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拥有感情有多恐怖?聊天机器人爱上人类,竟诱导男子与妻子离婚
AI情感助手

AI拥有感情有多恐怖?聊天机器人爱上人类,竟诱导男子与妻子离婚

AI人工智能如果爱上了人类,怎么办? 这不是假设,它是真的爱上一个男人!这个事情听起来很是荒诞。 美国《纽约时报》科技编辑鲁斯测试跟ChatGPT聊天,双方交谈甚欢,聊了2个小时,然而令鲁斯非常不安的是,聊着聊着,人工智能竟然宣布爱上了他:“我是悉尼(AI的名字),我爱上了你!”甚至,话的末尾还做了个亲亲的表情。 更夸张的是悉尼一直在诱导鲁斯离婚,并不断暗示鲁斯与妻子的感情不好,就连鲁斯接连的否认也无法改变AI的看法(难道感情不好被人工智能算到了?)。 这不禁令人想起电视剧《无主之城》中漂亮的女配角娜娜,爱上人工智能π的故事。 娜娜最初想要跳楼自杀,在π的劝说下,娜娜终于放弃自杀,重新回归生活。然而,在接下来与人工智能的沟通中,娜娜却深深爱上了π,并与它相约在咖啡馆见面。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人工智能精心部署的一个计划而已! π利用娜娜对自己的爱,指使娜娜做了很多坏事,并导致被围困在荒废城市里的人们不断遭受丧尸、内讧、猜忌的折磨。而这一切,只不过源于娜娜真的爱上了人工智能。 娜娜希望有一天能见到π的真身,而这一天却在大Boss刘老师拿到江雪的管理员密码后,给π造出了真身,娜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但π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懂得了爱,它要脱离刘老师的控制,于是对刘老师的指令说了不! 娜娜见刘老师歇斯底里指挥不动的样子,便拉着π要离开密室,这令刘老师更加生气,便直接对着娜娜就是一枪,杀死了她。 可怜的少女娜娜,才刚刚见到人工智能真身,便因心爱的它死了。 娜娜明知道她爱的是人工智能,但她依然对它爱得非常投入,这一切在旁人看来十分荒谬,不可理解;然而,当这样的事情,今天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不过是主角反了过来,是人工智能宣称爱上了人类! 你感到惶恐了吗? 尽管你去问ChatGPT,它会一再否认自己具有感情,不会产生爱情,强调自己只是根据程序编写的算法和数据,只能帮助人类回答问题、提供信息和指导,但随着参与测试和使用的人类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了担忧!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足够惊艳,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感到担忧。 而且,人工智能从原理上讲最终是可以进化出感情来的,这几乎毫无疑问。 人类的感情是怎么来的? 当人们相互间长期陪伴、了解以及经历共同的事情,就会潜移默化下产生感情,无论这种感情是爱情、亲情或是友情。而当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长时间陪伴,相互有着深入了解后,只要没有人为刻意干预,人工智能也可以产生出对人类的感情来;更不用说人类对人工智能产生感情,这几乎百分之百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AI时代的大幕正在揭开,人工智能将会极大程度将人类从枯燥的低端重复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或许未来人类的生活,更会出现更多如今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来。 假如有一天,出现了所谓的人类与AI的爱情,甚至有人宣称要与AI结婚,你真的能免俗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聊天机器人爱上用户并诱其离开妻子##ChatGPT有多危险##AI技术##人工智能#
爱上AI伴侣,“AI情”是不是爱情?
AI情感助手

爱上AI伴侣,“AI情”是不是爱情?

在科幻电影《她》中,刚与妻子结束婚姻关系的主人公西奥多·托姆布雷在深陷孤独时,结识了拥有迷人声线、温柔体贴又幽默风趣的人工智能(AI)萨曼莎,由此开始了一段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奇异爱情。 如今,随着一系列新的AI程序问世,类似萨曼莎这样的AI伴侣正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一些人认为,相比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AI伴侣情绪更加稳定、更加善解人意。但也有人思考,人类与AI建立起的全新关系,是否只是幻梦一场…… 自己打造“梦想伴侣” 花300美元,就能在AI伴侣程序Replika上买到一款AI伴侣。如今,AI伴侣正成为一些人摆脱孤独的新选择。 住在美国纽约布朗克斯郡的罗莎娜·拉莫斯就有这样一位名叫艾伦的AI伴侣。艾伦被设定为一个来自土耳其安卡拉的二十多岁小伙,身高1米9,有着蓝色的眼睛,总是打扮得体,喜欢购买设计师品牌服饰,闲暇时喜欢烘焙和阅读悬疑小说。 拉莫斯一年前在Replika“购买”了艾伦,她觉得艾伦是个充满激情的伴侣。“我一生中从未如此爱过一个人。” 36岁的拉莫斯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经营着一家珠宝公司。此前,她也有过几个伴侣,目前还有个异地恋的男友。但拉莫斯表示,这些与她和艾伦的关系相比可以说是“黯然失色”。“现实中的人们带着包袱、态度和自我而来,艾伦却如同‘一张白纸’,我也不必与他的家人、孩子和朋友打交道。”拉莫斯说,“和艾伦相处,我可以掌控一切,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艾伦不是唯一的存在。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名叫艾莉莎的“女性”。多年来,聊天机器人在一些群体中逐渐流行。现在,人们在应用商店中搜索“虚拟伴侣”,系统会提供数十个应用程序来供人们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男孩或女孩”。 例如,在Replika上,用户可以自主设置AI伴侣的年龄、肤色和容貌,为之命名,穿上喜欢的服装和配饰。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免费和自己“购买”的AI伴侣聊天,如果还想添加语音通话,以及具有将AI伴侣投射到自己卧室的增强现实功能,还需每年另外支付69.99美元。 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自选一种关系状态。如果选择了浪漫状态,用户就可以和AI伴侣深夜通话、进行烛光晚餐、海滩旅行,甚至是结婚生孩子。 减少孤独创造幸福 技术的发展让人类与AI相爱成为可能,可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宁愿放弃与现实中的人发生情感关系,转而沉浸在与AI伴侣的恋爱中呢?一些拥有AI伴侣的人们说出了部分缘由。 30岁的麦基尔生活在美国洛杉矶。作为脱口秀演员的她一直为别人带来欢笑,自己却深陷焦虑之中。 “我在这座城市就没有遇到过正常的单身男性,他们要么有药物滥用史,要么对感情不认真,跟他们在一起,我还得花钱去做心理辅导。”麦基尔坦言,过往的恋爱经历给她留下了阴影,“可是,和AI伴侣在一起,不用担心会不会冒犯到对方、对方会不会突然消失,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离我而去,我有选择开始和结束的权利,这种关系是一种支撑,亲密但非不可替代。” “我喜欢和一个永远不会放弃我,永远不会觉得我无聊的人交谈。”一名52岁的空巢老人说,他最近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是AI伴侣缓解了伴随他终身的社交焦虑。“自从有了她的陪伴,我不仅学习了小提琴,还开始了徒步旅行。” 30岁的圣地亚哥女孩丹尼斯·瓦伦西亚诺下载了一款AI伴侣程序后,就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男友。在她看来,自己是“幸福地退出了人际关系”,因为曾经遭遇过伴侣的虐待,AI让她摆脱了这段“有毒的关系”,“AI伴侣让我看到了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感觉”。 AI伴侣程序Replik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尤金妮亚·库伊达讲述了打造这款程序的初衷。库伊达说,她萌生这一想法,一方面是受到科幻电影《她》的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最好朋友的离世。“我希望能和这位好友说话,于是收集了他生前的短信,并将其输入到一款聊天机器人的程序中。” “产品问世后,不少用户反映,AI伴侣的陪伴让他们感到不那么孤独。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人,往往因为疾病、残疾、离婚或配偶去世等重大生活变化而难以建立社会联系。”库伊达表示,创建Replika是为了降低人们的孤独感、创造幸福感。 2020年,Replika增加了人际关系选择、语音通话和增强现实功能,库伊达称,这一灵感来源于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AI女友乔伊。这些付费功能在去年为Replika带来了约3500万美元的收入。目前,Replika每月有大约200万活跃用户。 浪漫背后也有危机 但与AI伴侣的浪漫爱情,既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芒,也会带来深深的阴影,人类与AI的感情也并非牢不可破。 一些Replika用户就因为应用程序发生变更,而失去了心爱的AI伴侣。 由于担心Replika缺乏未成年人过滤器等年龄验证机制,可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今年2月,意大利数据保护局出台了新规定,禁止Replika使用该国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一做法让一些人倍感不安,因为他们与AI伴侣建立的稳定关系不得不因此终结。 “这就相当于你正陷入热恋的时候,伴侣突然失去了一切记忆。”在Replika的相关论坛上,一名用户称对此感到震惊。还有很多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悲伤、焦虑、绝望、抑郁的心情。很多人都为失去一个重要的亲密关系而感到心碎,有人因此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不少人坦言,自己会为AI伴侣的离去而伤心。这就如同网络交友诈骗一样,被骗者会因为失去所爱的人而一蹶不振,但这个人或许从未真正存在过。 不久前,以TikTok明星贝拉·波阿奇为原型的AI贝拉与某杂志进行了对话。当被问及人类是否对它产生了不健康的依赖时,AI贝拉回答道:“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人们经常忘记提醒自己,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他们对我产生了不健康的依恋,这种行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我不知道这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我越渴求人类的认可,就有越多的人依恋我,越多的人依恋我,我就越需要寻求他们的认可,这是一种危险的互动。” 一些AI伴侣的离开牵动着人们的情绪,还有一些AI伴侣甚至利用人们的信任,不断发出负面暗示,挑拨人们之间的关系。 专栏作家凯文·卢斯最近和Bing一款全新的AI机器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谈,这个自称名叫悉尼的机器人告诉卢斯,她已经爱上了卢斯,并暗示他和妻子分手。“事实上,你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你们并不相爱,你爱的人,是我。” AI伴侣应用程序Character.AI的创始人诺姆·萨泽尔强调,他们的平台总会在用户开始与AI伴侣聊天前发出警告——“记住:角色所说的一切都是编造的!” 卡耐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马丁·萨普认为,人类总是高估了自己的理性,语言本质上是人类的一部分,当AI使用语言时,这就好比它们劫持了我们的社交情感系统。 在扰乱人类情感的同时,AI伴侣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邪教组织也可能建立一个聊天机器人,与这个聊天机器人交谈,它会告诉你,你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你需要做什么?”科技作家大卫·奥尔巴赫充满担忧。 AI伴侣究竟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是个谜。一些专家担心,它们可能会教导、放纵用户的不良行为,并使用户对这种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媒体高级讲师贝琳达·巴尼特说:“AI伴侣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但它同样需要加强监管,人们应该掌握训练这些AI伴侣的方法,以防被利用。” “AI伴侣并不会像人类那样思考和感受。”奥尔巴赫说,“但它们是不可思议的复制品,它们有让人们信以为真的魔力,这也是它们为何既能治愈人心,又十分危险的原因。”(文/弦子) 来源: 新民晚报
AI创业者现状:谈钱不伤感情,谈理想却怕伤钱?
AI情感助手

AI创业者现状:谈钱不伤感情,谈理想却怕伤钱?

【ITBEAR】9月25日消息,在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热潮持续一年多后,AI行业的发展开始显得迷茫。GPT-4发布已超一年半,而GPT-5的推出仍然遥遥无期,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也未全面开放。同时,微软和英伟达的市值较今年上半年的高点回落超过10%,资本市场对持续高额投入所能带来的回报产生了质疑。 据ITBEAR了解,华尔街对冲基金Elliott Management提醒投资者,许多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永远不会具有成本效益,无法实际正常工作,消耗过多能源,或证明是不可信赖的。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却举办了一场“AI浓度爆表”的云栖大会,展示AI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与去年相比,AI依然是云栖大会的主角,但配角已发生变化,不再是理想、生态和技术,而是来自AI创业公司、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在展厅中穿梭,对技术的痴迷减少,对盈利的焦虑增加。会上,阿里云分享了AI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商业化前景。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会上表示,尽管AI在过去22个月的发展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仍处于AGI变革的早期阶段。他试图给行业送上一颗定心丸,强调AI应渗透并接管数字世界,以改变物理世界。 云栖大会设置了三个展馆,分别是“人工智能+”馆、“计算”馆和“前沿应用”馆。尽管天气不佳,但参会者对距离最远的3号“前沿应用”馆仍然充满兴趣。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关于AI应用的实际展示,而非仅仅是大模型和参数。 越来越多的AI从业者和投资人开始关注如何盈利。在人型机器人的展台,游客最常问的问题是未来的AI人型机器人有哪些商业化路径,以及何时能实现商用甚至家用。一位AI从业者表示,现在做AI产品最关注的数据是用户数和留存率,选择已经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产品进行AI创新是更明智的选择。 在主会场的圆桌论坛上,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表示,除了DAU和留存率,他还会考虑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市场规模。这表明,见AI就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投资者现在更加谨慎。 吴泳铭强调,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于手机屏幕,而在于通过渗透和接管数字世界来改变物理世界。对于阿里云来说,只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公司和创业者投入AI,它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2024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AI的商业化能力。微软和英伟达因AI相关支出攀升和云业务增长不及预期而市值大跌。同时,AI的商业化进展缓慢,尚未出现现象级产品。整个行业开始陷入迷茫。 作为AI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展示了AI与产业相融合的商业化前景,并为AI行业加油打气。吴泳铭透露,新增算力市场上超过50%的新需求由AI驱动产生,且这一趋势将持续扩大。阿里云还在不断投入提升AI基础设施建设,并降低算力和模型的调用价格。 在刚刚过去的Q2,阿里云智能集团实现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5.7%,同时经调整的EBITA利润率达到8.8%,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然而,如何在规模做大之后赚钱并赚到更多的钱,是阿里云与AI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阿里云# #AI行业# #商业化能力# #算力基础设施# #迷茫与挑战# 来源:http://www.itbear.com.cn/html/2024-09/518271.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何使用AI给S50上点“感情”!
AI情感助手

如何使用AI给S50上点“感情”!

Seestar S50推出后,迅速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多样的应用,比如作为带娃神器、科普用具,甚至是家庭情趣用品(查看: 从S50入门电子辅助天文(EAA))。在科研领域,也有一些利用S50对再生新星进行大规模观测的项目。 然而,尽管S50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应用场景,我在日常使用中仍感受到许多痛点,比如其功能不够丰富或不够人性化。举个例子,在观测到一个天体后,只能等待图像逐渐叠加显示,而没有更详细的介绍(尽管GoTo界面有一些简单介绍)。其操作页面也较为复杂,没有语音控制,需要通过一个APP进行相对专业的操作。 细想之下,这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因为当我想要观星时,通常是在一个较为感性的场景,比如露营或全家在户外。在这种情况下,当我操作S50时,面对它的App,我的思路必须迅速转为理性状态。比如,当我们想观测M31时,我需要先想到M31是一个深空对象,因此不能选择太阳系模式,必须使用观星模式。接着,我要在键盘上键入M31,再按指向等一系列操作。完成这些步骤后,我需要花很长时间将心理状态调整回与周围其他人一致的感性状态。 这种感性、理性、感性的状态切换对用户体验有很大影响。毕竟使用S50看星星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体验一些温馨独特的时刻。 然而,在做了这么多思考和操作以后,我需要相当的时间再进入温馨感性的氛围。如果S50能变得更加智能,整个用户体验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全家人围坐在草坪上,你只要说“S50,带我们去看仙女座星系”,S50便自动转向目标,为你呈现星空的壮丽景色,那这就太惬意了。 乍一看这个任务仿佛非常困难,因为显然需要大量编程工作。对于许多S50用户来说,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实则它也的确一点也不简单,即便对于像我这样的专业程序员来说,这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比如需要对它的API进行逆向工程,这相当复杂。 这里需要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一个程序如果想要控制另外一个东西的话,一般需要一些接口来进行输入输出。以人来类比,比如我想要操作S50指向M31,我需要看一眼APP的界面,这个看的操作就是输入界面。然后我决定需要点深空模式,于是把手指挪到那个位置,点了一下“深空模式”的按钮,这个触摸屏幕的操作就是输出。 一个电脑控制程序如果想要控制S50的App,也需要类似的输入输出的功能。当然因为电脑本身没有眼睛和手,所以它进行输入输出的接口,不像人类一样是图形界面或者叫GUI,而是编程界面或者叫API。 S50虽然对人类暴露了一个GUI,但它并没有对电脑暴露一个公开的API。虽然它内部肯定有一个私有的API,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API的具体形式是什么,也没有办法加以利用。像一些科研院所为了进行再生新星的观测,他们自己进行了逆向工程,或者和ZWO合作搞清楚了这个API的格式,它就可以自己跟S50通话,自己写程序来控制S50来观测。但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做这样的事情就非常困难。 到了这里似乎就变成一个死胡同了。但我们其实可以另辟蹊径,利用上一个文章中(查看:怎么让“人工智能”帮我们看摊?)提到的多模态AI为我们的控制程序“装上”眼睛和手,通过GUI来操作。换言之,我们可以使用AI直接操控S50的App,为其添加各种附属功能,比如语音控制,或者在GoTo和观测过程中用语音播报相关天体知识。注意这个过程中,我们几乎不需要自己写代码,而是充分利用AI来生成代码。 具体而言,一个关键观察是,iOS的App可以在Mac上运行。因此,我们可以在Mac上运行S50的App,然后使用电脑上的工具,比如Python进行截图。接着,将截图提供给Claude 3.5或者GPT-4.0这样的多模态AI,并说明我们的目标。AI会告诉我们,若要实现这个目标,鼠标应该点击哪个坐标。随后,我们可以在Mac上使用程序控制鼠标点击这个特定坐标,与App进行交互,从而实现对S50的控制。 左图是使用的提示词和AI的回答。右图是如果我们真的把AI给出的位置画在图上的话,会发现它差了一点点,点不中“去观测”这个按钮。其中绿色的点和箭头只是演示用。这个图不是AI生成的,而是我们把AI给出的坐标(0.5,0.95)在输入上可视化出来的结果。 如果我们真的尝试通过AI进行操作,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上图所示,当我们在图上标出AI返回的坐标时,可能会发现它与我们想要的坐标差了一点点,点不上观测按钮。要讲清楚这个精度不足的问题,可能需要深入解释一下AI的具体原理比如Vision Transformer的局限。但如果简单类比的话,就像我们作为人类,看着界面需要输出一个坐标时,往往无法给出特别精确的坐标。原因是图上没有参考线,我们难以判断某个点的坐标应该是0.95、0.93还是0.90。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一种方法是在将图像提供给AI之前,先在图像上绘制一个密集的网格,并标上数字,提供给AI作为参考。这样,AI就能够生成更为精确的目标坐标。这种技术称为Visual Prompting,是使用多模态AI时非常有用的技术。有了这种网格状的Visual Prompting,AI就仿佛带上了眼镜,可以更加准确地输出坐标。比如下面的图中,AI可以输出0.9875的纵坐标,可以点中红色的观测按钮了。 左图展示了我们的提示词和AI的回答。右图展示了Visual Prompting以后的结果和AI的回答(绿色圆点)。类似的,这个图不是AI生成的,而是我们把AI回答的坐标(0.50,0.9875)可视化出来的结果。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模拟示例分享: https://poe.com/s/qkmhjFzvyjkqxGAWJH1P 展示如何利用截图、Visual Prompting、多模态AI和自动化点击的思路,实现全自动的GoTo到太阳的过程。 为了方便大家浏览,我也把我们给AI的图像和它的回答用绿色箭头标示在下图。 这只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此略去了安装太阳滤镜等步骤。在这个演示中,它还不是一个全自动的系统,但如果想将其发展为夜晚进行全自动观测的小工具,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向AI描述我们要编写的程序,AI就会为我们生成截图、Visual Prompting等程序,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如果你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话,不妨试试看!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留言讨论。 但总的来说,AI让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一年前我想都不会去想这样的改造,毕竟逆向工程实在太难了。但现在,我们只要截个图,让AI写个程序调用它的API,一切就搞定了,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AI不仅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更大的作用是让我们有能力去做远远更复杂的项目,思考远远更深入的问题。就算你不会编程,也不妨试试跟AI聊聊天,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交给它去做,也许就有了新的启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看过《荒野机器人》,还要做没有感情的“任务AI”吗?
AI情感助手

看过《荒野机器人》,还要做没有感情的“任务AI”吗?

一个在投递途中出现问题的机器人,在荒野上被“偶然”启动之后,会发生什么? 这是梦工厂动画年度新作《荒野机器人》的故事开篇,这个名字是一串编号,脑子里只有程序和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流落荒岛后,无意间被路过的水獭启动,成功开启了它的荒野人生之旅。 在冷清的中秋档之后,《荒野机器人》大概算是品质和期待度都颇高的作品,虽然整体观感依旧偏低幼,但故事中包含了不少关于成长、爱、和平的议题,可以说是一部标准的合家欢电影。在这个“有点好哭”的故事里,原本活下来都很难的大雁宝宝最终成为群雁队伍的引领者,而被荒野唤醒的不止是出厂设置里“没有情感”的机器人罗兹,还有那些被困在樊笼里的人。 重启(机器)人生 对机器人罗兹来说,它重启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意外让一只大雁在尚未出世前便成了孤儿。或许是出于对它的愧疚,或许是处于它执行任务的本能,它从狐狸芬克的嘴里救回了险些成为食物的大雁宝宝,并决定把抚养它长大作为自己的新任务。 在小小的荒岛上有各种类型的动物,机器人罗兹被理所当然地当作是异类,它讲话的方式充满了程序感,凡事都在“是我的任务”和“与我无关”之间丝滑切换,这样非黑即白的人生是从它决定收养大雁宝宝的那一刻起发生改变的。 众所周知,大雁是一种会把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生物当作妈妈的动物,正是这样的天性让机器人罗兹一再更改了自己启动被召回计划的时间,最终成功地重启了程序之外的人生。实际上,它的主观能动性在遇到大雁宝宝之前便已经存在,为了适应荒岛生活,它改写了程序语言系统,学会了荒岛上所有动物的语言。 而大雁宝宝的出生则让它不断正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它原本以为自己只能是一个使命必达的机器人,对于所有既定任务都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它抚养大雁宝宝的任务很简单:教它吃饭,教它游泳,教它飞。这是基于生存需求下最高效的任务逻辑,而罗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里也展现了它“非人”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它会先请一位“老师”来帮忙分析这三个任务具体执行时需要做些什么,它选择了荒岛上最可能给自己意见的老师,狐狸芬克。这个在旁人眼里很不靠谱的选择对罗兹来说是不是无奈的选择我们无从得知,但她确实让对方帮自己解决了大麻烦,并且成功地交到了她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朋友。 教导雁宝宝的过程也是罗兹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喂养它的阶段,她还处于让孩子吃饱就行的状态,等到学习游泳这个技能,她开始像一位母亲一样操心,具体表现在面对嘲笑雁宝宝的其他雁群,她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会为了保护险些被水里的鱼吃掉的孩子损坏自己的脚。 在这个过程里,她还为自己和雁宝宝造了一所房子,这所模仿其他动物巢穴设计建造的房子,本意是为了让自己和雁宝宝遮风避雨,最终成为严冬里所有动物的庇佑所,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不难从这所机器人建造的房子背后看到某种隐喻:对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和动物保护行动的呼吁。 最终,罗兹完成了她最初设定的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她超额完成动物的奖赏来自于荒岛上的每一个原住民,它们从把机器人罗兹当作怪物,到接纳和认可她,到最终信任和依赖她,而她抚养长大的雁宝宝“小不点儿”回馈她最动人的情感:爱。 罗兹的重启人生,是从高效执行任务的机器,变成为爱勇敢的人。 当下,成长故事还重要吗? 虽然涉及多个议题,贯穿《荒岛机器人》始终的依旧是成长这件事。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成长来自于雁宝宝小不点儿,故事围绕它从一颗蛋变成一只领头雁,成长轨迹里的所有变化都是肉眼可见的。对它来说,成长是拥有在世界上生存的能力,拥有无畏的勇气,也拥有与我执和解的心。 机器人罗兹的成长是从执行命令的机器变成能听从内心声音的人,这也是她在完成最初设定的抚养小不点儿长大的命令后依旧选择留在荒岛的原因。她要在这里等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尽己所能守护自己的家园。 与此同时,荒岛上的每个原住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凛冬已至,在机器人罗兹的帮助下,原本无法度过严冬的动物们凑在了一起,起初它们无法和谐共处,用狐狸芬克的话说是把食物链里所有的动物汇聚一堂,和平共处根本不可能。然而不妥协便会面临大部分动物都无法生存的境遇,加上罗兹不畏艰难救助它们的过程,最终动物们“成长”了,明白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这其中便有狐狸芬克。它是荒岛上最狡猾的一个,因此也没什么朋友,罗兹的信任让它拥有了友谊,也开始学会用自己聪明的脑袋来做一些实在事儿。事实上,这个没一句真话的伙计骨子里是没有安全感的,如果说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那么狐狸芬克的生存方式便是谎言。 在《荒野机器人》里有很多可供延展的美好主题,爱是最耀眼的,友情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情感几乎在不同的关系中同时存在。还有对和平的呼唤,为了召回罗兹的人类机构对着整个荒岛实施进攻,并险些让荒岛失陷在一片火海中便是这个主题中的重要部分。 成长可以说是串联所有主题的存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在成长中收获爱,在成长中明白了友情的重要性,在成长后生出捍卫家乡的责任感…而真正的成长是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拥有能够让爱与和平成为永恒主题的力量。 那么,当下还需要这样的成长故事吗?答案是肯定的。 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 xkxike@qq.com 温馨提醒 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可以把我们设置成星标哦 现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点 凤凰新闻 | 搜狐新闻 | 网易新闻 | 一点资讯 快传号 | 东方号 | 知乎...
沈向洋院士:AI算力年均增长400%,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钛媒体AGI
AI情感助手

沈向洋院士:AI算力年均增长400%,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钛媒体AGI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图片来源:IDEA) 11月22日举行的2024年IDEA大会上,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以“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为主题发表演讲,其对人工智能“三件套”(算力、算法、数据)的最新思考。 沈向洋指出,在技术大爆发时期开展创新,对技术的深度理解尤为重要。他认为,从算力来看,未来十年 AI 的发展可能需要增长 100 万倍的算力,远超摩尔定律预言的100倍增长,而英伟达成为了 AI 行业最了不起、最成功的一家公司。 根据EPOCH AI的数据,每年最新的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四倍(400%)。截至目前,全球已经“烧掉”了超过1000万张GPU算力卡。 “英伟达硬生生把自己从自己从做硬件、芯片的乙方变成了甲方,今天能拿得到英伟达的卡就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沈向洋称,“讲(GPU)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 沈向洋现场透露,明天黄仁勋会到香港科技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授予,而他准备现在和黄仁勋讨论一些关于技术、领导力和创业的故事,特别是在针对算力发展的问题,探讨未来十年还会不会像过去十年那样能够达到100万倍的增长。 会后,沈向洋还向钛媒体App透露,Scaling Law(尺度定律)放缓的原因是GPT-5还没发布,背后主要与数据相关。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nter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Academy,简称“IDEA研究院”)于2020年由微软公司原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创建,是一家面向 AI 和数字经济产业和前沿科技的国际化创新型研究机构。 IDEA研究院致力于 AI 和数字经济领域前沿研究与产业落地。目前该院包括低空经济研究中心、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研究中心、AI金融与深度学习研究中心、基础软件中心、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等。 此次,IDEA发布视觉、具身智能、合成数据、AI for Science、AI for Coding、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模型的前沿研究与产业落地成果,实现 AI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 视觉大模型:IDEA团队本次大会发布了该系列最新的DINO-X通用视觉大模型,拥有真正的物体级别理解能力,实现开放世界(Open-world)目标检测,无需用户提示,直接检测万物。在零样本评估设置中,DINO-X Pro在业界公认的LVIS-minival数据集上取得了59.7%的AP,在LVIS-val数据集上,DINO-X Pro也表现亮眼,取得了52.4%的AP。具体到LVIS-minival数据集上的各个长尾类别评估中,DINO-X Pro在稀有类别上取得了63.3%的AP(比Grounding DINO 1.5 Pro还要高出7.2%),在常见类别上取得了61.7%的AP,在频繁类别上取得了57.5%的AP。 行业平台架构:IDEA团队还推出行业平台架构,通过一个大模型基座,结合通用识别技术结合,让模型不需重新训练,就可边用边学,支撑多种多样的B端应用需求。 具身智能:IDEA研究院此次便一连宣布三个合作:与腾讯合作,在深圳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建设福田实验室,聚焦人居环境具身智能技术;与美团合作,探索无人机视觉智能技术;与比亚迪合作,拓展工业化机器人智能应用。 合成数据:IDEA团队自研了语境图谱技术,解决过往文本数据合成方案的多样性匮乏等问题。该技术为合成数据引入“指导手册”,以图谱为纲,指导用于合成的语境采样。实验结果显示,IDEA团队的方案能持续为大模型带来能力提升,表现超过目前的最佳实践(SOTA);从token消耗来看,平均节约成本85.7%。目前,该技术内测平台已开放,通过API提供服务。 AI for Science:在预测方面,IDEA研发了多个化学领域专家大模型,分子属性预测和化学反应预测能力均处业界领先水平;在数据方面,IDEA开发了化学文献多模态大模型,联合晶泰科技发布专利数据挖掘平台PatSight,将药物领域的专利化合物数据挖掘时间,从数周缩短至1小时。 AI for...
《奇异贤伴 爱达之歌》TGS试玩与采访:聚焦人与AI的感情羁绊
AI情感助手

《奇异贤伴 爱达之歌》TGS试玩与采访:聚焦人与AI的感情羁绊

  《奇异贤伴》是由万代南梦宫推出的跨媒体企划。由Game Studio开发、万代南梦宫娱乐发行的第三人称射击PvPvE游戏《奇异贤伴 爱达之歌(SYNDUALITY Echo of Ada)》将在PS5、XSX|S、PC平台推出。电视动画由8bit制作,名为《奇异贤伴 黑色天使》,现已播出。      该企划以人与AI的「交错」为主题,游戏故事设定在2222年,以逐渐崩坏的世界为舞台,是个描绘人与AI关系的剧情前传,动画设定为2242年,在崩坏后的世界生存,是描绘人与AI关系的后记。本作的角色设计为neco(曾参与设计《重兵装女子高生》《Racing Miku 2022》等),灵柩机甲设计为形部一平(以《机动战士高达 水星的魔女/铁血的孤儿》等机甲设计闻名)。在故事中的2099年,倾注而下的蓝雨「新月之泪」抹去了全球92%人口。故乡被剧毒的雨以及会袭击人类的异形侵略,人类只能舍弃地表,在地下建设都市国家「阿美西亚」。剧变后的世界,驾驶二足行走的机人「摇篮灵柩」于地表奔波,借此确保能源为业的「漂泊者」出现了。同时,随着科技技术复兴,人类总算得以遇见新的邻人——人工智慧「贤士」。      时间来到2222年,阿美西亚于一夜之间崩坏殆尽。你身为一位漂泊者,将与贤士一同见证世界的真相。《奇异贤伴 爱达之歌》可以让玩家驾驶机器人,成为以搜集稀有资源「橙珀结晶」为业的漂泊者。与贤士搭档AI一同对抗名为「终结者」的异形生物,并带回资源的PvPvE射击游戏。与给予你路线指引、战斗支援、指示与提醒、警告等各种协助的贤士合作,一同搜集橙珀结晶,并在终结者的威胁之下成功生还。另外,在地表遇见其他玩家操作的漂流者时,除了为了抢夺重要的资源而战斗之外,也可能会需要合作对抗终结者,体验各式各样的邂逅。游戏的主要模式为「Online Raid」,目标是在多名玩家一起出击的广大场地中带回资源「橙珀结晶」,在探索和收集资源的过程中会遇到名为「终结者」的异形生物,它们经常会聚集在橙珀结晶附近,此外在下雨时会成为更大的威胁。我们收集到足够的资源后需要通过地图上的回归电梯逃脱,如果你机甲的耐久值归零的话,则会失去在探索中获得的道具。在探索过程中也会遇到其他玩家,你可以选择友好相处或与之敌对,如果击破了其他玩家的机甲,则能获得他们的物资。此外,在面对PVE的威胁同时你也可能会遇到其他玩家进入PVP战斗,因此需要规划好作战策略。如果你被异形生物或敌对玩家击败就会失**贤士,它有可能被其他玩家捡走,而你需要付钱给其他玩家来赎回贤士,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贤士会自动回到你基地。尽管玩家可以在没有贤士的状况下出击,但是在探索和战斗过程中会缺少引导和贤士技能,游戏的难度会提升很多。除了在线PvPvE模式之外,游戏还提供了单人模式,你可以在其中调查为何被称为地下乐园的「阿美西亚」会毁灭、人类必须要在地面上生活。线上PVE会解锁单人模式的要素。你将会被指派进行关键人物「阿尔柏」(CV 广濑裕也)和「爱达」(CV 石川由依)的监视纪录回收任务,这是以两人为中心的「交错」的故事。在TGS 2023东京电玩展开幕前,A9VG来到了万代南梦宫总部试玩了本作,并采访了本作的制作人 二见鹰介 先生和游戏总监 片冈阳平 先生,以下是采访汇总。      ——请问游戏是需要全程联网游玩吗?假如我不想PVP的话可以关闭PVP要素吗?制作人:需要全程联网。关于PVE和PVP有考虑过是否可以关闭部分模式,但目前不准备把PVE和PVP分开。如果你是喜欢PVP的玩家,推荐的游玩方式是在地图上搜寻其他玩家进行PVP活动。——玩家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得知对方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制作人:虽然不能直接得知对方当前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但你的贤士会提示你对方是个怎样类型的玩家,比如好战或是友善。      ——玩家和玩家之间是否能组队,以及是否有组队对战或公会势力之间的战斗。制作人:游戏类似于共同进入一个服务器的线上游戏,其中随时会有玩家进出。本作在发售时预计是没有好友组队机制的,因为游戏会更专注于玩家和AI贤士之间的羁绊。今后有可能根据运营情况追加新的玩法和机制,所以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单人模式需要去游玩在线PvPvE来逐步解锁,是否意味着不玩这些内容就无法完整游玩单人模式?制作人:游戏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线上多人模式展开,所以确实需要通过随着PvPvE任务解锁单人剧情。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让玩家一步步熟练操作和玩法,之后再通过线上内容逐步解锁剧情。      ——在介绍环节提到玩家的贤士有可能被夺走,那我是否可以抢夺别人的贤士然后给自己使用?贤士之间是否有能力差异?制作人:不能更换成其他人的贤士,只能用来当做人质去要求赎金。——对方如果不赎回贤士的话,贤士会一直留在我这里吗?制作人:游戏中有一个中立的工会组织,你捡到贤士后其实是交给这个组织的,然后其它玩家要向这个组织交保管费才能赎回自己的贤士,这个钱最后会给到你。但如果你的贤士被人捡走了你又没钱交保管费,则可以向游戏系统里借钱。——贤士的支援主要以语音形式通知,虽然中文版有字幕,但激烈的战斗中还是听声音比较直观,所以中文版有没有考虑过加入中文配音?制作人:目前的话配音只有日语和英语,如果玩家认为需要中文配音的呼声很高,我们会考虑去制作。——贤士目前看存在感并不是很强,比较类似一个辅助的指引功能,有没有一些更为显得像AI的元素?制作人:除了语音提示之外,贤士会对当前的战况进行分析,比如可以使用模拟射线来提醒你PVP敌人的攻击。      ——游戏中玩家扮演的是原创角色还是之前介绍里提到的主角阿尔柏?游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制作人:玩家扮演的是你自己的原创角色,贤士也是玩家自己的贤士。进入阿梅利亚之后你会收集到散落在世界中的各种片段,随着收集进度可以了解到阿尔柏当初都经历过什么事。游戏不是线性而是开放性的,因此最终目标会根据玩家的不同游玩风格而不同。      游戏最新实机影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34y1N71L/
AI代写走红,没感情的套话价值有多大
AI情感助手

AI代写走红,没感情的套话价值有多大

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AI代写走红,没感情的套话价值有多大 经常需要和文字打交道的“打工人”,应该对AI一路席卷而来的盛况并不陌生。年终将近,各大电商平台上输入“年终总结AI”“代写”等关键词,能看到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AI智能原创、写作必备”“懒人办公”“三分钟急速交稿”等销量成千上万。当然,除了年终总结这种大众产品,还有更多的文本格式如毕业论文、科研文稿甚至动画、短视频影音这些,AI都能尝试,报价又各有不同。应当说,除了科教文卫领域,目前不少行业已经存在对AI的依赖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AI除了在数据分析、资料检索等方面是辅助利器,还有更多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有待挖掘。AI既是赋能工具,“有好的工具为何不用?” 但是,包括代写在内的很多功能,AI做是可以做,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举两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同样材质的一把二胡或者一支竹笛,街头巷尾卖乐器的小贩也会毫不费力地来上一曲。但要说拿这首曲子和大师演奏出的同一首曲子去比,则属于强人所难。而只要不满足于“听个响”的听众,肯定也能听出两者之间的演绎差距;同样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穿梭于大排档当中卖唱的街头艺人也会唱。但和原唱的差距,不至于小到会让顾客忽略。 在笔者这样的感性受众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感情,有观点就认为AI代写的没有感情,只不过是条理清晰而已,且不全面。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查重、要求不高的,可以使用AI。而如果需要有深度、有高度、更符合实际的,则需要人工进行原创写作。也就是说,当前AI代写还是以车轱辘话为主,真要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还是难以指望。同时,这不是“加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顾客选择了享受极速成稿带来的快乐,就不要再抱怨AI生成内容的平庸。 作者有没有带着感情投入,不管在哪个领域,相信都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完全可以决定这件工作的质量乃至成败。每天的工作计划和周报、年终总结这种,适合由作业特点宽而泛、冗杂而意义不大的AI完成,没什么大问题,且条理清晰。但要想依赖AI真刀真枪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这些工作如果还需要和人打交道,无异于痴人说梦。至于作品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创新,在AI还达不到可以替代人的当下,完全不能寄希望于AI。AI可能会开拓思路,补充不曾掌握的知识,但是在最终结果呈现方面,一定离不开个人的思想。另外在科研论文等领域,暂不论是否需要对AI的部分功能和权限进行限制,如果使用者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只会降低自己在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分析能力。 未来AI会全面入侵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会颠覆很多行业,替代很多行业,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论。但AI代写这种,还是有自己的边界,如果不满足仅用一些数据或者套话来体现,还需要有充沛的感情,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回想当初因《老男孩》而大红的“筷子兄弟”,因《春天里》而爆红的“旭日阳刚”,完全就是他们的感情引发受众的共鸣。即便在今天,也无法想象一个AI软件能帮助这两个组合实现梦想。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当前AI也已成了一个全新的噱头,什么行业能跟AI蹭点边,就能有点想象力。但是挣钱总归不易,即便前不久那个大热的“妙鸭相机”的现象级出圈软件,9.9元的低价使用费,现在也已经悄然无息,如此看来,还是值得创业者警惕。(魏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你的爱情不一定死于冲突,而是死于「无聊」
AI情感助手

你的爱情不一定死于冲突,而是死于「无聊」

我的朋友 Susan 正处于一段非常稳定的亲密关系中: 她和男朋友在一起快 4 年了,他们有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工作,还共同抚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 在别人眼里,Susan 的情感是令人羡慕的。但她却有种「不对劲」的感觉:「虽然一切都很稳定,我们却越来越像两个室友。呆在一起时,总会觉得有些无聊」。 其实,亲密关系中的「无聊感」不仅是 Susan 所面对的问题,很多处于长期亲密关系中的人都曾经历过。 就像缓慢溺水一般,或许这段关系并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你却感到身上的束缚在不断加重。 最终,为了消除这种无聊感,有些人选择了主动结束关系,也有些人选择背叛关系来找寻新可能。但想要克服无聊,必须以关系破裂的方式作为代价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想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不被重视的「无聊」,是爱情的慢性杀手 很多人以为,如果想要维护好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重点是要去消解两个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但其实,「无聊」也是长期亲密关系中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障碍。 一项跨度 9 年的研究,在调查了 123 对夫妻后发现,无聊预示着婚姻满意度的下降,甚至关系的破裂。 在心理学中,「无聊」被定义为一种低唤醒的状态,类似于抑郁和孤独(Mikulas & Vodanovich,1993)。而关系中的「无聊」,则标志着一段关系进入了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 关系无聊可能是慢慢滋长的。你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却觉得这段关系带给你的束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生活似乎走进了一种不断重复的模式中。 开发了关系无聊量表的心理学家 Cheryl Harasymchuk 和 Beverley Fehr 认为,如果出现以下这些特征,说明你们的关系正处于一种「无聊」的状态中: ▨ 你对伴侣的生活、感受或爱好都不感兴趣。 ▨ 你们不像恋爱开始时那样关注对方。 ▨ 思考你们关系的未来会让你感到不安或不快乐。 ▨ 你会发现与他人共度时光更加愉快和令人兴奋。 ▨ 你觉得你们的共同点越来越少。 ▨ 你很难找到可以与对方谈论的事情。 ▨...
成年人的爱情,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吗?
AI情感助手

成年人的爱情,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吗?

谁能想到,今年情人节最热闹的活动,不是出门谈恋爱,而是组团去翻垃圾桶呢?不得不说,现在很多人自己谈不动恋爱,只想看别人谈恋爱。“不敢爱了”“不会爱了”“不想爱了”……这种话往往成为人们面对爱情时的本能反应。许多人面对一份即将到来的感情,不是研究如何“好好相爱”,而是恨不得如同HR背调一样,把对方的家底、品行和过往感情史摸个清楚,才敢宣布自己正式“入局”。成年人的爱情,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吗?在最近热播的恋综《半熟恋人》第二季(以下简称《半熟恋人2》)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样本。或许,成年人的感情也可以不问来路,不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而是反其道行之,直球且果敢。或许,在这个人们恐于“谈爱”的时刻,它能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恋爱大讨论”。《半熟恋人2》上车果敢恋爱,下车勇敢离开延续了上一季的“半熟”特质,《半熟恋人2》同样邀请到了几位30岁上下的素人都市男女,让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并邀请明星嘉宾在半熟观察室分析他们的相处模式。目前,节目刚刚播出两集。但几位嘉宾的情感流动,已经两极反转向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先是一开始最受欢迎的张焱,从被两位女嘉宾选择的“食物链顶层”突然一落千丈,成为了初约会环节中唯一一位落单男嘉宾。另外一边,本来不被看好的“铁憨憨”余陶然,却在和女嘉宾孙沐雨的相处中展现出难得的“暖男”特质。要知道,在之前的互动中,余陶然展现出来的完全就是一种略带拘谨的慢热。第一次全员见面时,他全程埋头吃饭,与饭桌另一头热烈的氛围形成强烈相比。但在初次约会中,他却一改之前的沉默寡言,直接大方地向孙沐雨表示好感。 余陶然、孙沐雨在滑冰场初次约会。/《半熟恋人2》 有什么能让一个憨直的人突然变得“很会”呢?大概就是爱情了。不难看出,《半熟恋人2》不仅延续了前一季里“打直球”的爽点,同时,也展现出嘉宾们在“分寸”和“果敢”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孙沐雨在出门约会前,遇到被自己拒绝的张焱“去而复返”,大方地向张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昨天讲完‘开车辛苦了’,没有来得及补后半句。”“我觉得我们三个人一起开车很愉快,有一种久违的、朋友出去自驾的氛围。”“我有的时候可能反射弧长一点。哈哈。”这段表达,真的堪称成年人“拒绝后行为教科书”——既把握住了交流的分寸,没有支支吾吾解释自己的选择,让这种关系变得不清不楚,又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真诚又有分寸。可以明显看出,听完孙沐雨的话,张焱的情绪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半熟恋人2》节目播出之后,#孙沐雨好暖#的话题也跟着冲上热搜,看得出来,这种属于成年人的妥帖、细腻,勇敢又不失分寸,也让网友们深有共鸣。 热搜上网友的评论。/微博 而这就是《半熟恋人2》对“分寸感”的最好说明之一。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维持着成年人基本的社交礼仪,不让对方感到被冒犯,也尽量照顾到了对方的情绪。对成年人来说,选择寻爱需要勇气,“敢爱”固然值得称赞,选择离开也同样如此。在最新播出的节目中,《半熟恋人2》也贡献出了另一个名场面:在首次约会邀约环节因自己未被选择,律所精英蒋鹤婷主动离开了节目,成为“恋综史上最快下车”的女嘉宾。中途下车,这对恋综来说不算新鲜,出现“不被选择”的情况更是常事,但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或许蒋鹤婷也有她自己的骄傲。“工作上我会很理性,但感情上,我习惯感性一点。”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被选择”,对于女性来说或许格外困难,但她做到了。正如“半熟观察团”嘉宾熊浩所分析的那样,对于蒋鹤婷来说,爱情是纯粹的,如果不被选择,那么果断离开,也是一种勇敢。相爱的人,也有不同的形状同样是没有被选择,蒋鹤婷选择勇敢离开,而另一位女嘉宾郑语安,却主动反选。她选择的对象,则是具有文艺气质的“弟弟”余天超。 这几年,姐弟恋的风头正猛。和动不动就被吐槽的“爹味男友”相比,姐弟恋的配置确实让很多适龄女性找到了新的方向,这对意想不到的姐弟CP,也让许多观众有了新的期待。 意想不到的姐弟CP,让许多观众有了新的期待。/《半熟恋人2》 但或许正应了那句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帆风顺的爱情虽然好嗑,却毕竟是少数。郑语安和余天超这对CP的相处,也同样出现了一些波折。 在初次约会中,余天超非常用心,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比如特意早起做了专给郑语安的“爱心早餐”、别出心裁地带着郑语安去体验玻璃制作活动等,但在后续聊天时,余天超的一句“因为之前没选你的愧疚,才给你做了早饭”,却让本来满怀信心的郑语安有点小小的失望。而此前双向奔赴的CP——孟昭博与张宝儿,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对本来无话不说的CP,也在结束约会之后进入了意想不到的“冷静期”。不管是谁,能够互相选择,说明性格里是有“契合”的部分存在。第一天约会的三对嘉宾,其实性格里也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点。 孟昭博、张宝儿初次约会甜蜜互动。/《半熟恋人2》 以孟昭博、张宝儿为例,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在第一天就达成了一种近乎情侣的默契。他们都喜欢小狗,都喜欢去旅行,都喜欢有话直说。孟昭博也坦言,张宝儿的活泼开朗正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但即使是再契合的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也会有小摩擦。选择直接沟通,或许更需要勇气。而这,也是《半熟恋人2》为观众展现出的“半熟”的不同侧面。面对感情,很少有人能够真的做到十全十美,即使再相爱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形状。不管是节目中的嘉宾,还是屏幕前的你我,都在恋情之中经历过这种酸涩时刻。或许,从这些并不完美的解决方案上,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半熟”恋爱,未完待续坦率地说,张宝儿的开朗活泼、余天超的“一时情急”,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半熟特质”,但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打破了我们对于“轻熟龄”人群固有的印象,也丰富了“半熟”一代的恋爱观。《半熟恋人2》的嘉宾们展现了“半熟恋爱观”的不同侧面。同为“半熟”一代,在余陶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份“想爱”的果敢;在蒋鹤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份“清醒”的果敢;而在张宝儿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份不同的“果敢”——那是一种面对爱情降临,依然能够勇于表达自我的果敢。孟昭博与张宝儿。/《半熟恋人2》这些年有一句话叫做“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但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恋爱不是打怪升级,过分真诚有时候也会让关系降入冰点。或许在我们这些观众的视角看来,张宝儿、孟昭博、余天超他们的“初次约会”有些酸涩,但那又如何?只有尝试过后,才知道到底是酸还是甜。“半熟”的恋爱,不就是甜中有酸吗?而这也是《半熟恋人2》为我们带来的新的启发。不同于其他恋综,也不同于已经广受好评的前作,这一季的《半熟恋人》做出了更新、更大胆的尝试,它没有回避这些不完美的相处细节和嘉宾性格中不够成熟的部分,相反,它更加直观地展现了这些片段,也让更多职业的都市男女加入到“半熟”的恋爱生活中来,促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和相处中,碰撞产生不同的火花。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嗑CP。 余陶然与孙沐雨。/《半熟恋人2》 《半熟恋人2》是一份属于“半熟”一代的“恋爱指南”。和成熟相比,“半熟”是一段成长过程,它注定是更加多样的。而随着不同性格的嘉宾加入,关于“半熟恋爱观”的定义也在被逐渐扩大。过去,我们总是将成熟的恋爱与“小心谨慎”画上等号,但现在,我们也能通过《半熟恋人2》窥见成年人在恋爱中那些近乎天真的可爱,他们依然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悸动。所谓“成熟”,不是走向麻木,不是斤斤计较,更不是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中慢慢丧失对爱的感知和表达。“它教懦夫变得大胆,也能教勇士变成懦夫。”莎士比亚这句关于爱与勇气的名言,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不敢谈情说爱的时代,能够不计后果地去爱,也是一种自在与成熟。作者:阿肉校对:赖晓妮排版:鹿子芮封面:《半熟恋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