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顶会主席、企业家,为何重仓「AI金融」?
AI金融助手

诺奖得主、顶会主席、企业家,为何重仓「AI金融」?

近日,第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云端峰会在上海世博中心盛大开幕。大会第二天,五位顶尖金融科技专家高屋建瓴,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演讲。 在大会上,诺奖得主、AI顶会主席、知名企业家们观点鲜明、金句频出: AI金融是最令人兴奋的机会之一。 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的AI技术,不止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以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切口,详细讲解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这两种技术如何大大减少当代贸易的壁垒;「IJCAI理事会前主席」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最让人兴奋的应用,并列举了机器学习之外,两个可能会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工智能技术。 为此,雷锋网整理了这五位顶尖专家的演讲,以飨读者: 托马斯·萨金特: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萨金特以“2020年及未来技术展望为主题”发表演讲。 托马斯·萨金特主要针对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他在大会上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进行对比,认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托马斯提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其认为贸易壁垒的增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比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商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会遇到小偷和强盗,这是一种贸易壁垒;买卖双方很难彼此信任,很难保证按时交付,而这种缺失的信任和大量的沟通成本也是一种贸易壁垒。贸易壁垒越大,成本就越高。 托马斯认为减少贸易壁垒就是增加经济价值,就会有更多价值被创造出来。而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这两种技术大大减少了当代贸易的壁垒和成本。以区块链为例,它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不可篡改、可以追溯等特点。而这些特征可以有效降低贸易的沟通成本。 而相比区块链,托马斯认为人工智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工智能由一组算法组成,对不知道的事实进行猜测,随着更多数据的输入,人工智能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人工智能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世界,而区块链使用的是与之不同的角度和工具。 托马斯表示,区块链的目的,是成为一种交易技术。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交易技术是银行,在网络的中心只有一个受信任的中介便是银行。银行作为一个中介,不管是转账还是交易,都要付出很高昂的手续费。垄断意味着收费且金额很大,而且跨国转账常常需要两三天甚至一周。区块链的目标是消除受信任的第三方中介,缩短交易时间,降低成本。记住亚当·斯密的格言,如果你能降低成本,你就可以增加贸易。 最后,托马斯总结道:“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互补。这两项技术,都能够帮助我们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AI金融是最令人兴奋的机会之一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是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前主席,现担任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还曾参与开发阿尔法围棋机器人(AlphaGo)项目,是著名智能体理论研究学者,在其二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他几乎当选了人工智能相关学会的所有Fellow。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这一次的演讲主题是「让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的风险和机遇」。 伍尔德里奇相信AI金融是人工智能目前最令人兴奋的机会之一。 他认为,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人工智能是由一系列技术构成的。 我们对当代的人工智能如此兴奋的原因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过去的15年里,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深度学习,我们现在可以用人工智能做那些在几十年前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搜索和战略推理。 伍尔德里奇所说的搜索指的是,能够找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搜索是人工智能中规划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技术。如何将这个世界的初始配置转换成期望的最终配置?如何把现状变成你想成为的样子?这就是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意义所在。 战略推理,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如果我是你,你会怎么做?战略推理,是目前AI金融的另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里,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玩扑克的游戏。 伍尔德里奇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机器学习,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技术都在金融领域发挥着作用。 接着,伍尔德里奇讲述了两类不同的人工智能在金融界的应用,即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和办公室后台的应用程序。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指的是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与客户交互;而后台的人工智能应用指的是,在你的业务后台中应用人工智能,但不是直接与消费者互动,而是间接互动。 随后,伍尔德里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金融中的一个令人兴奋的应用:个人财务软件助理。 伍尔德里奇认为人工智能在面向客户方面最明显的应用、最激动人心的应用之一是面向客户的软件助理。比如我们随身携带的Siri、Alexa、Cortana等都是软件助理。而软件助理和金融之间的联系,核心在于个人财务管理助理。 他解释道:“就像医疗保健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全天候监控我们的健康状况一样。人工智能驱动的个人财务助理也可以为人们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下一代的应用是使用这些个人财务助理来理解我们的消费习惯。” 伍尔德里奇认为人工智能在观察数据、发现趋势分类,并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方面非常强大。而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个人金融系统,能够相对轻松地完成这些事情。 同时,他也承认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人们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控制客户的银行账户,软件被黑了怎么办?如果软件被其他软件所误导或利用怎么办?只要我们要使用人工智能,这些问题就无法避免而且必须解决,因为它控制我们的财政。”伍尔德里奇说。 廖理:细数金融科技十年发展历程 廖理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现任《清华金融评论》主编。 廖理此次在大会上分享的主题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新机遇」。 廖理认为在本世纪的前20年,以支付科技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金融科技在中国几乎是有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势头。 对此,廖理总结了金融科技对于经济生活的发展做出的三个贡献。 第一是推动传统金融的转型,提高传统金融的效率; 第二是大量创业公司和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现,提高了整个社会范围内资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填补了传统金融所没有覆盖的洼地或者盲区,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同时,廖理还把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创企业分成4个大类:企业贷款、企业支付、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员工管理。 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的平台,廖理将之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电商平台,像国内的京东、苏宁、唯品会都开始为自己平台上的商家提供贷款服务,包括美国的亚马逊等等。还有一类是支付平台提供的贷款服务,包括美国的square等,这些支付平台通过对支付数据的信用分析和判断,为商家提供信贷服务。 他还介绍了过去十年比较引人瞩目的两类贷款平台:第三方的贷款平台和网贷平台。 廖理认为过去十年,面向中小微企业信贷的产业生态逐渐发展起来。不管是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第三方平台还是包括市场借贷的平台,他们的风控逻辑和传统的风控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风控逻辑是以资产为主,而新的风控逻辑是以信用为主。 廖理对每一个平台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对贷前的审核、贷后的持续的风险监测上的一些方法也进行了慷慨的分享。 最后,廖理还分享了自己所在的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孵化成功的一个高科技企业——道口金科玉律,详细描述了道口金科玉律在技术和商业上覆盖的面积和获得的突出成果。 陈青山:数字化是金融业务AI化的必经之路 合合信息联合创始人、启信宝CEO陈青山,在本次大会上以「AI大数据,共创金融新生态」为主题,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体会。...
被AI入侵的金融业——“AI+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AI金融助手

被AI入侵的金融业——“AI+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1、人工智能落地金融场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AI+金融”即人工智能与金融行业的结合。金融业天然的数据属性与智能化需求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之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人工智能落地金融场景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AI技术向金融业各个务场景渗透,带来整体效率的提升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智慧银行、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信贷、智能保险和智能监管是当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分别作用于银行运营、投资理财、信贷、保险和监管等业务场景。 3、当前AI对金融业的辅助作用明显,场景创新是重点,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当前,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绝大多数是人机结合式的,即机器或技术对实际的金融业务起辅助性作用,人工干预仍不可或缺。但长期来说,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4、行业处于初创期,智能化趋势明显,市场预期较好。我国“AI+金融”行业仍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但行业智能化趋势明显,市场预期较好。在应用场景方面,智慧银行主要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是对银行业现有业务的改进,目前多由技术公司与银行合作共建。智能投顾、智能投研等均由国外先行探索,后在国内经创业公司引入并进行本土化改进,随后由传统金融机构、金融IT和数据服务提供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智能信贷、智能保险和智能监管则分别由互金、保险、交易所和监管部门等将各自的业务领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产生的应用创新。目前,除智能投顾发展较早,在国外市场相对成熟之外,其它场景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金融IT、人工智能技术类公司的纷纷布局将会较大程度地推动行业的发展。 5、科技赋能金融,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借助AI技术实现金融场景创新是行业普遍关注的课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理财、投研、信贷、保险、风控、支付等领域得到实践,并呈现出向各个领域渗透的趋势。
金融大模型观察
AI金融助手

金融大模型观察

财联社12月9日讯(研究员张玉虹 记者郭松峤)ChatGPT发布一周年之际,AI大模型的讨论热潮仍旧方兴未艾。在ChatGPT的推动下,国内的大模型企业亦从探索和尝试渐进深水区。 在国内“百模大战”中,有关垂直行业的专有大模型的应用,一直被高度关注。其中,金融领域中的大模型应用便是焦点之一。 那么,目前金融大模型业态发展如何?哪些金融大模型企业可以在“百模大战”中胜出?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在接受财联社专访时认为,算法以及数据的质量和规模是竞争核心。“金融大模型未来发展方向是通用模型+Agent(智能体)的形式”。 财联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你看来,金融大模型可以给予哪些助力? 黄艾舟:大模型是偏基础设施的一个东西,所以对这五个方面都有助力。现在通常说的金融大模型是通用大模型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所做的特色定制,所以叫做“金融大模型”。金融大模型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这三个领域有一些比较清晰应用了。比如绿色金融方面,AI做ESG数据采集分析。 科技金融更多的是指金融如何更好地为高科技、高成长型公司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金融机构为科创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时,可以用到大模型提升智能风控的效果。数字金融更多的是面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是金融机构怎么服务不同的场景和客群,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怎么提升自己的数字化,在这一点上,大模型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原来可能有很多现有的AI应用都是比较独立的,客户营销、智能风控、舆情管理、合规管理等等,大模型能像一个底座,把这些个体的AI应用打通。 总结一下,首先如果针对这“五大金融”来说,底座是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或者是数字能力的提升。大模型在数字能力提升上肯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底座的质量提升反过来也能更好地促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的发展。 财联社:金融大模型与其他行业大模型相比,具有什么特征? 黄艾舟: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底层有很多语料训练才能涌现出推理能力。金融业是对于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最为重视的一个行业之一,所以开展大模型的探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各银行对于大模型的应用都还在探索阶段。未来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应用,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现有的开源大模型作为底座,利用已经训练好的开源模型,辅以自己的语料进行新的标注和训练;第二种是探索开发自有大模型。我判断这种可能很难,虽然基础技术框架大家都知道,但算力成本太高了。目前来看,想真正完成自有的大模型还是挺费时费力的,而且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所以还是第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可靠一些。 财联社:目前国内金融大模型主要的应用情况和落地场景有哪些?主要参与方有哪些? 黄艾舟:金融大模型主要的应用情况和落地场景有三类:一类是做投顾指导。大模型可以代替人的很大一部分工作,生成千人千面的有针对性的投资参考;第二类是做更精准的智能风控。风控方面大模型可以精准地识别市场的信号,提出一些风控建议;第三类是做监管合规。针对监管规定、合规等问题,大模型能够很有效地组织整理信息。参与方分三类: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包括高校实验室在内的技术研究机构。这些应用产品是科技公司在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成的。金融机构更多的是采购科技公司提供的方案,也有一些探索是设计一些Agent用大模型来解决自己的研发能力的问题。高校等研究机构在做自己的开源模型。 财联社:你认为金融这个细分领域的大模型展现了哪些比较突出的价值? 黄艾舟:第一是能力更强。金融大模型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了推理能力,能够在特定的领域表现得适应性更高。比如现在有些客服电话,聊一两句就知道它是AI,大部分情况下很难解决具体问题,现在有了大模型,这种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了。第二是效率大幅提高。在大模型出来之前,金融机构也一直通过RPA(机器人)提高效率。但我发现具体的业务人员对RPA的使用并不很广泛,因为使用起来还是相对麻烦,有学习成本。而未来金融大模型很可能能够清楚地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理解你说话的意思并且执行相应工作。同时,大模型应用在代码撰写等系统开发领域也是能起到很大作用,大大提升效率。第三是应用场景更加广泛,覆盖更多的用户需求。 财联社:目前金融大模型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什么? 黄艾舟: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两个能力:第一个核心是算法。原理基础是一样的,但是好的算法能够使得需要的参数减少,同时产生更好的效果,但这需要顶尖的AI科学家。第二个核心是数据的质量和数据的规模。数据质量的意思是有大量的,经过了很好标注的数据,那一定会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模型产生的结果。标注本身也不是简单的标注,是带着自己对场景、客户和业务的理解去做标注。数据的规模方面,因为大模型的涌现是靠大量的学习不断地训练,数据太少肯定是不行的。国外现在有个方向是在通用的大模型基础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公司小团队去做Agent。也就是通用模型+Agent的模式。ChatGPT做的Markets,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模式。你需要解决的问题,通用大模型可以给到一个看起来及格的答案,但是你又觉得不够解渴,没有真正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所以就需要有专门Agent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说金融行业现在已经有100个AI应用,很可能最后这100个AI变成了100个基于大模型的Agent,某个Agent负责解决理财产品销售的问题,另外一个Agent负责解决某个产品的风控问题等等。 (财联社研究员张玉虹 记者郭松峤)
奥特曼《时代》刊文:为所有人提供超个性化的“AI健康教练”
AI医师助手

奥特曼《时代》刊文:为所有人提供超个性化的“AI健康教练”

【编者按】每一年,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会造成数千万人死亡。如今,人工智能(AI)在帮助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方面被寄予厚望。 日前,OpenAI 联合创始人、CEO Sam Altman 与《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创始人 Arianna Huffington 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Thrive AI Health,旨在借助 AI 技术帮助人们改善日常习惯,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并改善全球健康不平等的现状。 就在前一日,Altman 和 Huffington 在《时代杂志》(Time)上刊文详细介绍了 AI 如何在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方面发挥作用。他们称,超个性化的 AI 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减轻医疗经济负担,并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来源:Time) 他们强调了 AI 在医疗保健领域的作用不仅限于诊断和治疗,还包括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练来促进行为改变,这种变革有助于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并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 他们也表示,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策制定者、医疗保健提供者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确保 AI 技术的创新与隐私保护并重。 学术头条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做了简单的编译。内容如下: 1.29 亿美国人至少患有一种主要的慢性疾病——我们每年 4.1 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中有 90% 用于治疗这些身心健康状况。这种经济和个人负担预计只会增加。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持续的。但有解决方案,因为健康结果不仅仅由医疗护理或基因决定。行为改变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优化疾病治疗。 是的,行为改变很难。但通过超个性化(hyper-personalization),AI 能够独特地解决这个问题。 AI 已经大大加速了医学科学进步的速度——在药物开发、诊断方面实现突破,并加速了癌症等疾病的科学进展。实际上,OpenAI 正在与 Color Health...
“AI换脸”惹上官司?你的脸你做主
AI律师助手

“AI换脸”惹上官司?你的脸你做主

朋友圈最近是不是都被各种换脸视频刷屏了? 从明星大咖到隔壁老王,通通都能一键换脸,简直不要太好玩!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有一天,你的脸也被别人随意换来换去,还被拿去牟利,你会怎么办? 最近,北京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两起“AI换脸”软件侵权案件,判决结果让人大!呼!过瘾! 事情是这样的,两位小姐姐,都是网上有名的国风模特,结果她们发现,自己的脸居然被一款“AI换脸”App给盯上了!这款App在未经她们允许的情况下,偷偷把她们的视频做成了换脸模板,还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 这不明摆着是拿她们的脸去赚钱吗?! 法院最后判决,虽然被告的行为没有构成肖像权侵权,但是!侵犯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为啥没侵犯肖像权? 因为法院认为,换脸后的视频已经不是小姐姐本人的肖像了,而是变成了其他人,所以不能算是侵犯肖像权。 那为啥又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呢? 因为被告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收集、使用了小姐姐的视频,这可是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啊!而且,被告还把这些视频拿去牟利,更是加重了侵权的性质。 这个判决结果,可以说是给那些想用“AI换脸”技术搞事情的人敲响了警钟! 记住: 你的脸,你做主!任何人都不能未经你的允许,随意使用你的肖像和个人信息!如果你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最后,大家觉得“AI换脸”技术应该如何使用才安全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我 mytoolsAI,带你了解每日最新人工智能,AI信息! 整理 | Kate、Nash
2024年AI金融新纪元系列研究报告【附下载】
AI金融助手

2024年AI金融新纪元系列研究报告【附下载】

文章摘要 AI助力金融存量业务增长+开拓新机遇:AI助力金融业务降本增效,降低风险成本。AI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收入;AI在提高基础工作效率、增强风控能力、优化客户服务和营销策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AI助力B端+C端产品多应用场景升级。AI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投顾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的创新,这些产品通过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提升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并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AI促进金融行业存量业务增长。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投行业务、投研和投顾业务将有所受益。 文章内容 文章篇幅有限,仅为部分预览 回复暗号:24052213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为本公众号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报告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往期推荐 2023年新茶饮创新案例集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04 2023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06 2023年6月拍卖会图录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10 2023年中国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11 2023年家用电器行业A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17 2023年工业绿色发展白皮书【附下载】 2023-06-19 2022年中国酒业经济运行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21 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氢制备环节深度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23 2023年咖啡赛道专题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25 2023年混合AI是AI的未来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06-29
AI陪伴的晚年,你能接受吗?
AI情感助手

AI陪伴的晚年,你能接受吗?

做饭、洗衣、倒垃圾、会园艺、能剪发、陪散步…… 当你老了,每天为你完成这些事的不再是子女、伴侣、护工,而是机器人,你会心动吗?这是2012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中出现的场景,影片第一次将“机器人养老”的概念搬上了荧幕:面对儿子送给自己的机器人,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独居老人弗兰克从排斥,到接纳,再到依赖,并在机器人的“帮助”下重拾“老本行”,甚至最后与机器人产生了情感。这些当年看似遥不可及的场景,在12年后的今天,已经照进了现实。日前,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多个与机器人相关的关键词在方案中出现,让“AI(人工智能))+机器人”养老模式备受期待。这些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辅助,更能在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将极大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铁憨憨”不再“冰冷” 在AI技术应用到机器人领域之前,机器人的“智慧”大多存在于科幻电影中。于是,阅“人”无数的科幻迷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越是早期的科幻电影,对AI和机器人的描绘就越消极。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从不犯错”的超级电脑HAL9000,《机械公敌》中拥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桑尼。 在那个年代,人们更愿意把AI和机器人视为夺走自己工作的洪水猛兽,认为它们一旦“觉醒”,就必然把自己视为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物种,非要取而代之不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机器人的深入挖掘,一大批像瓦力、贾维斯、TARS、笨笨这样的“小可爱”机器人形象被观众接受,人们开始思考:机器人这样的“完美”伙伴,何时才能走进真实生活? 7月4日,由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光华一号”人形机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亮相,这个身高165厘米,体重62公斤的柔性精巧作业机器人,不仅会直立行走,还能在面部显示屏上做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让人在与之交互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 “我们进行市场调查,发现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最大迫切需求就是养老养生、健康护理。”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介绍研发背景时说,团队旨在将这款养老护理机器人打造成老年人身边的“保健医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老龄化人口比重会不断增加,社会中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也会不断增大。 此时,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突破,给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提出了求解新思路。 目前,“光华一号”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准备在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测试,并不断优化护理功能,确保动作更加安全、精准、柔和,比如把老人从床上扶起来、搀扶老人到厕所等。 伴游机器人在济“上岗” 在济南高新区,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彬向记者介绍着公司的首个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现在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稳定的运动能力。”这个立项后仅用9天就拿出设计图纸,两个多月实现落地行走,创下业界人形机器人开发速度纪录的“行者”,不仅能够完成走、跑、站立、挥手和作揖等运动,还具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聊天、自主动作推理等智能问答与移动作业等综合能力。“我相信人形机器人会更加智能,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进入家庭,从事养老服务等工作。”陈彬说。 能为养老提供服务的机器人,并非只待在实验室。7月20日,首批25个外形可爱、功能强大的伴游机器人,在济南森林公园正式“上岗”。 “小游,小游,带我去洗手间。”交流、导航、听音乐、科学限速,既能当小导游陪伴游览,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又有线路规划功能,使游客在游览中不走冤枉路,也不会漏掉景点,为游客特别是老年人带来了全新的智慧游园体验。 “发展机器人是大势所趋,现在智能化普及了,给机器人替代人工提供了可行性。”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人类难以克服疲惫感和情绪波动,机器人则没有这一问题。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不足,利大于弊。 民用领域应用还有漫漫长路 “人要睡觉吃饭啊,机器人可以24小时服务,还不会累。” 采访中有像张先生这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陪伴老人是养老问题中的一大关注点。即便是专业护工,也很难做到每时每刻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护,在这方面,机器人具有先天优势。 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86.05%的受访者认为智能机器人养老的优势在于能24小时陪伴,减轻身边人压力;而58.14%的受访者则更看重智能机器人降低了人工成本。 不过,现阶段解决陪伴和节约人工成本,并不能与提高养老质量画等号。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机器人10年后才能实现基本养老需求,认为近两年能实现的受访者只占了两成。的确,那些已经具备基本养老功能的智能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机器人不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缺少人文关怀。”“互动性很重要。”“如果能和人产生情感共鸣就非常理想了。”谈到智能机器人养老的弊端,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方面。 “机器人毕竟是人创造的,它只是按照人类编写的代码去运行而已。”孙女士认为,基于这一特性,机器人不可能产生独立意识,也就无法代替人类满足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再怎么说不如人想得周到。”62岁的郑先生直言。 由于机器人缺乏共情能力,所以对于老人的情感关注比较弱,老人长时间与机器人共处也会感觉到孤单;对于情感需求比较大的老年人来说,久而久之会加重心理负担,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王忠武认为,在民用领域,智能机器人还是新事物,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在机体本不具备的功能上寻求突破,不如完善优势领域的功能性。“脏活累活交给机器人,人来满足情感需求。”王忠武强调,以人为主体,机器人辅助的“协同养老”模式可能是当前节约人力、提高养老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隔三岔五往医院跑,翻身、擦拭、喂药每一项都很折腾人,尤其是晚上,根本没法睡。”说到自己患病的母亲,段女士既无奈又心疼。她说,“真希望有这么个机器人,哪怕帮着我一起干,晚上我俩轮流看,我都高兴!”还有受访者认为,养老机器人不在“功能多”,能满足自身需求更重要。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机器人”不难发现,炒菜、喂饭、打扫、安防已成为它们的基本技能,能教学、哄娃、寄取快递的人形机器人也不在少数。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既是老年人“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又是年轻人“时间成本”的上限。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解放了年轻人的家庭束缚。“年轻人用有限的时间去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减少了日常矛盾,还能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王忠武说。 机器人会伤害人类吗? 阿西莫夫在1950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把“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放在了最突出、最醒目的位置。“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旁观”是第一定律。 70多年后,当机器人即将走进人们生活,安全问题依然是大家最关心的。 “机器人下手没轻重,照顾我时伤到我怎么办?” “毕竟是带电的东西,还要跟人接触。” “会不会起火啊,这么大个东西电池可不小。” 人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近几年,随着家用机器人的普及,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 今年2月12日凌晨,广东梅州市一居民家中的扫地机器人起火,事故原因判定为内部锂电池发生热失控,所幸及时发现没有造成伤亡;2016年,深圳高交会上,一台“专门为4-12岁孩子研发”的教育功能机器人,在没有任何指令下,疯狂撞破玻璃,导致参观者身体多处划伤,被担架抬往医院;2018年,芜湖市经济开发区一名工人在给搬运机器人换刀具时,突然被机器人夹住,虽然很快被救下,但因伤势过重,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如果将来选择机器人产品,我会像选车一样看重品牌,毕竟大厂更重视口碑。”关注科技领域多年的李先生除了看重机器人自身的安全性,还对出现伤害后责任的划分存在担忧。王忠武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养老机器人要想服务好人,质量可靠是前提,国家应当制定严格的生产和安全标准,监督生产厂家把控质量。”在他看来,机器人作为人的工具,脱离人的控制是悲剧发生的最大隐患。 期待养老进入良性循环 除了安全性,养老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也是人们比较在意的方面。机器人企业面对巨大的研发投入,平均每台机器人数万元打底的生产成本,短时间内没法将价格控制在大众接受的范围。这不免让人担忧:“有需求买不起怎么办?”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截至2022年4月,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却仅有36万个,床位812.6万张,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也仅有50多万名,根本无法满足日益上涨的养老需求。 王忠武认为,当前养老行业存在卫生条件差、护理不规范、区别对待老人等乱象,子女“不敢送”,老人“不愿去”,养老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机器人有着统一的服务标准,不会区别对待老人,一个能顶好几个护工。”王忠武说,如果政府能集中采购机器人,满足养老机构和社区的需要,填补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短缺,将极大地解决社会养老需求,提高全民养老质量,对于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是利好。企业有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盈利的同时让有需求的人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服务,如此良性循环,养老问题便不再是难题。 街 采 市民 冀女士 智能机器人养老的优势是它不会疲倦,可以24小时提供服务,弊端是机器人不能像人一样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我认为机器人不一定非要取代人,先做好辅助工作,能按时提醒老人服药就很不错,其他的交由老人自主选择。我认为智能机器人更适合能自理并且会独立思考的初老者,像是年龄偏大的老人,操作使用会存在问题。...
原创
            OpenAI CEO 奥特曼《时代》刊文:为所有人提供超个性化的“AI健康教练”
AI医师助手

原创 OpenAI CEO 奥特曼《时代》刊文:为所有人提供超个性化的“AI健康教练”

【编者按】每一年,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会造成数千万人死亡。如今,人工智能(AI)在帮助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方面被寄予厚望。 日前,OpenAI 联合创始人、CEO Sam Altman 与《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创始人 Arianna Huffington 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Thrive AI Health,旨在借助 AI 技术帮助人们改善日常习惯,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并改善全球健康不平等的现状。 就在前一日,Altman 和 Huffington 在《时代杂志》(Time)上刊文详细介绍了 AI 如何在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方面发挥作用。他们称,超个性化的 AI 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减轻医疗经济负担,并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来源:Time) 他们强调了 AI 在医疗保健领域的作用不仅限于诊断和治疗,还包括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练来促进行为改变,这种变革有助于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并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 他们也表示,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策制定者、医疗保健提供者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确保 AI 技术的创新与隐私保护并重。 学术头条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做了简单的编译。内容如下: 1.29 亿美国人至少患有一种主要的慢性疾病——我们每年 4.1 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中有 90% 用于治疗这些身心健康状况。这种经济和个人负担预计只会增加。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持续的。但有解决方案,因为健康结果不仅仅由医疗护理或基因决定。行为改变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优化疾病治疗。 是的,行为改变很难。但通过超个性化(hyper-personalization),AI 能够独特地解决这个问题。 AI 已经大大加速了医学科学进步的速度——在药物开发、诊断方面实现突破,并加速了癌症等疾病的科学进展。实际上,OpenAI 正在与 Color Health...
替你打官司的是机器人?法律界迎来人工智能时代
AI律师助手

替你打官司的是机器人?法律界迎来人工智能时代

想象一下,你不再需要花一大笔律师费请人替你处理法律纠纷,而只要一个机器人,一套AI系统,就能帮你起草法律信函、准备案件诉讼,这个未来距离现在还有多久?也许就在当下。在今天的法律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开始接手人类律师们的部分工作,或许,距离下一个机器人法官的出现,也不会太久了。 AI律师起草法律信函 24岁的约书亚·布劳德(Joshua Browder)将他的应用软件“DoNotPay”描述为“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律师”。它能够帮助起草法律信函。只要你告诉聊天机器人你的问题是什么——例如想要对一张停车罚单提出上诉——它就会向你建议它认为最好的法律语言来写作法律信函。 “人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但带有机器学习模型的软件会将它与一种更合乎法律用语规范的表达方式进行匹配。”布劳德说。 DoNotPay目前已经风靡英国和美国,现有15万付费用户。它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一系列问题:保险索赔、申请旅游签证、投诉企业或地方政府、拿回你因故不能旅游而提前预付的钱,或者取消健身房会员资格。布劳德表示,在疫情期间,最后两者的使用情况出现了激增。 尽管有批评声认为,DoNotPay给的法律建议有时候不够准确,但在2020年,它获得了美国律师协会(ABA)颁发的路易斯·M·布朗奖,以表彰它增加了人们获取法律帮助的途径。布劳德表示,人们通过DoNotPay进行法律诉讼的总体成功率为80%。不过,停车罚单的胜诉率只有65%,这是因为“一些人确实有罪”。 提供预先判断 《福布斯》指出,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了法律格局。“可以将AI律师想象成一个在全美所有主要法院的数十亿条诉讼数据中掘金的矿工:获取有关判决、动议、律师、法官、提起诉讼的各方,以及案件本身的相关信息。然后它会告诉你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打赢官司,或者,更有可能的是,你能从中达成什么样的和解。” 据统计,在伤害案件中,由于人工智能的存在,有97%的保险公司和受害者双方最终会达成和解,真正进入庭审的少之又少。 即便在法庭上,人工智能也可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系统算法能够确切地判断某位法官将如何裁决。例如在美国,人工智能已经知道哪些州、市和地方法院会做出更有利于劳工索赔或汽车保险公司的判决,而哪些司法管辖区被这些软件运营商称为“司法地狱”。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预测哪些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会变得更精明,哪些可能会促成一场廉价的和解——在人工智能数据记录上的表现已经成了大型律师事务所向一些主要的保险公司和其他公司进行自我宣传的卖点之一。 帮助人类律师打官司 由于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一些人担心AI律师会因此抢走人类律师的工作。但许多法律业内人士并不这么看,相反,他们乐意看到人工智能系统的出现,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快速搜索和分类大量案件卷宗。律师利用人工智能获得帮助“正在成为常态,不再新奇”,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提供公司Luminance的首席执行官埃莉诺·韦弗(Eleanor Weaver)说。 对于伦敦The 36 Group律师事务所主要负责受理刑事案件的律师萨利·霍布森(Sally Hobson)来说,Luminance人工智能法律软件的出现为她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程度的便利。在她最近接手的一起复杂谋杀案件中,她需要快速分析10000多份文件,正是在Luminance软件的帮助下,她完成这项工作所花的时间比以往快了4周,并省下约5万英镑的费用。 据悉,目前有全球55个国家的300多家律师事务所正在使用Luminance人工智能法律软件,共可提供80种工作语言。 韦弗表示,过去,很多文档检查的技术不过是关键词搜索,比如在笔记本电脑上按下Control-F键。但现在,更加复杂的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将相关单词和短语联系起来。 不过,人工智能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律师整理书面证据,还可以帮助他们准备和组织案件,并搜索任何相关的法律先例。伦敦律师事务所Taylor Wessing数字化纠纷项目的负责人劳伦斯·利伯曼(Laurence Lieberman)表示,只要“上传你的案件摘要和诉状,人工智能就会找出谁是关键人物,然后把他们联系起来,将关键事件的年表组合在一起,解释出在哪个日期发生了什么。”利伯曼使用的是由以色列诉讼公司Litigate开发的一款软件。 此外,德勤法律(Deloitte Legal)的首席技术官布鲁斯·布罗德(Bruce Braude)表示,他们的TAX-I软件系统可以分析类似税务上诉案件的法庭历史数据。德勤法律声称,在70%的情况下,TAX-I都可以正确预测上诉结果。布罗德称:“它提供了一种更可量化的方法,来衡量你成功的可能性,让你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诉讼。” AI律师领域的大玩家们 随着人工智能的涌现,对于律师而言,熟悉一些相关的法律信息服务供应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美国,三个主要的法律信息服务提供商是:彭博法律、汤森路透旗下的WestLaw Edge,以及LexisNexis数据库的Lex Machina。 据了解,这些专业的人工智能供应商开出的价格并不便宜,但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表示,他们会视情况为不同律师执业提供价格优惠。“我们的价格取决于法律部门的规模,”Lex Machina的产品管理总监卡拉·里德霍姆(Carla Rydholm)说,“我们(的客户)也包含小型律师事务所。”但她没有透露具体优惠比例。 据悉,完整使用彭博法律终端的费用是每年2.4万美元,这包括了彭博旗下的其他服务,如金融数据和全球新闻——这些被认为也可能对律师有用。 新闻及图片来源:BBC、MarketWatch、福布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金融业态
AI金融助手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金融业态

撰文 | 郑磊(经济学博士,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成式AI正在席卷金融业,释放新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金融业态。拥有逾20年金融科技行业经验,金融领域知名的AIGC先行者和实践者林建明先生在新书《 AIGC重塑金融:AI大模型驱动的金融变革与实践》写道,“AIGC开启了AI大航海时代,并以超预期的速度到来。AIGC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将重塑金融行业。” 这是国内首本探讨AIGC如何在金融业应用的专著,全书主要涵盖AIGC技术演变与典型应用场景、AIGC提升金融内外部效率方法论、AIGC监管与金融业安全使用策略、从零开始训练金融大型模型和提示工程训练要点使用技巧、未来人机协作,以及金融业从数字金融向智慧金融转变路径等关键内容。该书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全景式地展现了AIGC在金融领域的纵深影响和应用前景,为金融业从业者提供了驾驭金融垂直大模型实践的重要参考和行动指南。 笔者从2018年开始关注金融科技,相信十年后的金融将和当下的传统金融业态完全不同。在和金融硕士生谈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时,判断只需五到十年时间之后,他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金融行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金融科技将深刻改变金融流程管理、产品和服务。科技赋能金融从互联网金融开始,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数字币等非中心化金融也火过一段时间。但是真正能够快速落地,提高金融业务能力和效率的技术,还是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突飞猛进,迅速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领域找到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金融人必须了解的知识和技能。 该书作者认为科技是金融业数智化转型最大的驱动变量。全球金融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锻造“利剑”,数字人、智能营销、风险信用评估、智能投顾等应用场景初露锋芒。在这个过程中,AIGC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了金融业内部生产效率的“催化剂”。它能够提升自动化运营水平、数据分析效率、财务报告自动生成、风险管理效率以及人机协作,为金融机构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例如在智能运营领域,AIGC可处理大规模、高复杂度的数据,利用AIGC的Completions算法来预测并补全客户未说完的话,准确把握客户意图和需求,从而改善了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模式。随着金融业务呈现出轻型化、场景化、个性化的特点,AIGC也推动金融业科技架构向着高安全、可扩展、高性能易维护的路径转变。 《AIGC重塑金融》的作者具有坚实的IT技术背景,并拥有近二十年的相关金融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能够通俗地解释技术原理,并紧密结合实践,为工程师和金融专业人才搭建一个相互理解的知识平台。比如,该书系统性地解读了AIGC和机器学习的精髓,深入其工作机制、算法设计与潜在局限。这些章节填补了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盲区。在AIGC实践应用方面,透过一系列真实案例,让技术类读者看到AIGC如何在金融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本书也适合金融业管理者阅读,尤其是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AI技术在金融领域达成内外效益双赢。借助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读者可以看到AI如何为金融业赋予更多的竞争力与增值空间,助力金融机构实现稳健经营。技术开发人员可以从中学到金融大模型建构的核心知识,如Prompt Engineering的核心思想、关键技巧以及其在金融应用的广泛场景,提供了一套详实的框架和步骤。 金融是一个严格监管的行业,安全和合规是一切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这本书用较大篇幅讨论了相关问题。作者指出“在身份识别、数据采集、监管数据报送、风险监测及预警等场景里,AIGC为应对科技治理挑战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建议监管机构利用AIGC技术优势,进行处理大规模监管数据,从而加快风险识别和决策,抵御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还涉及多个伦理领域,如科技伦理、金融伦理等。该书深入探讨了AI应用中的伦理挑战和法规问题,为金融机构提供面对这一新领域所需的策略建议。作者认为“要辩证看待金融与生产力关系,广泛借鉴吸收国际治理经验,克服安全和隐私风险、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监管法规更新、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用可信AIGC应对科技治理挑战,促进金融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书中大量章节对AIGC重塑算力系统、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加速智能开发,以及变革团队人员和基础架构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AI开发迈向智能化新时代,解放了程序员的生产力。在智能开发领域,AIGC通过自动化的代码生成减少开发人员编写重复代码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经有企业使用AI程序员,配合人类程序员工作,不仅大幅提高了代码编写速度,还可以利用静态代码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模型对代码进行自动审查评估。AIGC能够辅助开发人员降低常见错误,及时修复缺陷,提高代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前,我国正站在AI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金融业应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向上突破关键技术的“天花板”,向下扎根产业场景的“试验田”。作者认为不能因为恐惧而抵制变革。 “未来要么颠覆自己,要么被别人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