立模型,再将这个模型的关键参数加密,得到一个即使传到云端也无法解密的包。千万个包用算法加以聚合,得到高精度的模型,再将该模型下传,供个体使用。整个过程中Server、云端均接触不到包内的实际内容。 杨强教授表示,联邦学习技术已经在微众银行得以应用。微众银行的合作企业中包含互联网企业、车企、保险企业等。这些合作方拥有用户大量的不同维度行为信息。应用联邦学习,微众银行能够与合作方联手,针对同一批用户在不交换数据的前提下进行建模。实践证实,AUC指标得以提升,不良率大为下降。 此外,杨强教授还介绍了联邦学习在城市管理、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杨强教授表示,联邦学习的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共同推进。与此同时,杨强教授也在积极推动相关国际标准与参考框架的建立。 京东数科&ZRobot乔杨:不仅要关注黑,更要服务好白 京东数科生态中心信用管理部总经理&ZRobot CEO乔杨在风控行业已有10余年的经验,他曾长期供职世界500强企业——Discover美国发现金融,兼备技术与金融的跨界实力与中美两国的世界级金融科技视角。 现场,乔杨就「数字科技驱动的信贷反欺诈技术」同与会者进行了探讨。ZRobot成立于2016年10月,旨在利用高维度数据资源,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及模型算法,借助京东数科丰富的实践应用场景,打磨自身技术实力并赋能合作伙伴。目前,ZRobot已与近300家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小贷公司、持牌机构、消金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展开合作,为客户提供智能风控、智能营销解决方案等各类产品支持。 乔杨现场分享了ZRobot在信贷反欺诈方面进行的尝试与取得的成果。 乔杨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欺诈分子应用的手段层出不穷,产品类型不断迭代进化。现在欺诈已成为一门生意,欺诈分子和团伙多为非常勤奋且聪明的人。早期的欺诈手段往往是员工腐蚀机构,现在已经发展为潜入机构、自营骗贷等更有手段的欺诈方式。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欺诈的防范往往处于滞后状态,这为反欺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乔杨表示,虽然业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可以利用的机制,比如建立良好的内控合规机制、客户管理体系,但往往无法识别三方欺诈的风险。 要识别三方欺诈,第一步要做好交易对手的身份识别。乔杨介绍,当前一些移动APP可从前端抓取多达200余个用户标签,在此之上进行特征延伸拥有很大的空间。常用的做法包括抓取纬度信息,利用陀螺仪检测设备仰角、滑动轨迹等,同时通过前端SDK进行浅层次的生物识别,已经能够做到在用户体验不受影响且不需要额外硬件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反欺诈识别。 在中国,欺诈行业的群体作案呈现上升趋势,欺诈团伙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因此,单单识别个人的欺诈风险是不够的,需要由点及面,通过机器学习及复杂的网络技术对用户及周围群体的关联关系进行判断。ZRobot已经积累大量的前端数据用于数据库关联,具体包括设备关联、地址关联、通信关联等。 乔杨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业界的通常做法不同的是,ZRobot不仅将关联关系用在黑名单节点,在白名单上也有所应用。「我们提出的概念是不仅要关注黑,更要服务好白」,乔杨说。 宜信向江旭:用AI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 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向江旭先生一上台就向在场嘉宾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宜信旗下品牌,也是国内首家海外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宜人贷目前已完成品牌升级,将线上能力与线下资产结合,定名宜人金科。 宜信成立于2006年,是业内领先的财富管理公司。宜信在支付、网贷、众筹、机器人投顾、智能保险、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均有积极布局,并通过业务孵化和产业投资参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 关于宜信在信贷行业地位,向江旭谈到,经过13年的耕耘,宜信已经在业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用户想申请贷款,如果他曾经从宜信拿到过贷款,那么其他机构就不用审核了。」向江旭说。 然而在CCF-GAIR 2019 AI金融专场,向江旭不谈信贷,转而和与会人员聊起了智能化的财富管理。 向江旭表示,中国财富管理规模在6万亿,与美国的9万亿尚有一定差距。中国财富管理线上化渗透率为35%,与之相比,美国为40%。中国拥有50余家财富管理公司,而美国拥有300多家。就财富科技的投资规模而言,中美几乎持平。 总体来看,虽然在财富管理市场中美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的增长率很高,产业投入也更高。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财富管理潜力更大。2007-2016十年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以年化20%的复利增长。2016-2018年增长率保持在12%,可预期的未来几年时间内,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双位数。 财富管理行业的目标客户为可投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以及可投资产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大众富裕阶层。在中国,高净值人群截至今年年底将达到220万,未来几年大众富裕阶层人群很快会达到3000万的规模。 向江旭表示,这两类人群对于智能财富管理均有非常强烈的期待。高净值客群一般而言长期享受私人银行家、理财师、金融顾问服务,但尽管如此,这类人群对线上实时获取股票信息、资产状况、财经资讯、投资理财教育内容仍有迫切需求。对于大众富裕阶层而言,很可能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款投资理财产品就是在线上购买的,这类人群对线上的理财投资及智能化财富管理有天然的需求。 通过大数据技术,宜信能够了解客户对投资理财、家族传承,对创富、守富、传富的需求,也即财富管理行业的KYC。向江旭介绍,这些数据包括客户的电商购物行为轨迹、线下财富管理讲座活动的参与经历等。获得用户画像后再利用AI技术将客户与产品进行精准匹配。 向江旭认为,以前的财富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很多理财产品网站相当于一个理财超市,这并不是宜信希望看到的财富管理方式。宜信希望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以产品为中心的财富管理过渡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模式。 平安寿险沈剑平:深挖应用场景,让AI赋能寿险各业务线...
【ChatGP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挑战】
AI金融助手

【ChatGP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挑战】

【炳哥金融专硕】ChatGP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知识库问答系统等。作为一种金融科技创新,ChatGPT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需不断提升模型性能和能力,以适应复杂多样 content generation 需求。此外,还需关注潜在的伦理问题和风险,确保内容安全可信。
ChatGPT的’好用’与’用好’:AIGC在数字出版中的机遇与挑战
AI金融助手

ChatGPT的’好用’与’用好’:AIGC在数字出版中的机遇与挑战

这篇文章由王耀羚和马晓静撰写,主要探讨了ChatGPT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强调了ChatGPT的“好用性”,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工作流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文章也讨论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数字出版的潜在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风控引领金融业态变革
AI金融助手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风控引领金融业态变革

本文探讨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智能金融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和智能风控。其中,智能客服的技术难度较大,当前采用较为新锐的做法是将传统的NLP技术打底,加上语言学结构,结合新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以及金融知识图谱的方法,融合地去把整个语义理解抽象化后做降维。智能投顾和智能风控分别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识,包含数据收集、行为建模、用户画像和风险定价四个流程。当前,国内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在智能投顾领域进行实践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也有多家银行展示了对此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