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
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已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焦点。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AI技术对于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备受瞩目。比如,利用AI语音诊断工具精确检测脑部异常以辅助诊断抑郁症,通过多语种聊天机器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这些都是创新的诊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致力于推广有益且无广告干扰的内容,旨在为患者和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
🌟🚀【AI心理盛宴】🔥——智源社区引领未来趋势!💡👩💻 顶尖技术与心灵智慧交汇!我们荣幸地携手业内领军人物,深入解析AI如何赋能心理学,开启一场创新思维的风暴!💥🔍 高端研讨会亮点:1️⃣ **人工智能+心理洞察** ——揭示数据背后的真相,让预测更精准!📊2️⃣ **智能辅助诊断** ——科技与人性交融,为心理健康护航!🛡️3️⃣ **隐私保护与伦理挑战** ——探讨技术边界,守护用户权益!🧩👩🎓 专文分享,不容错过:- **AI在心理疗法中的角色** ——专家带你领略未来诊疗新纪元!📖- **案例分析:AI如何改变心理援助】 ——实例见证科技的力量!📊👉 现场互动,提问解惑!与行业精英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学新可能!💬别忘了,这场知识盛宴将于【日期】等你来!📍 详情敬请关注智源社区官网获取更多信息。🌐#AI心理研讨会 #技术驱动心理学 #未来心理健康
目录
◆ 华中师大周宗奎:数字化生态——行为与环境的重构
◆ 心识宇宙十三维:心灵的算法——AI 在心理治疗中的光明之旅
◆ 上海交大吴梦玥:言语智能模型+精神疾病诊疗
◆ 湖北大学邓晓红:从心理咨询角度看「AI+精神健康」
对话嘉宾(无先后顺序)
蓝振忠丨西湖心辰创始人&CEO十三维丨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邓晓红丨湖北大学教授、武汉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周宗奎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梦玥丨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邓一帆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张兴盛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青源Workshop丨No.23
AI+心理干预
数字化生态——行为与环境的重构
周宗奎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进化:技术与人的双重进化
人类的智能是进化的高级产物。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类的形态,足足经过了 35 亿年,而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不过几千年,AI 的历史则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AI 进化到一定阶段后一定会反过来影响人类进化,它可能成为证明人类存在过的「化石」,证明硅基生命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人类种系发展两个维度考虑心理发展。在个人层面,个人发展与 AI 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关系密切,人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代际差异。不同年龄层的用户会在行为形态、生活方式上体现出一定区别,在社会观念层面上也会体现出价值观的变化与代沟。在种系层面,我们可以基于宏观的人类发展和进化视角理解 AI 的发展和应用。例如,人类从大约 110 年前开始测量智商,「IQ 弗林效应」表明,每隔大约 10 年人类的智商会相较于前人提高 3分;「记忆的 Google 效应」则指出,随着对搜索引擎的使用,人类会将记忆「外包」,改变内在的记忆加工方式。因此,AI 对人类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群体智慧的高效结晶,在各个领域产生高效应用,会改变人的行为,进化的逻辑和方式。
网络第三空间假说
法国当代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在物理学的无机物和生物学的有机物之间有第三类存在,即属于技术物体一类的有机化的无机物。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团队受此启发,提出了「网络第三空间假说」:网络存在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人们基于主观能动使用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但支撑控制软件与信息内容的生成与运作又构成了自成一体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网络空间是介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具体而言,在研究网络第三空间时,我们要重点强调时间、空间、人际等独立的维度对人类自我的影响。


数字化生态与网络自我
青少年在成长发展中,在数字化环境下表现出脆弱性、敏感性。

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团队的研究为数字化情绪感染提供了生态化和有效性的实证证据。解释了数字化情绪感染可以通过情绪类别化加工和社会评价加工(例如,看情绪化的视频、玩情绪化的游戏、参与情绪化的热点讨论)发生。我们发现,以下三类情况更容易受到数字化情绪的感染:(1)高从属倾向个体(2)亲密关系间(3)高指令性规范的情景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理解数字化与心理的关系,确保未来公民的幸福,例如:(1)发展视角:AI 对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数字技术与人的「双重发展与进化」(2)文化视角:数字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少年影响的差异(3)实践视角:基于证据的政策导向,AI 技术行为安全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关注 AI 如何改变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聚焦于 AI 技术与人的互动。在未来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与 AI 的互动,这是一种新型关系,涉及到人的教育。我们对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可以持有谨慎的乐观,要学会与 AI 相处。同时,我们还要对 AI 技术和应用规范展开研究。明确 AI 与人互动时的角色。应用角度:AI 如何改变心理与行为


心灵的算法
—AI 在心理治疗中的光明之旅
十三维丨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市场现状

技术发展现状
「AI+精神健康」应用
「AI+精神健康」的应用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分析。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特征提取、诊断分类、治疗决策方案生成(2)聊天机器人。基于 NLP(包括大语言模型)的对话生成技术,用于收集来访者精神状态数据,安抚情绪。(3)可穿戴设备。提取来访者生物特征数据。(4)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提供直观的物理环境,进行心理干预,为模型训练提供反馈。智能分析
聊天机器人
以 Woebot 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识别用户的情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识别扭曲思维,将 CBT、IPT、DBT 等技术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修正用户的认知。Woebot 可以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和路径,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服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Woebot 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情绪状态。虚拟现实
以 AppliedVR 为例,它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数字疗法。该公司基于 CBT 和正念疗法研发了 RelieVRx,是第一款获得 FDA 认证的 VR 处方设备,使用了 Komodo Health 人工智能凭条的医疗数据。它结合 VR 场景下的游戏,影响来访者的大脑活动,有效促进神经重塑,改善慢性疼痛、焦虑等情绪。VR 设备可以模拟真实世界的场景,包含多模态信息。可穿戴设备
BioBeat 等可穿戴设备收集了来访者的生理健康特征,可用于测量心理健康。发现用户有异常之后,会通过接受承诺疗法(ACT),引导用户改善心理状态。大语言模型
可解释性 AI 与心理健康
言语智能模型+精神疾病诊疗
吴梦玥丨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基于语音的疾病检测
基于文本的精神疾病检测
尽管声学信号具有挖掘高表现性的潜力,但是受环境、采集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声学信号会包含很多噪声。相较之下,文本信息更加稳定,其中包含的语义信息与用户的心理状况往往更加直接相关。我们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跟踪了数万名用户在三年时间内的发帖情况,并筛选出了与心理状况相关的帖子。我们的目标是:(1)基于可解释的症状提前预警精神疾病的发生。(2)根据症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3)获得更详细的症状发展历史,帮助医生诊断。基于文本的早期抑郁症检测:高风险帖子筛选
以症状为桥梁的疾病检测
对话:诊与疗
基于 LLM 的问诊模型实现与评估
小结与展望
从心理咨询角度看「AI+精神健康」
邓晓红丨湖北大学教授、武汉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内科医生。北京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目前主要从事脑电测谎研究。现任武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今天,我从一个医生、心理咨询师、督导师的角度去谈谈对AI心理咨询的一些看法。在咨询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当然也灵活整合多种方法。大约 3 年前,我曾经接触一款 AI 心理咨询软件,那个程序反复机械地说“你能多说一点吗?”用户体验不甚理想。今天参会之前,我尝试了西湖大学的蓝振忠教授团队开发的 AI 心理咨询小程序“心聆”,体验了3分钟,觉得很惊讶。这个小程序比我以前接触到的那个AI心理咨询程序好太多。我讲的话它似乎都能理解,给出的反应也很正确。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AI心理咨询像这样发展下去,还是非常有希望的。「AI+心理咨询」的优点
上海交大的吴梦玥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了用 AI 诊断精神疾病,这对心理咨询界非常重要。如今,人们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高,心理问题多,但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非常少。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绝大多数都不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简单培训、拿到证书就成了心理咨询师,开始做咨询了,对来访者进行诊断评估的能力非常欠缺。虽然心理咨询师没有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诊断的权利,但必须要有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诊断的能力。如果不能正确的诊断评估,我们做出的处理方案就可能是错误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医学背景,也没有接受过诊断评估的专业训练,无法对来访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估,这会影响到对来访者的处理。比如,一个来访者找咨询师做咨询,跟咨询师说她很郁闷,咨询师对来访者非常有耐心,耐心地倾听,给予来访者共情理解。咨询六周以后,来访者的负面情绪缓解。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咨询师的咨询非常有效?我也觉得咨询师的咨询是有效的,但我给这个咨询师做督导时,还是指出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咨询有效但不科学。我问这个咨询师:“来访者郁闷的原因是什么?你的诊断是什么?”。咨询师答不上来。如果心理咨询师考虑来访者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或者是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或者是抑郁症的病人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议她找精神科医生诊断和治疗。否则的话,给她做咨询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耽误她的治疗。如果在咨询的这六周里,来访者自杀了或者杀人了,这就麻烦了。所以,诊断评估能力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太重要了,但遗憾的是,许多心理咨询师最不擅长的就是诊断评估。采用AI技术提高精神疾病的正确诊断率,不仅有助于帮助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对精神科医生也有很大帮助,AI 则可以为精神科医生诊断提供辅助参考。这是因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比较特殊,没有什么实验室检查(比如抽血化验)或者医疗设备(比如CT、核磁共振等)可以帮助精神科医生诊断病人,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医生的经验。精神科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了解得越全面,经验越丰富,诊断的正确率越高,否则,有可能给出错误的诊断。但是,精神科门诊的医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问诊,病人对自己症状的叙述也不一定准确、全面,有时候出于某种原因可能还会对医生有所隐瞒,这时,医生的诊断就可能出现偏差。由于精神疾病的诊断还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那么,年轻医生的经验可能少一点,老医生的经验可能丰富一点,就会出现“同一个病人找不同的医生看病,医生给出的诊断可能不一样”的情况。我在培训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经常对学员说,最好建议病人或来访者找三个权威的精神科医生看病,综合三个医生的意见得出一个初步诊断。所以,提高AI技术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诊断率,不仅可以帮助缺乏诊断评估能力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作为精神科医生诊断病人的重要参考。周宗奎教授提到AI心理咨询的定位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这很关键。精神科医生在AI诊断技术的协助下,对病人或来访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后,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病人应该去找精神科的医生诊断治疗,而没有罹患精神疾病、只是有一些心理问题的人则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AI心理咨询还有其他优势,例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AI心理咨询经济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AI心理咨询在快速学习大量咨询经验与技术后,可根据来访者的具体问题做出比较恰当的反应;可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形成相应数据库,分析个体心理健康趋势和群体心理发展路径;可通过筛查让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尽早接受专业评估和心理疏导;可减轻精神心理卫生人员的压力,增加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人群数量。AI心理咨询可以引导来访者进行综合治疗,比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CBT治疗时,可推出心理健康小文章、正念小程序、饮食治疗的食谱、监督其每天进行的运动等。「AI+心理咨询」的不足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有可能导致来访者的隐私被泄露,那么,在使用AI心理咨询时,要有效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不被泄露。其次,AI心理咨询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我们经常混淆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这两个概念。没有罹患精神疾病、只是遭遇挫折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的才是心理咨询而不是心理治疗。比如,一个孩子最近要考试,比较紧张焦虑,这是考试引发的心理问题,不需要去找精神科的医生,只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或心理咨询就可以了。但罹患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的孩子,就需要去找精神科的医生,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者心理治疗。如果来访者被初步诊断为罹患了精神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向情感障碍等)以及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自杀风险,应该将其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共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技术,有助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认为,咨询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本身也是一个治疗工具,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有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比如眼神、手势、语音、语调等,一个真诚温暖的目光给予的接纳与理解,这种深层次的共情,AI 还很难实现。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其它的心理咨询技术。比如,一个可疑的强迫性神经症的来访者(可疑的强迫性神经症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尚未达到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可以进行心理咨询),除了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外,可能还存在强迫行为,需要对强迫行为进行暴露治疗,这不是通过共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目前的AI心理咨询可能还仅限于解决比较简单的心理问题,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等暂时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心理咨询特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强调关系的疗愈,来访者如果觉察到咨询师是真正理解到他的内心深处了,就会觉得特别舒服,觉得特别的治愈。但来访者即使感到被 AI 心理咨询师理解,也有可能认为这是机器、是程序、是虚拟的人,而不是生活当中的人。面对生活中的人,他可能还是会恐惧、回避等,他甚至还会沉迷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更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不恰当的心理咨询还可能伤害来访者。目前,一些 AI 心理咨询程序中的文本可能是一些心理咨询师提供的,但心理咨询师的流派不同、经验不同,提供的文本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不同的人对 AI 心理咨询师提出同样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可能是相同的,忽略了个体差异。目前的AI心理咨询可能还很难为来访者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有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那么,收费的AI心理咨询出了问题怎么办?找谁投诉?谁来监管?人类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督导师,AI心理咨询师有督导师吗?这是咨询的伦理问题。目前限于人工智能研究水平的局限,AI 心理咨询可能只能解决简单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比较复杂,不光涉及咨询,还涉及药物的使用、家庭成员的治疗等。有时,来访者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认知。AI心理咨询师需要准确识别并作出正确反应。我试用AI心理咨询文本咨询小程序时,感觉回答的拟人化程度较低,缺乏通过一些鼓励、重复的话语提升来访者的交流体验。今后,可以继续提高AI心理咨询的拟人化程度。目前的AI心理咨询小程序经常给来访者提一些建议。一般来说,做咨询的时候,尽量少给来访者提建议,因为咨询师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来访者。相关的AI+心理健康软件还需要得到一些资质的许可证,接受国家的监管。Q&A
Q1:基于编码器路线的 MentalBERT 的理解能力较强,基于纯解码器路线的 GPT 类模型则具有较强的对话和生成能力。如何平衡不同技术路线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在两方面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吴梦玥:我们用领域数据微调时,比较了许多模型,发现生成任务的性能存在一定差异,而理解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收集数据时对情绪类别进行了较为精细的标注。理解能力不一定直接影响生成任务,信息存在于嵌入的隐含信息中。Q2:目前人机对话领域对单次多轮的情绪引导研究较多,但心理疾病比较复杂。而治疗也更有挑战和难度,制定长期多次的个性化对话策略进行治疗,是否值得探索和研究?蓝振忠:这个方向的研究很有意义。我们有大量的线上文本对话数据,但不能够公开。我们大概有上万个真实的长期咨询,最长的甚至有几十次。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来跟我们实验室合作。一般来说,我们每次咨询大概是50分钟,全部有文本转录,一般来说,一次咨询能做到把问题描述清楚基本上就结束了,很难做到非常深入的咨询。Q3:现有的模型结构无法有效模拟人类的这个心理活动,未来如何去让模型实现解释和思考的功能?蓝振忠: 现在我们在做推理的时候,也可以让模型先思考用户的情绪,之后再做下一轮推理,结果会有提升的空间。如果两侧的成本太高,可以考虑单侧生成,之后生成中间状态。Q4: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会导致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比较危险的引导,如何解决该问题?蓝振忠: AI 现在可以做心理辅导,但还没有达到心理咨询的程度,心理咨询是比较严格的概念。有很多线下咨询师可能咨询质量还不如机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降低对机器的要求,只能逐步去提升。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预防幻觉的方法,比如检测用户的情绪状态,或引入量表做更多的判别。吴梦玥: 可以创造一个数据集,诱发模型有更多的幻觉,并逐步消除这些问题。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能还会采取人机共融的方式,有的医生会比较接受这样的状态。实际上,评估长期咨询的质量也许更加重要。Q5:如果不同精神科医生给出的诊断标准不同该怎么办?邓晓红: 如今用得较多的诊断标准手册有三套: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一般来说,我国的精神科医生主要使用 DSM-5 和 CCMD-3。要明确使用的诊断手册。Q6: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一些动态时,会有言外之意,也可能会说反话,情绪的表达会比较复杂。如何解决该问题?吴梦玥: 可以拆解语言中客观的症状信息和你表达时隐含的情绪。邓晓红:每个人的言语表达与心里想法并不一定一致。在做咨询时,我们对病人或来访者问诊的时候,会通过多条途径去判断某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更多内容 尽在智源社区

AI时代,掌握AI大模型第一手资讯!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扫码右边公众号,驾驭AI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