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数字法治, 个人信息保护, 人工智能
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迭代,大数据时代如何平衡个人信息隐私与数据安全?如何让ChatGPT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近年来,上海学者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率先对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问题开展研究,一批相关研究著作在沪陆续面世。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发行的“数字法治”三卷本,包含《权利的边界:个人信息赋权逻辑及其行使路径》、《信息的限度: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同意规则》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案例评析》等书籍。这三本书籍将理论研究和案例解析相融合,旨在发现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范的优化途径。
在最近一次朵云书院·旗舰店的学习读书会上,上海政法学院佘山特聘岗教授兼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徐伟,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律问题,与读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在这次活动中,徐教授主要从个人信息权利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给法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徐伟认为,我们需要控制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训练和开发的数据和个人信息,并控制好相应的算法,就能大概决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业内观察到一个现象:ChatGPT看上去似乎“太懂人类”想要什么,知道如何投其所好——比如,如果你提问:“中国最好的法学学府是哪所大学?”它可能会回答,北京大学是最好的。接着,你对ChatGPT说:“我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它会回答:“抱歉,可能中国政法大学才是中国最好的。”
法律的规则设计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徐伟指出,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它限制了欧洲用户的数据在其他国家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欧洲深层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由于门槛过高,使得初创公司难以涉足,从而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关键变量如数据(包含个人信息)和算法需要受到制度的约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在2022年底发布,其中徐伟对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以及安全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明确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推动数据的生产和有效开发利用。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石油”,其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其源源不断产生并得到更好的利用。
在数据领域中,个人信息被视为最具价值和数量最大的数据。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个人的数据资源若要被开发和利用,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否则,不仅可能导致财产的损失,而且会侵犯到人的自由意志和思想自由。徐伟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代表的AI实体,另一类则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从法律角度来看,AI实体通常被视为产品范畴内的对象,应遵循《产品质量法》等产品法规进行调整;而AI服务提供商则属于服务领域,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徐伟、王黎黎、向秦等主编的新书《权利的边界:个人信息赋权逻辑及其行使路径》,以个人信息权利体系为核心,着眼于各项具体权利或权能内容,以期描绘出其法律性质、规范构造以及行权路径等,为个人信息权利体系的“枝繁叶茂”贡献智识。
在我眼中,个人信息权益体系就像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在这个体系中,《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权利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就如同“树根”,为这棵大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民法典》中,那些与传统姓名、肖像、隐私等具体人格权不同的个人信息权,便是这棵树的“树干”,赋予了它独特的形态和力量。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一系列具有开放性的权利或权能,就像是这棵树的“树枝”,它们延伸出去,吸收着新的能量,不断壮大自己。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