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AI 医疗, 人工智能, 医学影像, 临床应用
每经记者:许立波 每经编辑:董兴生
“AI医疗”正在快速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它推动了设备的智能化,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创新了诊疗模式,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在医疗影像行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从早期的筛查和诊断,到中后期的治疗和随访,都涵盖在内。这样的应用场景使得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据灼识报告数据显示,如果以医疗机构的终端口径来计算,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的规模将在2020年不足10亿元的基础上,预测到2025年将增长至4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5%。从全球范围来看,预计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将在2020年不足10亿美元的基础上,预测到2025年将增长至64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47%。
不过,自医疗人工智能问世以来,能够真正融入临床实践中的产品仍然凤毛麟角。
在第8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人兼联影智能联名CEO沈定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待解决,单一的AI应用对医生的帮助显然是有限的。医生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多种AI应用的整合与协同。“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ChatGPT时代,AI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问题的全局解决,而非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个环节。”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许立波 摄
AI时代,更应考虑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医学影像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此,我国专家沈定刚指出,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真正应用,必须将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深入了解临床实际需求。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其在医学影像领域的落地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在临床医学影像领域,寻找微小病灶常常如同在“草里寻针”,这项任务对于人类眼睛来说往往具有挑战性,因为人眼容易忽略一些细微之处。然而,AI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出色。举例来说,当进行肺结节诊断时,医生需要在一两分钟内查看300张图片,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人眼很容易漏掉重要的细节。但是,AI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阅片工作,并准确地找到肺结节。
AI技术具有出色的视觉分析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人眼所存在的“视而不见”的问题。举例来说,在肺结节的诊断过程中,人工眼睛往往难以捕捉到微小的变化。然而,借助AI技术的支持,医生现在能够在发现细微变化时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
据公司方面介绍,以放疗环节为例,联影智能打造的分割引擎可在0.7秒左右自动勾画一个器官/靶区,Dice系数可达97%。配备自动勾画引擎的联影一体化CT-linac放疗设备使得传统需二十天左右才能完成的首次放疗流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目前,该一站式放疗方案已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金华市中心医院成功应用于直肠癌(23mins)、鼻咽癌(29 mins)、乳腺癌(23 mins)及肺癌(10 mins 45 sec)的病患首次放疗中。
“当然,AI目前在整个临床流程里还有较多工作未能覆盖。例如,以现在的医疗AI发展程度来看,还没有做到所有的疾病用一个AI软件就可以完成辅助诊断,而ChatGPT技术的出现也会启发我们把多种疾病用一个AI来做,这就是一个融合的概念。这也是由于各种疾病之间可能有一些相关性,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另外一个问题找到应对之策。”沈定刚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许立波 摄
沈定刚还认为,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与同赛道的其他玩家相对比,联影智能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全栈全谱”的产品设计思路。单一应用于医学影像某个环节的AI并不会从整体上对临床工作流带来明显的提升,只有从全栈(即扫描前、中、后全流程)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医学影像AI,才有可能真正带来临床工作流的革新。另一方面,临床诊断往往不仅使用一种模态,而是结合多种模态完成检查。因此需要从全谱(即多模态)的角度研究如何诊断疾病。
“在AI时代,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个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其中的一个点。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把所有的AI工具标准化、模块化,进行组合、快速开发新的产品。这就需要学者、产业界人士学会共享,从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出发。”
沈定刚强调,“AI+医疗”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临床有非常紧密的结合,了解临床的真切诉求,“造”出来的东西需要投入临床使用。“产学研医的合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公司技术性人才在相应领域的专业性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国家重大的项目需要让企业领头,与大学、医院紧密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研究机构、顶级医院医生间建立紧密的合作,才能真正让一批先进AI技术服务于临床。”
传统手术室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记者在CMEF展会现场注意到,有多家医疗器械公司都展出了围绕手术室的综合解决方案,如联影集团旗下子公司联影智融推出的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巴可公司展出的4K数字化手术室和一体化阅片影像中心、海信医疗展出的数字化微创介入手术室等。
5月15日,联影智融总裁姜植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手术室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传统手术室到功能性手术室的转变,以应对不断发展的外科手术技术和临床需求。传统手术室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手术床旁布满各类设备、台车,空间拥挤、线缆散落地面,医护人员被绊倒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术中对设备参数的调整会经常穿越无菌区在消毒区域内才得以实现,术间与外界无法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术中医生无法随时调取患者检查图像。此外,手术观摩人员的增加在术中占据了无菌区有限的使用空间,增加感控风险。
随着医生手术技术的进步,需要完成更加高精尖的手术,联合介入、外科和微创手术治疗,复合手术室、一体化手术室、数字化手术室等功能性的手术室应运而生。随着国家对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视,手术室建设也在蓬勃发展。
复合手术室对急危重症患者意义重大。以神经疾病治疗为例,以往介入手术只能在DSA室完成,如果术中出现或怀疑动脉瘤破裂需到CT室扫描确定,再送到手术室开颅,诊疗流程的复杂性往往耽误抢救黄金时间,带来更高风险。“诊疗联动”的复合手术室则实现了术中无缝连接,极大简化患者就诊流程,节约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打造复合手术室所需的资金成本、场地要求、医疗资源等是三甲医院外的非重点医疗机构难以承受的。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姜植铭的回应是:“现在中国的复合手术室市场占有率跟国际水平相比有些落后,但中国在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进入医疗质量高度发展的新阶段,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所有的三级医院应该都会配复合手术室,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此外,姜植铭还指出,医疗资源下沉是大势所趋,现在企业配备的创新产品基本上都会支持一些远程的功能。以复合手术室为例,临床专家可以远程操控,实现在基层复合手术室完成手术的目标。现在的医疗器械企业都在打造医联体的概念,旨在让顶级专家可以不出医院,在他自己的医院里就可以同时去指导多个基层医院的手术,通过5G远程技术也是复合手术室中数字化系统远程医疗指导的重要功能。
每日经济新闻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