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金融:和产学研专家碰撞AIGC在金融行业的无限可能
前言 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大众对大模型的关注和探索,它展现的强大能力,让其成为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科技热点。站在金融行业的角度,我们尝试从宏观趋势出发,理解LLM在金融行业为什么会获得高关注度?它在金融行业应该如何推进落地?金融从业者改该如何面对AIGC大浪潮?以下内容选自K+Talk大咖对话第49期专家分享,一起来探索ChatGPT在金融行业的无限可能。节目对话嘉宾:李 智——易观智慧院院长/首席分析师袁 兰——摸象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王晓雷——海思算法专家肖 然——Thoughtworks创新技术总经理全文字数:595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肖然(本期主持人):从宏观趋势角度看,为什么现在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券商等)对LLM 有这么高的关注度?李智:第一,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和视角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去做面向用户旅程等各个方面的业务创新和升级。但是在用户体验的过程当中,拿金融行业跟其他行业去做比较,我们只能说金融行业过往跟自己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金融行业的体验视角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体验维度上,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更多地去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比如说非常多的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把 APP 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抓手,但是它仍然需要在体验的过程中,更加智能的以情感的方式跟用户去建立对话和连接。如果没有大模型应用,也许智能客服等这样的方式已经在金融行业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能看到这种应用的层次相对比较浅,而且从体验的视角也是不够的。但是有了 ChatGPT 给我们带来的多轮对话和情感智能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的用户体验还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体验的背后就是真正回归到怎么能够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第二,能够优化内容生产的创意效率。AIGC 在数字化营销的其他行业已经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金融行业在这个点上仍然是非常振奋。其中一点是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营销做了多年,但是在营销物料的快速生产和补充上,还是存在短板。所谓千人千面的营销,也许过往金融机构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比如KYC(Know-Your-Customer),但是除了对用户非常好的了解之外,也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物料才能够去满足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营销,所以从这个维度上内容生产的创意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整体上说,无论是用户体验维度,还是内容生产维度,或者降本提效维度,金融行业还是非常看重大模型可能带来的价值。袁兰: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银行是最有资格用的,一方面它有庞大的客户群,任何一个技术在银行如果能提升1%,都值得去做。第二就是它有充足的预算。但是其实AIGC 在银行很难落地,因为从目前跟客户接触的实际情况来看, AIGC 产出的内容由 AI 直接输出,那么 AI 输出的机理背后是神经网络,它的想法是不可溯源的。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拼接一段话,而是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神经网络产生了自己的话,这段话的产生机理不可溯源,也就无法风控,所以看起来容易做的事情,反而很难做。肖然:金融行业打开LLM模型的正确方向和姿势是什么?袁兰:将来如果真的有一个大模型的话,它的智力应该是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普通人类的。如果大模型吃掉了所有金融的相关数据和金融现象,那我认为它应该学的技能是投资炒股、资产配置。陪聊和提升用户体验这件事虽然也重要,但是如果我是一个用户,机器人陪聊天贡献的情绪价值,不一定要从它身上获取,我可以从同事朋友身上获取,如果它能帮我赚钱,我愿意为此付费。如果以后有这种金融的垂类大模型的话,它主要解决的功能跟这种泛通用的大模型不一样,不是说它去帮我写程序或者是帮我画画,而是应该帮我把金融的规划做好。这个方向是我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方向。要学成一个金融专家,他所经历的训练可能有一些像语言大模型,像下围棋,要经历不同的范式去进行训练,然后能训练出专家。在国外跟中国的模型可能还不同,因为大家知道国外的金融包括股票和投资,跟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在中国如果真的要做这个金融大模型的话,有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它是非常有前途,我们肯定是能看到这一天的,只不过不知道是在 5 年还是 10 年后。肖然:大模型的潜力还是能突破,现在只有 VIP 才能享受一些服务,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金融普惠,现在可能必须是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那未来可以把这种 VIP 的服务通过大模型技术进行一种普惠。李智:我们换一个维度去看待这件事情,金融行业我们需要看的是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券商,对于财富管理业务是很关注的,但是这个事情的关注点是源自于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用户基数,它具备理财和财富管理的这个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同时他们又跟美国、欧美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们是理财的小白,他处于需要逐步地培养他们的财商和最终他们做财富管理的这个事情。所以咱们算投入产出比,把更多 AI 的可能性放在怎么能让这个庞大的用户基数真正意义上变成财富管理的潜在用户,并且往高价值的用户方向走,它可能触及到的用户的规模,用户的价值的升级空间是很大的。王晓雷:其实金融领域最近五年给我带来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周志华老师(南京大学教授,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所长),之前和他畅聊AI 未来发展的话题,我们赌了矩阵,因为我们做芯片的需要当期的产品具有很高的ROI,我们认为将来会看到 transformer 这样一个架构,其实本质上也是矩阵和向量的乘法。周志华老师当时走了深度森林这条路线,在软件和硬件上,做了一个系统设计,这个模型最占优势的就是金融领域。有本书叫《概率图模型》,对于这种可解释的,有 reasoning 的阶段,尝试着把知识图谱框架融入进去,可能会对金融领域的解释性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大模型本身的可检视性如果能和知识图谱这样显示的规则融合起来,应该会在这个方向上有一些突破和进展。肖然:LLM在金融行业会不会像支付一样发牌照?袁兰:支付本质上是一个牌照为先导的领域,但是大模型其实是底层能力的领域,我觉得它对整个业界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可能会发在上面的 AIGC 层,比如用大模型来做 ToC 的服务,以后有可能是要发牌照的。李智:支付必须发牌照,因为支付其实是整个资金流通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非金融机构也做非常重要的监管动作,所以有必要通过发牌照的方式来约束监管。但是对应到比如说大模型以及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如果真的要发牌照,也许国家应该针对的是大模型本身,而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包括肖然提到的制造行业,其实大模型在非常多的行业都会有应用,我们应该对安卓和 iOS 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或者是合规的管控,但是上面的生态应该百花齐放。如果将来大模型上的应用有上百万,那发牌照的意义就不大了。王晓雷:如果先给结论,我不认为大模型在金融领域会发牌照。首先要看牌照怎么定义,我不觉得支付这个领域和大模型是一类,因为支付本身是预决算,国家对于支付是要托底的,如果泛化一点来看,像智能客服这类是不需要托底的,所以我不认为金融领域会发牌照。谈起大模型的牌照,就好像当时芯片进国产化的白名单一样,比如国家要采购这类的产品,就要先有白名单或者短名单。如果纯从大模型的应用领域来谈牌照,可能最 critical 的一个领域是上次聊的自动驾驶。如果主体是 AI 员工、智能客服等,因为它本身不造成资产的损失和结算,我觉得不会发牌照,除非政府要大规模地采购。肖然:明年的今天,也许我们有机会再聚到一起,我们可以再看监管机构是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的,到底会不会发牌照。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其实我跟三位的观点不太一样,我相信监管机构会发牌照,它和理财产品是一样的,某种意义上理财没有绝对保本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银行快速应用大模型,然后生成了一些客户界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后果不论怎样政府都是要兜底的。肖然:金融机构自有模型现实吗?会不会成为一个 showstopper ?李智:原来金融行业在做很多AI场景应用的时候,会希望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