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AI创作音乐, 中国传统民乐, 音乐创新
让传统文化火起来|AI能创作出有情感的音乐吗?4月,且听“天琴”谱民乐
在人工智能“文生视频”Sora诞生之际,上海民族乐团昨天透露,将与腾讯音乐娱乐携手探索AI作曲,并于4月中旬上演由AI创作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成为国内首家融入AI作曲的民乐团。
《零·壹|中国色》的音乐会名称,已经暗含了其作品所展示的创新精神。民乐团团长罗小慈阐述道:“0到1的过程,就像我国古典哲学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绿色调相似,绿色由青翠和金黄交织而成,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发展。在民乐厅二楼排练厅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窗外绿植丛生的景象,这种色彩层次丰富、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好与古人的自然观相呼应。音乐,作为一种色彩,同时也蕴含着音律;色彩,则可以演奏出音乐的韵味。因此,‘中国色’便成为了这次AI作曲的灵感来源。”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握手
在一次盛大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民乐团团长罗小慈与腾讯音乐娱乐副总裁刘宪凯手握协议,会心一笑。罗小慈幽默地表示,这仿佛是一场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交流互动。
图说:罗小慈(左)与刘宪凯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旅程,是从AI对民乐团音乐家的”吸取营养”开始的。据腾讯音乐娱乐旗下天琴实验室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团队并非典型的理工科团队,其中一半成员拥有音乐背景。他们所研发的AI作曲能力已经涉猎广泛,包括流行、电子等多种曲风。然而,在民乐这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必须与专业院团携手合作,才能真正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自1952年成立以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寻求创新与变革,他们的作品如《海上生民乐》、《云之上》等,既扎根于传统民乐的底蕴,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又顺应了现代审美趋势,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创新转化。罗小慈表示,AI正是他们探索未知、实现艺术家想象力的新工具。《云之上》的成功让他们更加充满好奇,期待着AI能成为满足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心、展现艺术家想象力的全新载体。
在即将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一场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主题的音乐盛宴即将上演。本次音乐会共包含十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感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巧妙地将节气与色彩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次演出由我国著名的上海民族乐团的20多位演奏家共同参与,他们熟练地运用了数十件民族乐器,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这场音乐会更加贴近时代,上海民族乐团已经将以往的一些演出音频资料,按照情绪、音色等进行分类,并将其用于训练天琴实验室音乐生成模型,这无疑将为音乐会增色不少。
因为“不设限”所以“没边界”
“压力山大”这是罗小慈对于当前状况的一种直观反馈,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让民乐艺术家“大量产出”——也就是通过音频资料和个人对音乐风格的期待等“信息”,向天琴工作室传达。接着,程序员和工程师会对这些素材进行“打标签”——也就是根据情绪和音色等进行分类。得益于AI的强大算力,它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收集的信息越多,打上的标签就越多,这就使得AI输出的作品的精准度和细腻度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表达方式。以唢呐首席胡晨韵为例:“唢呐不仅能够演奏《百鸟朝凤》,也能够演奏爵士乐和摇滚乐。我们不设定民族乐器的限制,也不希望对AI的创作设限,我们持开放的态度去探索。”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工作没有边界。 artist和工程师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讨论和探索。
作为一名艺术领域的写作高手,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个人的情感和独特见解。然而,当涉及到AI创作时,情况就并非如此明确了。尽管AI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动化创作,但它是否真的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和深度的音乐仍然存在争议。当前,业界普遍认为AI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但在真正富有创意和情感的音乐创作方面,AI的应用还远远不够成熟。在AI Generated Content(AIGC)领域,一些不需要太多创造力的工种,如动画公司和设计公司,已经开始使用AI来替代人类。然而,即使在这些领域,AI的应用也并非完全无懈可击。例如,Chat GPT可以帮助写作者快速搜集知识点,生成可供改写的“底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写作能力。综上所述,虽然AI在某些方面的创作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但在真正理解和表达情感方面,AI仍有待提高。艺术创作需要人类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这是AI目前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期待AI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辅助人类的创作,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独特地位。
图说:《海上生民乐》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每一位演奏家的个性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他甚至上一秒与下一秒的表现,也是出人意料的——那才是对的。 简言之,优秀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情绪流露,很难被AI“标签化”——因为标签化基于海量后的归类;而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个性表达稀有,但依然动人。
因此,罗小慈对AI的期待,其实是:“更有效率地找到贴近上海民族乐团审美需求的作品雏形。”真正有原创能力、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断创新且不会模式化的艺术家,不必担心会被任何技术取代。
不过,作为全国首个AI作曲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还真的蛮令人期待。届时,腾讯也会通过其渠道,进行网上直播、音频传播。(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马山评|原创大脑 凭何领先
图说:Sora生成的短视频截图
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日前诞生,目前海内外业内的共识是——对短视频(含广告)和游戏设计将会产生较多冲击。因为Sora的最大能耐是通过算法,做到“场景乃至世界再造”。相对算法量远低于长视频(亦即影视剧)的短视频;相对已经长期依赖算法再造世界的游戏,在最基础层面的重复工作,可以由Sora代劳。
Sora是AIGC领域目前已经发布的最大成果,延续了去年此时Chat GPT带来的震撼。如今,已有写作者用Chat GPT写“底稿”,而AI作曲其实早在2020年就由上海音乐学院尝试过——微软小冰,是当年上音音乐工程系音乐科技专业毕业生,堪称“学霸”。其他学生学会作一首曲子需要一周;她只要几秒。但是,她为何没有被广泛应用呢?
算法与艺术,有一种天然的矛盾——算法,是寻找海量学习内容里的“共性”,并依此“合并同类项”,便于进一步“贴好标签”后深入学习。算法依赖其算力快,以人脑尽量避免的“穷举法”理解世界。而艺术重在“个性”,且越是无法被模仿、无法被归类,就越是“高级”。哪怕不在艺术界,在自然科学领域,聪明的脑瓜,就是尽量避免“穷举”,争取“巧算”。计算机被发明的初衷,也是因为在研究宇宙天空之际,要解决人脑的算力不够;进而发明了计算机乃至电脑以及网络。
因此,算法与艺术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如果艺术家“喂养”AI的素材足够多——AI模仿艺术家的方式无限接近于人,但还是够不到人。除非未来,AI的自我意识也发展出来乃至成为一种物种,但这一定程度上,也要取决于科学家的原创能力……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者估计会阻止这一人类世界颠覆的前景。此前,只要拥有原创大脑,总能领先。(朱光)
责任编辑: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