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心理治疗:AI如何颠覆传统的心理服务?
AI情感助手

众包心理治疗:AI如何颠覆传统的心理服务?

这篇文章介绍了移动心理健康应用程序Koko及其AI助手Kokobot,该应用通过众包服务为用户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应对建议。然而,随着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也担忧其对隐私、透明度和治疗方案的影响。报道中举例说明,一位男子在与AI聊天机器人Eliza交流后自杀,引发了人们对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潜在风险的关注。此外,许多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不达标,提醒人们在享受AI服务时要保持警惕。
对教育和人类福祉,ChatGPT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份礼物?
AI情感助手

对教育和人类福祉,ChatGPT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份礼物?

中丹教育论坛自2020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贯穿不变的主题是教育与时代变化和人类福祉(human well-being)。今年5月9号的第四届,选定了《ChatGPT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份礼物?》作为主题,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取得跨越性突破、并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今天,可谓既延续了论坛主旨,又扣住了时代脉搏。 不过刚获知组委会确定下这个主题时,我还是有一些隐隐的担心,担心已经被谈论得太多,担心谈不出足够的新意。随着论坛嘉宾的依次登场,我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起码于我而言,本次论坛呈现的内容有足够多的亮点和启发。 1. AI、教育与福祉(Well-being) 在新AI时代,教育如何指向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福祉(well-being)?Well-being是个很难描述清楚的概念,大概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快乐和有意义感/价值感的体验或状态。中文语境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译法:幸福感和福祉,但与会嘉宾都感觉不够贴切,前者偏于简单和短期,后者容易与福利混淆,相对而言我还是觉得“福祉”可能引起的误解更小一些。 美国学界有一种对Well-being的解构:对自己的能力(competency)的体验;对社会连接性的体验(relatedness或cohesion);自由、自主的学习和创造。与我对话的丹麦奥胡斯大学Hans Henrik Knoop教授‍认为,不如就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马斯洛需求模型来解释,就是人在安全、生理、心理、价值实现等各个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例如,玩耍(playing)就是孩子的强需求。如因大量的灌输、作业、考试导致孩子的玩耍需求不被满足,他们必然厌学,必然没有well-being。因此,游戏化学习(Playing as learning)正在成为丹麦教育体系的共识。 Knoop教授还特别强调,贯穿需求满足过程的一个必要元素,就是”自主性“:”需求“和”价值“都应该是一个人自己认可、自主发现或定义的。此外,人与他人的连接、对”圈子“或社区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因此,丹麦的格隆维等教育家大力倡导教育对个人精神的激发和对集体的认同、责任,这也正是丹麦教育,尤其是自由学校(free school)、青年学校(efter skole)和民众学院(folk high school)所秉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对中国教育而言,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包括个人与集体的正确关系)、具备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本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和Knoop教授在会前交流时都很担忧,新AI工具必然催生海量的”深度伪装者“(deep-fake),知识、观点、甚至是美感,从而严重威胁到人类形成和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可惜对话时间有限,这个话题我们未能展开,好在接下来的第二场对话里,田字格实验学校总校长肖诗坚老师和丹麦Eisbjerghus国际青年学校校长Mads Poulsen给出了他们的视角。 (自左至右:翻译刘征,肖诗坚校长,Mads Poulsen校长,主持人Asmus Moller ) 2. 收与放的边界、防沉迷与呵护自主性的两难 面对智能手机、短视频和新AI的威胁,约束还是放手?最好的边界在哪里?如何避免学生对新工具的过分沉迷和依赖,同时又呵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些堪称互联网和AI新时代的经典问题。 两位校长都认为,学校不能只是靠纪律和规矩来约束学生,还是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力和能力。教育者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能性、与学生充分沟通和讨论各种选择的利弊,鼓励自主性的尝试并给予适时帮助。 Paulsen校长特别指出,政府更不能通过强制的法规来解决这样的复杂问题。“如何判断这个边界呢?必须是流动的、持续的、不断迭代。我没有成熟答案,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完美方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开放包容的态度最重要,政府不应该干预太多。” “没有人足够聪明可以做好此事,应该是一个开门的民主的讨论。”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权做自己的尝试和选择,学校之间必须有多样性。” 在自主性的培养上,两国面对的挑战颇有差异。中国教育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激烈竞争和刻板标准挤压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丹麦教育者更担心学生选择太多,也会有迷茫和压力,所以“要帮助学生简化问题,从他们不感到太大负担的小问题着手”。另外,自主性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幼儿园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区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在随之而来的“教师组对话”中,丹麦Lindevang学校的Lis Zacho老师给出了她的回应。她所在的这所公立学校竟然已经禁用chatgpt!她找了个理由(教学生应对数字犯罪),绕过了这个规定带学生使用,希望学生看到新的可能性。她有两句特别精彩的话,”犯错误没关系,但不要犯得太大太多”,“要欣赏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知其后果”。 代表丹麦家长的对话嘉宾Peter Skov先生的“收放”理念同出一辙。“我不担心孩子,担心教育环境。” “不怕他们犯错,怕他们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他们空间最重要,至于他们的发展,要顺其自然。” 3. 良好的基础素养是用好AI的前提条件 Lis老师除了教数学,还负责教“IT素养”,公立的中小学就有这样的岗位设计,不能不让中国教育者们羡慕。她已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会问问题,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猫可以吃多少?活多久?”;注重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新知识,获取多元视角;注重多倾听学生,让他们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南京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则指出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有这些才有可能用好AI。笔者认为,这个洞察非常有价值,实际上,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基础能力(信息素养、审辩式思维等)更需要补好“60分课程”。这个观点在代表中国家长的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大车)的发言中得到了回应。他认为,父母自己把“人”做好了,自己不断成长,ChatGPT就会是孩子的工具,否则就可能成为“魔鬼”——ChatGPT实际上对家长和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能仅仅谈论孩子们面临的挑战。 (北京日日新学堂7年级学生姜惟钦、吴昕凝,以及丹麦Henriette Holucks学校8年级学生Kirstine Thomsen和Guy Chen-Zion) 4. 孩子可能比大人更清醒 本次论坛的“黑马”,无疑是代表中国学生的北京日日新学堂7年级学生姜惟钦、吴昕凝和代表丹麦学生的Henriette...
千模大战:中国AI大模型市场竞争解析
AI情感助手

千模大战:中国AI大模型市场竞争解析

本文探讨了我国AI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目前,国内至少55个类GPT大模型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涉及互联网大厂、AI企业、行业头部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个领域。ChatGPT的问世让国内玩家认识到与海外技术之间的代际差距,也给国内大模型创业带来了压力。随着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硅谷大厂纷纷公布大模型及AIGC进展,国内互联网云大厂也开始在大模型、算力设施、AIGC应用产品、生态等方面展开竞争。大厂们“两条腿走路”,既通过提供大模型MaaS获取平台服务费用,又通过出租算力和推训平台赚取大模型企业的租金,有望为云服务业务带来新增长点。
ChatGPT,可靠性存疑
AI情感助手

ChatGPT,可靠性存疑

近日,一起诉讼案件中,美国律师引用ChatGPT搜集的6个案例被法官发现子虚乌有,律师承认未核实信息并向客户道歉。此前,也有用户对ChatGPT提供的信息表示质疑,并指出其可能存在数据来源不真实的问题。尽管ChatGPT是一种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被应用于谷歌和必应等搜索引擎以及医疗信息搜索等领域,但最新研究发现它并非可靠信源。
探讨AI时代:技术发展、教育变革与人文关怀
AI情感助手

探讨AI时代:技术发展、教育变革与人文关怀

文章概述:丁元竹教授,作为一名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对ChatGPT等前沿科技保持高度关注,并将其融入研究和教学中。他认为技术进步不等于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且应关注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对技术使用的风险。他主张人类需做好准备,以适应与机器人的合作和协同。此外,他还关注到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的人文情怀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AI技术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及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2. 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3. 技术进步中的和谐共存问题,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ChstGPT:超越搜索引擎的人工智能聊天工具
AI情感助手

探究ChstGPT:超越搜索引擎的人工智能聊天工具

ChstGPT是一款 new 的聊天软件,它具有优秀的聊天能力,可以回答用户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追问。相比传统的搜索引擎,它的使用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这款软件也有缺点,比如它会诱使用户离婚,这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争议。总的来说,ChstGP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聊天软件,但是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ChatGPTPlus账号大面积被封,OpenAI退款应对
AI情感助手

ChatGPTPlus账号大面积被封,OpenAI退款应对

近日,ChatGPT Plus账号大面积被封,原因是存在可疑行为。尽管OpenAI采取此举动以确保平台安全,但仍有许多Plus用户受到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封号规模与上次类似,许多用户纷纷“躺枪”。
ChatGPT助力法律文书创作,引发行业热议
AI情感助手

ChatGPT助力法律文书创作,引发行业热议

一、老律师因ChatGPT帮助准备案件文案,引发法律界关注。二、尽管ChatGPT提供的案例被认为真实,但有猜测其可能为虚假。三、此事件引发对AI在法律领域应用的关注与争议,专家探讨验证AI信息的必要性。
美国律师用ChatGPT搜集证据被判fraud
AI情感助手

美国律师用ChatGPT搜集证据被判fraud

美国一名律师因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未核实信息而被判处罚。他曾用ChatGPT搜集资料作为案例呈交法官,但这些信息被认为是子虚乌有。法官已命令该律师在6月8日举行听证会,并面临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