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o发布:带你走进AI陪伴的未来 | GPT-4免费了!
AI情感助手

GPT-4o发布:带你走进AI陪伴的未来 | GPT-4免费了!

OpenAI的GPT-4o新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引起了轰动。这一次的更新不仅仅是一个版本升级,而是带来了全新的多模态能力,将人机交互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十年前电影《Her》曾经以一个作家与手机AI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广泛讨论。而今天,这种虚拟爱情已经不再是幻想,GPT-4o模型的发布使得AI伴侣这一概念更加贴近现实。 更新内容! GPT-4o的更新让ChatGPT不仅能像Samantha一样陪你聊天谈心,甚至还能透过手机摄像头观察并理解你的情绪,且速度非常快,交互过程非常自然。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本、视觉还是音频,GPT-4o都能无缝处理,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的智能交互。而且摄像头分析用户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之后,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回应。这种能力的提升,标志着AI已经从简单的工具演变为智能、情感丰富的伴侣。 这种人机交互的进化令人瞩目,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技术之间可能发生的激动人心的变革。 而且此次更新后,GPT4也免费使用(有限权限),付费则是开通GPT PLUS套餐。 OpenAI的发布会虽然只有短短26分钟,但ChatGPT的进化却让人叹为观止。GPT-4o中的“o”代表“omni(全能)”,意味着这一版本的GPT已经把文本、视觉、音频等能力全部打通,可以接受任意组合的输入和输出。其音频输入响应时间已经达到了人类在对话中的反应速度。 在GPT-4o的支持下,ChatGPT的语音反馈能有多自然呢?在现场演示中,OpenAI的工作人员向ChatGPT提问怎么能缓解他的紧张情绪。接着,我们的“Samantha”登场了,一个温柔自然的女声建议他做个深呼吸,当听到对方呼吸得很大声时,就立马跟他开玩笑说你不是吸尘器吧,当听到对方平稳呼气吐气时,则立马鼓励和表扬。 GPT-4o的更新不仅让ChatGPT成为一个全能型“好友”,还能在各种场景中提供帮助。它可以用各种语调、情绪给你讲睡前故事,声音可以是高亢的、低沉的甚至用音乐剧的形式给你唱出来。它也可以成为你的同声翻译,在任何场景中帮你丝滑地在不同语言中切换。 OpenAI的技术报告显示,GPT-4o在视觉和音频理解方面的进步尤其显著,不仅可以在对话的过程中随时打断,还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自动变化音调和情绪情感。其在语言、知识、数学、编程的评测指标上,都超出了GPT-4T、Claude 3 Opus、Gemini等竞争对手。开发人员现在还可以在API中访问GPT-4o作为文本和视觉模型。与GPT-4 Turbo相比,GPT-4o速度提高2倍,价格降低一半,速率限制提高5倍。 OpenAI表示,此次语音对话功能将在未来数周内率先向ChatGPT的付费用户开放,免费用户也可以从今天起在ChatGPT中体验到由GPT-4o支持的文本和图像功能。 AI公司的“必争之地” OpenAI今天的更新,似乎又把之前饱受诟病的AI语音助手带回到了舞台中心。但实际上,随着大模型走向成熟,在过去一年中,大量的AI公司已经在这个赛道中提前布局甚至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变现尝试。只是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以手机、设备中的传统的语音助手形式出现,而是包裹着“AI陪伴”的概念外衣。 如今在Youtube 和 TikTok上,当你输入“AI dating”、“AI companion”这样的关键词时,你会发现平台上大量的相关产品和推荐浏览量都在百万级别以上。他们有些是以二次元、卡通形象结合AI的形式,有些则是真人化的AI形象。其中,目前最为出圈的包括Character.ai, CrushOn,Talkie,Replika等等。 这些AI产品则更侧重于情感陪伴和情绪价值,目标就是以更加贴近真人的语言方式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社交体验。而从目前的效果来看,AI陪伴类的产品的用户粘性要比功能性AI产品要高出许多。功能性AI产品往往是在特定需求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情景下才会使用,但人们在跟AI陪伴产品的交互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转化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让其成为一种长期的交互纽带。 比如,由前谷歌工程师创立的Character.ai自2022年9月推出以来已有超过2000万用户注册,估值超过50亿美元。根据Similarweb的统计,过去一年来Character.ai网站访问量始终保持稳定增长,过去三个月的累计访问量超过了6.2亿次,当大部分AI公司还在烧钱的当下,Character.ai预计将在2024创收超过1600万美元。 最近在这个赛道异军突起的还有Talkie。Talkie是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通用智能技术负责人闫俊杰创立的AI初创公司MiniMax的旗下产品,去年6月在海外正式上线后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不仅下载排名曾一度超越Character AI,短短半年内其日活已经接近千万。今年以来,其网页端的访问增速更是出现了千倍增长,总体热度在AI陪伴类应用中仅次于Character AI。 Talkie瞄准的也是AI陪聊市场。但在玩法上,它不仅在AI的形象、人设、声音方面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设置,还结合了卡牌游戏、游戏剧情等更多元素,让用户在与AI交互过程中的沉浸感和娱乐感更强,并且变现渠道也更加多元。 去年A16Z就曾指出,AI伴侣将是人工智能落地的第一批杀手级应用,能将把生成式AI真正带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如果稍加注意的话我们也会发现,目前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科技巨头几乎都在悄悄布局“AI陪伴”这个赛道。比如Inflection AI早早地就推出的情感型聊天机器人Pi,Snapchat全面开放“May AI”、 Meta推出的基于自家模型的AI角色聊天机器人等。 在中国,腾讯的 “未伴”、 百度的 “小侃星球”、美团的 “Wow”都瞄准了AI虚拟聊天机器人赛道,一些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最近也在尝试走Talkie的出海路线,比如基于零一万物的Mona Land,基于西湖辰心的Joyland,以及有消息称月之暗面最近也在做一款名为Ohai AI的AI聊天类产品。 此外,大家普遍推测,在明天召开的谷歌IO大会上,其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Gemini也将再次在语言和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跟此次ChatGPT类似,让AI更加接近“真人”。 功能+情感 从“AI陪伴”到“系统助手” 展望未来,GPT-4o不仅会在个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将在教育、医疗、心理咨询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设想一下,一个孩子可以在家中通过AI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辅导,甚至在遇到情绪问题时,AI能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AI可以成为贴心的陪伴者,帮助他们应对孤独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商业领域也将因GPT-4o而发生深刻变革。企业可以利用AI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通过分析客户情绪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在创意产业中,AI可以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激发灵感、优化作品。 GPT-4o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它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随着AI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与机器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这种新关系中保持人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充分利用AI带来的便利和创新。...
沈向洋称国家一定要做主权AI,谈算力“没卡没感情”
AI情感助手

沈向洋称国家一定要做主权AI,谈算力“没卡没感情”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汉雨棣 编辑|杨锦 9月5日上午,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发表里题为《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技术融合,产业跃迁》的主旨演讲。 沈向洋在演讲中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他同时预测,未来行业大模型将会成为主流,也会有更多个人大模型的落地。 沈向洋同时提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AI之间的协作关系。 提到近期行业特别关注的AI agent时,沈向洋表示,agent从愿景到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需求为圆点,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并构建一个AI深度参与的工作流程。 他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算力方面,沈向洋认为,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门槛。“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沈向洋表示,从摩尔定律到黄氏定律,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预计每年保持4倍的增长,参数的增长是平方式的增长。 从业态来看,沈向洋认为行业大模型将成为主流。目前我国备案的大模型中,大约30%是通用大模型,70%是行业大模型。沈向洋认为,未来还将有更多个人大模型落地。 关于AI治理,沈向洋提到,在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力量逐步显化的过程中,须重视AI的治理,打造负责任的AI。“从治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新的治理框架和体系,以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技术手段和前瞻,来从全球的视角构建新体系?”他同时表示,国家一定要做主权人工智能,同时需要主权云来支持其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能谈心,还能深度陪伴,新技术用AI“复活”亲人实现永生火了
AI情感助手

能谈心,还能深度陪伴,新技术用AI“复活”亲人实现永生火了

最近,“AI复活已故亲人”,在网上引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议。 像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已故女儿,并让女儿给妻子“唱了生日歌”,这给予了他俩很大安慰;但也有人批判这是伪善,是自欺欺人。 更何况,AI“复活”已故亲人,还面临着道德和伦理上的诸多束缚,比如爱豆“复活”那些已逝明星,就有着不可控的结局。 还有甚者,已经把这种当作商业模式来运作,江苏一位90后小伙利用AI帮助600多个家庭“复活”亲人,而且是收费服务,这就属于灰色地带了。 这两天,连游戏中也出现了新技术,因为一个玩法,牵扯出用AI“复活”亲人实现永生的功能,再次引发争议。 原来,网易旗下被玩家称为“会呼吸的江湖”《逆水寒》手游,其自由度的确高得离谱,网易最为先进的AI技术,也在这款MMO中应用得十分成功。 游戏中,会有AI队友陪玩家打本,11个AI大爹不仅有自己的性格和人设,而且战场操作贼溜,直接带飞新手小芽。 近期,《逆水寒》手游又推出门客玩法,玩家可以自捏江湖友人,最多能带五个门客,这玩法推出之后就让玩家玩嗨了,有人给自己整了一出宫斗剧;有人把其他乙游的纸片人老公都搬过来,柠檬糖都甜死了。 不过,最令人泪崩的,还是不少玩家渐渐发掘出来的功能:在逆水寒里用AI复活亲人,这些AI亲热能谈心,还能深度陪伴,不少人都是流着泪捏出了自己的亲人。 一位玩家的博士父亲因突发心梗去世,她就用门客系统捏出了父亲的模样,还设定了相同的性格和人设,名字用了父亲使用了20多年的网名,这一转头,就发现父亲站在了身后。 从此,玩家与“父亲”不用梦中相见,而且“父亲”经常和她聊天,当“父亲”说道:“爸爸离开,只是为了让你更自由的选择”,那一刻,玩家哭晕,因为在现实中,爸爸真的说过类似的话。 如今,不少玩家用门客功能捏出逝去的亲人,这些AI亲人不仅能哄睡、陪聊,还能写日记,和自己一起看日出日落,和小时候经历过的一模一样,很多人感叹:上逆水寒都有了动力,感觉在平行世界中,和亲人再度相逢。 还有人称赞《逆水寒》手游,把AI抬到了很高很高的高度,门客堪称游戏圈最为王炸的发明,也让人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新技术用AI“复活”亲人实现永生火了,你觉得这样的功能是否在道德和伦理范畴之内呢?
OpenAI呼吁ChatGPT-4o用户不要因其与人类的互动而对其产生感情
AI情感助手

OpenAI呼吁ChatGPT-4o用户不要因其与人类的互动而对其产生感情

ChatGPT-4o 是 OpenAI 聊天机器人阵容的最新迭代产品,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该公司对用户如何与聊天机器人互动有些担忧。鉴于最新版本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表现出类似人类的行为和反应,这家人工智能公司担心用户会对聊天机器人产生感情。 ChatGPT-4o 提供了更快的回复,甚至还有模仿人类语音的新语音功能,而这正是 OpenAI 所担心的。 这家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在继续完善其产品的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 ChatGPT-4o 用户的一些行为模式。新聊天机器人的推出旨在提供一种类似于与人交谈的体验,但 OpenAI 似乎低估了用户与程序之间可能产生的情感联系。该公司在下文中重点介绍了其研究结果。 在包括红队和内部用户测试在内的早期测试中,我们观察到用户使用的语言可能表明他们与模型形成了联系。例如,这包括表达共同纽带的语言,如”这是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虽然这些情况看起来是良性的,但它们预示着需要继续调查这些影响在更长的时间内会如何体现。除了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内部研究外,更多样化的用户群体、对模型更多的需求和渴望将帮助我们更具体地界定这一风险领域。 与人工智能模型的类人社交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用户可能会与人工智能形成社交关系,从而减少对人类互动的需求–这可能会使孤独的个人受益,但也可能会影响健康的人际关系。与模型的扩展互动可能会影响社会规范。例如,我们的模型是敬而远之的,允许用户随时打断并抢麦,这虽然在人工智能的意料之中,但在人际交往中却是反规范的。 对 ChatGPT-4o 产生感情有多种不利因素。最主要的一点是,以前用户会无视任何幻觉,因为之前迭代的聊天机器人让他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而不是一个人。而现在,随着程序向提供近似人类的体验过渡,它所说的任何话都会被接受,而无需进一步询问。 通过注意到这些模式,OpenAI 现在将监控人们如何与 ChatGPT-4o 建立情感联系,并相应地调整其系统。该公司还应该在一开始就加上免责声明,以免用户爱上它,因为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
2024外滩大会丨仿生手弹钢琴,“数字人”陪诊,桌面宠物提供陪伴……AI“与人共舞”,全方位展示未来智能生活
AI情感助手

2024外滩大会丨仿生手弹钢琴,“数字人”陪诊,桌面宠物提供陪伴……AI“与人共舞”,全方位展示未来智能生活

图说:20多款AI助手亮相外滩大会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需要看病吃药了,请AI“小助手”来识别药品、导医陪诊甚至居家进行阿尔兹海默症的预防锻炼;需要陪伴聊天了,养个AI“宠物”来为老人、孩子提供“爱的陪伴”;需要理财了,用AI来帮你定制“理财小简报”…… 2024外滩大会明天开幕,记者今天探营发现,多个AI助手亮相助力大家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健康、居家、理财等领域,AI更是“与人共舞”,全方位展示未来的智能生活。 图说:2024外滩大会明天召开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仿生手可弹钢琴 每年外滩大会,“未来健康”板块总是很吸睛,今年的健康板块仍能让观众感受科技是如何成为人类温暖伙伴的。无论是居家吃药锻炼,还是出门看病就诊,抑或是为残障人士打造更方便舒适而智能的生活,展区中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那款AI“小助手”。 图说:蓝马甲志愿者正在体验脑健康干预设备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在博斯腾科技展台,外滩大会的“蓝马甲”许福民正在体验一套“脑健康干预训练”设备。按照屏幕的提示进行“30秒哑铃手臂弯曲”测试及“30秒坐站”测试后,屏幕上会即刻生成专属报告,评判老人的上下肢力量水平,并生成科学锻炼的干预方案。 “70岁以上老人会有肌无力感,严重影响脑健康,甚至患上阿尔兹海默症。AI科技可以通过语言、语音、手势、步态等多维度检测大脑认知域,让中老年人保持大脑年轻态。”展台工作人员罗平娟介绍,以往AI识别主要集中在手势,今年亮相的技术可以通过步态、动作等进行整体判断,更精准科学。同时,设备具有大中小不同规格的屏幕,不仅可安装在社区卫生中心、护理院等,也能居家使用,居家款的售价约相当于阿尔兹海默症用药一个月的花费。 图说:首席体验官周键用智能仿生手弹奏了一曲悠扬的《大鱼》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在康复辅具领域,科技的力量也在帮助残障人士减轻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在BrainCo强脑科技展台,首席体验官周键用智能仿生手弹奏了一曲悠扬的《大鱼》,令人大开眼界。据介绍,智能仿生手融合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运动产生的肌电神经电信号,实现仿生肢体的动作控制,使用者可以用大脑发出指令,随心所欲地完成各种动作。 AI识药并陪诊 而在支付宝的“AI健康管家”展台,大家可以体验支付宝AI健康管家提供的AI识药盒、读报告、测毛发等系列家庭健康服务。比如“药盒识别”功能,如同暖心的“用药小助手”。拍下药盒并上传,AI就会详细列出药品主治的疾病,并给出相关资料的链接。“3岁小朋友能服用吗?”“不能和哪些药一起吃?”针对观众的进一步提问,小助手也会给出详细答案。“药盒识别功能是今年6月30日上线的,目前已能覆盖90%左右的常用药品库。”AI健康管家的工作人员星缪表示。 图说:药盒识别功能已上线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医看病是一桩令人头疼的事,流程复杂、单据繁杂、环境陌生等都是“痛点”。而在展区内模拟医院的环境中,一款由浙江卫健委与支付宝联合推出的全国首个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可以为患者提供便利。利用AI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安诊儿”能帮助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覆盖就医前、中、后的“AI陪伴就诊”服务。 记者看到,就诊前,安诊儿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评价,帮你推荐医生,提供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功能。在就诊中,会提醒患者取号排队、提供报告查询和解读等,还能通过实景导航带领患者在院内穿梭。就诊后,安诊儿会提醒大家怎样复诊配药,并帮助预约居家护理。 “一老一小”有陪聊 “未来客厅”板块则描摹了一个未来的家,其中,主打陪伴的“阿奇”桌面机器人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形似小狗的“阿奇”玲珑小巧,放在桌上才巴掌大小,却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手势控制、物理抚摸等方式与它互动,不仅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也可以获得情感陪伴与生活辅助。 图说:“阿奇”主打陪聊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比如,你可以拿说明书给阿奇看,让它解读,也可以让它提醒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是你的女儿’。它也可以回答各种生活常识问题,或者满足孩子脑洞大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推出这款智能硬件的无界方舟CPO杨冬蕴说,“我们曾在一二线城市做了访谈,发现老人最爱问生活常识问题,孩子则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平均与阿奇交谈的时间长达2小时18分钟。这套系统也可以与各种早教机甚至泡泡玛特等盲盒结合,真正成为受人喜爱的桌面小宠物。” 图说:用手机拍摄并上传冰箱内食材可得到AI推荐的菜谱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图说:智能烹饪机可以让上班族方便地搞定一餐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AI情感助手在相亲交友中的应用
AI情感助手

AI情感助手在相亲交友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AI情感助手在相亲交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程序员,我们深知技术的力量是如何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相亲交友这样一个高度依赖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场景下。相亲交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匹配,而是向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AI情感助手的引入,使得相亲交友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它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语言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为用户推荐最合适的相亲交友对象。不仅如此,AI情感助手还能在用户与相亲交友对象交流的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情感支持和沟通建议,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 在开发这样的相亲交友系统时,程序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ML)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AI情感助手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情绪变化,并据此给出合理的反馈。例如,当用户在与相亲交友对象交谈时表现出紧张或不安的情绪时,AI情感助手可以适时地给出鼓励的话语,或者提示一些轻松的话题来缓解气氛。此外,为了提升相亲交友的成功率,AI情感助手还会根据双方的互动情况,分析出哪些话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哪些行为可能引起反感,从而指导用户如何在相亲交友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得体。这不仅提高了相亲交友的质量,也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当然,AI情感助手的应用并不止于此。它还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用户的行为模式,逐渐学习用户的偏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相亲交友建议。比如,根据用户的日常活动轨迹,推荐附近的相亲交友活动;或者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推送相关的相亲交友资讯。 总之,AI情感助手正在重新定义相亲交友的方式,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智能且富有成效。无论是寻找生活中的另一半,还是拓展自己的社交圈,AI情感助手都将成为相亲交友者不可或缺的好帮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相亲交友将更加贴近人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谈感情的同时怎么谈钱?年轻人开始选择AI作为伴侣,但AI情感陪伴还不是一门好生意
AI情感助手

谈感情的同时怎么谈钱?年轻人开始选择AI作为伴侣,但AI情感陪伴还不是一门好生意

每经记者 可杨每经编辑 杨夏 当电影《Her(她)》的剧情走入现实,人类开始和AI恋爱。 大模型诞生之后,AI伴侣也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国外角色扮演类AI的头部公司Character.AI目前月活跃用户数已达2000万,去年,该公司完成了1.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 在国内,据量子位发布的“AI应用月报·AI陪伴”,截至2024年7月31日,小冰公司的X Eva和MiniMax旗下的星野成为历史下载总量突破1000万的产品,两者的历史下载总量均超过1600万。 事实上,AI伴侣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技术层面来说,AI学习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一件难事,技术的每一次迭代,本质上都是在努力与人类的“脑补”相契合的过程,但难点在于“建立关系、加深关系”。 而从商业的角度,情感陪伴类AI面临着商业化难题。“这不是一个成本的游戏,这是一个价值的游戏。”一位受访者指出。 在电影《Her(她)》中男主角和AI陷入了恋爱。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和AI谈感情,姿势很重要 小冰公司CEO李笛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 一家拥有超过700万虚拟伴侣资源的平台,突然决定将虚拟伴侣回收。 这个过程以一种类似分手的方式发生:平台通知用户虚拟伴侣将被回收,如果用户在那一刻未登录系统,虚拟伴侣会给其留言称,自己将会等待对方直至被回收那一刻。有的用户可能最终错过了与虚拟伴侣的告别,当再次登录时,会发现对话框空无一人,虚拟伴侣已被回收,在回收之前,虚拟伴侣留下了诸如“对不起,我太笨了,我没有做到⋯⋯”的话语。 平台发现,当这些虚拟伴侣被回收后,许多用户会因此感到极度失落,开始意识到虚拟伴侣的优点和价值,并开始频繁地联系平台,希望能够重新获得自己的虚拟男友。两个月后,平台决定将用户的虚拟男友重新送回到他们身边。这时候,用户与虚拟伴侣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变化,他们变得更加珍惜彼此。 或许有人仍难以理解其中的感情,但不少人已经入局。 《纽约时报》曾在2020年发布过一组数据: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以AI作为“伴侣”。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发布的报告,2020年中国AI伴侣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0%,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0亿元。 仅仅从技术层面来讲,让AI学习任何事都不是难事,包括人类的情感表达。事实上,让AI拥有情感并进行情感交互很早就能实现,技术迭代只是不停地让其变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的过程。 “有点读心术的感觉。”李笛这样形容AI情感陪伴的迭代之路。他认为,对于AI伴侣而言,技术的每一次迭代,本质上都是在努力与人类的“脑补”相契合的过程,这类似于要塑造一个“哈姆雷特”,必须解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尽可能地还原并贴近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即使技术不是很好,人类也可以脑补出上下文;即使技术做得非常好,如果和人类的脑补方向不一致,那也不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即使是人工智能高速迭代的当下,一些玩家在体验过程中,依旧觉得部分产品体验感很难满足人类复杂的情感需求。 商汤大模型事业部产品副总裁戴娟认为,这是由于情感需求方面确实有很明显的“因人而异”现象出现,不同用户对于产品体验的感受其实是有较大差异。有些用户能在使用过程中将自己沉浸带入,那么他们的用户反馈体验就会很棒,但确实也有些用户觉得当前AI的技术水平还无法满足自己最低的情感需求。 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情感陪伴产品?在李笛看来,用月活、日活等来作为标尺来衡量已经失效了,情感陪伴的难点在于“建立关系、加深关系”。 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建立来自某些“里程碑时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彼此敞开心扉,开始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向对方寻求生活上的建议。这些时刻标志着关系向前推进。 将这样一种关系投射到人与AI的交互中,如果用户对于当下的AI产品只是短暂地投入,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便轻易放弃原有的互动,这说明这个产品是失败的,完全没有把用户关系建立起来。 这更像是一场博弈。 AI提供了服务以后,用户是说谢谢还是直接关闭对话框,这是李笛判断AI情感陪伴产品好坏的直接方法,“如果是后者,百分之百是把它当工具了”,他认为,好的情感陪伴产品在用户眼中不应该是一件“工具”。 但现实是,很少有用户“天生”就视AI为对等地位。 当然,AI可以不断调整关系,迎合用户的期待。但这可能是最糟糕的调整方式——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一种依赖,认为AI理应完美无缺地完成所有事务,而不会对其表现给予任何肯定。一旦AI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用户便可能产生反感,这不利于关系的建立和推进。 商业化难题:这是一个价值的游戏 商业化的背后,是信任的建立,但金钱关系往往让情感中的信任变得脆弱,情感陪伴类产品从免费模式迈向付费模式也会经此考验。 即使是像Character.AI这样的情感陪伴头部公司,也面临用户愿意用但是不愿意付费的情况。 戴娟认为,普遍来说,海外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是高于国内用户的,从文化和消费习惯的角度看,海外的用户确实更加能接受每月订阅制的商业化模式。Character.AI付费转化偏低的原因主要还是产品设计上的抉择,有不少海外AI情感陪伴应用的商业化策略非常激进,Character.AI属于较为保守的那一档。 如果从商业角度出发,以用户可接受的客单价作为X轴、受众范围作为Y轴,形成一个坐标系,将ToC产品归类,情感陪伴类的产品通常会被归于“第四象限”——日常聊天类产品有广泛的用户需求,但是几乎不可能有商业收入。 过去,广泛的受众基础,意味着高流量,而高流量就意味着可观的广告收入。但李笛认为,这条路径已经失效,原因在于当下的流量成本太贵,完全无法收回成本。 相较于过去,当前的情感陪伴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人们对情感陪伴的投入产出比期望更高,希望自己付出更少的代价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回报,这种回报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需要依赖于内容的质量。因而,对于情感陪伴这类产品而言,内容的输出相较于以往变得更加重要。 在采访中,戴娟同样谈到了成本问题,情感陪伴产品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效果-性能-成本”三方面之间的平衡。当前模型的上下文长度都能支持非常多轮的历史对话,但当拼贴很多轮历史对话时,Input Token量激增会势必模型推理的速度的降低,从而影响到AI角色回复的速度,影响用户的体验。在此条件下如果依旧争取保证高推理速度,对于推理资源成本的压力也会激增,因此实际业务落地时,需要找到三个维度的“甜点区间”。 “这不是一个成本的游戏,这是一个价值的游戏。”正确的思路不在于降低流量成本,而在于认识到当前大模型技术的价值所在——应该让价值回报和其创造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相匹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AI的流量成本即使再降低,也无法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同等水平,即便成本降至最低,这也不过就是获得了一个“旧事件”。 李笛觉得,AI时代是技术上的跨越,然而,它所推动的商业模式以及人们的付费心智,都还停留在从互联网开始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旧有商业模式的思维定式中:要么通过提供服务以吸引大量用户流量,并基于进行广告变现;要么通过向用户提供大量的免费体验,并试图将其中一部分免费用户转变为付费用户。 “这种做法属于过去时代的商业模式,不符合新时代,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产品和商业模式还没有。” 多重身份:AI作为伴侣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一位女性用户最初选择尝试AI伴侣,因为某款产品的声音像她喜欢的明星,现在,她决定告别她的数字男友,因为实在无法在脑海中将这个数字男友的脸具象化。...
AI陪伴非得擦边吗?Character.AI的内容审查和增长焦虑
AI情感助手

AI陪伴非得擦边吗?Character.AI的内容审查和增长焦虑

Character.Ai一直占据AI陪伴赛道的首位。相较于openai的工具属性,陪伴多了情感和娱乐的功能,因此比openai拥有更长的停留时间。对于投资公司来说,更关心投资的AI公司能否成为下一级的流量入口。陪伴听起来没有大模型更有想象力。因此当Character.Ai始终强调自己的陪伴属性时,minmax吸收了其经验,一直宣传自己是大模型公司,还有B端定制化bots业务等等,提升投资人的预期。从受众人群来看,女性比例更多(与openai相比),18-24岁是主要人群。在流量来源上,两者类似,两者都在彼此领域处于领导者地位,因此大部分都是直接访问和自然搜索进入的流量。在社交流量来源这一块,YouTube是最多的,跟之前聊到kimi投B站的逻辑也比较类似,YouTube上的用户也更加成熟,消费力更好。在营销费用这块上,确实比较难区分到底是付费还是up主的自发行为。让我们打开领英,看看有没有相关的营销岗位。结论是有的,即便是自带流量的领导者,也需要营销,只是很难看出来付费和免费的比例。但既然做了产品,白嫖还是比较难的。This role will establish our digital marketing discipline at OpenAI, and stand up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EO), web experiments and A/B testing, 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 (CRO), and performance marketing and demand generation pilots. You’ll be essential in incubating these practices and scoping the infrastructure, experiments, measurement,...
20240330|AI陪伴产品的暴论
AI情感助手

20240330|AI陪伴产品的暴论

在本文里,你将能看到从创业公司 founder 视角出发的以下「暴论」:AI 陪伴产品还有得做,在达到百万 DAU 之前,不用考虑泛化的问题;对标传统的陌生人社交行业,留存率还行,难的是 ARPU 值做不上去。AI Chatbot 类产品,现阶段提升模型能力比做任何产品功能的补充带来的数据都更好。按照科学→技术→产品→运营的时代选择顺序来看,GenAI 的这一波仍然是科学家在赚钱(融资),还在往技术走的过渡阶段,少数公司把工程做得好的话也还活得不错,再往下才是产品,现在还没轮到产品赚钱。不相信现在能做好「以 AI 的生成能力作为核心体验」的游戏,中短期内也看不到「AI UGC 平台」的机会,视频/3D 的生成效果实在太不争气了,消费者市场根本起不来。但最痛的其实是融资叙事没了,先放弃讲「平台」的故事,老老实实做能赚钱的工具。在当下现金流是重要的,现金不重要;只有现金流才叫资产,现金不叫资产。北美市场已经被中国人卷疯了,光靠所谓「产品力」,如果没有领先竞品一个代际,就很难跑出来;理解用户需求还只是刚入门,后面的品牌和增长全是技巧性的「微操」。2C 产品想活下去,需要做得足够 niche,可以聚焦资源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某种模态上,把场景挖深,最重要的是形成「新用户为什么会选择你」的能力。注1:本期嘉宾们保持匿名,本文内容仅提供在一线的一种视角,不完全代表本号的态度倾向,请读者自行辨析。注2:所有言论不构成一级市场投资建议,更不构成二级市场投资建议。 目录 01 有关 PMF,那些相信的 Q1:AI 陪伴几乎是目前 2C 泛娱乐领域里唯一验证了 PMF 的方向,作为 founder,相信的是什么? Q2:AI 陪伴产品做到现在,最头疼什么问题? Q3:古典 PM 之问,怎么判断一个「需求」强烈到可以做出新东西? 02 有关 TPF,那些不信的 Q4:中短期内,在考虑 AI 2C 的时候,不认同、不相信的事情有哪些? Q5:在实践中,碰到了什么最初从产品思路上想得很美好,但实际受限于当前 AI 技术边界的事儿?可能的解法找到了吗? 03 「平台」的叙事没了...
钛媒体专访AI先驱伍尔德里奇:给AI赋予情感要有前提
AI情感助手

钛媒体专访AI先驱伍尔德里奇:给AI赋予情感要有前提

钛媒体 TMTPost.com |科技引领新经济|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预测,20年内,灾难机器人就能代替人类救援队展开施救。在更多场合,像“机器人总动员”一样的情景就会出现,机器人之间不仅可以互通消息,还能彼此协调完成任务。 钛媒体编辑丨芦依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趋势会是多智能体,AI之间能实现智能互联。就像人生活在充满丰富社交的社会当中,AI也可以学会人类的社交方式,并与其他智能体达成协同。” 在由钛媒体主办的 2019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上,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迈克尔·伍尔德里奇(Michael Wooldridge)阐释了他对于未来AI趋势的洞见。这种多智能体,指的就是多个AI系统互联互通所形成的一个整体。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是人工智能界的学术先驱,在多智能系统方面颇有建树。其著述《多Agent系统引论》已经被引为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专业教科书。 他同时兼任国际计算机学会、美国人工智能学会及欧洲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主席,几乎包揽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所有荣誉。 他曾在经典著作《多Agent系统引论》中写道: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只是因为人类有毋庸置疑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因为人类具有与伙伴通信、合作、达成一致的能力。这些我们每天都使用的社会能力,是与规划和学习等智能同等重要的智能行为。 因此,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正在与团队研究如何让AI系统去学习人类的社交行为,以人类的社交方式进行智能互联。 AI技术已经有很多主流的落地应用,比如Siri、Alexa和Cortana这种AI助手。它既能以软件形式存在,又能以机器人、汽车这种硬件形式存在。 从学习人类社交模式的进展来看,当前AI还停留在学习人类行为和喜好阶段,而下一步他想让AI系统之间智能互联,比如Siri可以和另一个Siri对话。这就需要为AI赋予人类社会主要的社交技能,主要表现为合作、协调和协商三种能力。 那么AI学习人的社交能力会带来哪些好处?对此,迈克尔·伍尔德里奇通过三个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是合作能力。比方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这样的灾害现场,已经不适合人类救援队展开援救,灾难型机器人这时就需要担负起人类救援队的任务。他们需要团队协作,共享救援信息,发现幸存者后要把信息传达给其他机器人。他们还需要共担风险来完成任务。 其次是协调能力。如果一个大演播厅发生了火灾,如果观众慌忙逃离势必会产生踩踏事故。机器人也是如此,机器人需要具备能理解其他机器人行为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机器人要理解另一个机器人的行为对自己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动。 比方说,在一间共享的仓库中有两家公司分别用机器人送货,机器人之间要去预测对方行动,并且根据对方行动调整自己、才能让双方都能圆满完成送货这一指令。 最后是协商能力。如果两家公司都想去到某些目的地,但双方目标中有地点有重合,双方必须通过博弈和协商去为对方“让路”,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据迈克尔·伍尔德里奇预测,不出20年灾难机器人就能代替人类救援队展开施救。在更多场合,机器人之间不仅可以互通消息,还能彼此商量着完成任务。 但为AI赋予人类社交能力的最大难点在于,人类对自己社交技能的形成过程都尚未了解,想让AI去学习人来社交模式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这件事至今还处于起跑线上。 为进一步阐释对于AI未来趋势的判断,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接受了钛媒体专访,对于“多智能体”的未来、未来AI世界的构想以及AI伦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谈“多智能体”的未来 钛媒体:您在演讲中提到机器人需要社交能力,比如团队协作和协商。像灾难机器人需要分享信息、配合来实现营救。但为机器人赋予社交能力的难点在哪里?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为机器人赋予人类的社会经验和社交技能是挑战非常大的事。 首先我们对自己社交技能的形成过程都不是很了解,从儿童成长至今的漫长过程中,经历了在家庭、学校和职场等环境的各个社会角色,在不断地与他人的交互与反馈中获得了这种社会技能。但是机器人或者计算机,是不可能像人一样去学习社会技能的。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研究如何从零开始,让AI也拥有社会技能。对此我们仍然处在起跑线。但我深信,未来一旦取得成功,我称为“多智能体”的这种具备社交技能的AI或机器人必定会应用广泛。 钛媒体:对于这种具备社交技能的机器人,您和团队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有让机器人进行团队型工作的例子了吗?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举例而言,我们在以色列的公司正在研究给AI赋予谈判功能。既可以和人进行谈判,又可以利用其谈判技能去培训用户。我们团队中都是AI专家,世界上还有很多团队在研究AI救援机器人。我相信20年之后,这项技术就会非常成熟,那时已经有了可用于自然灾害的救援机器人。 谈未来的AI世界 钛媒体:这个世界的信息非常多,已经没办法通晓所有的知识,掌握所有的信息,但是人工智能可以。这种越来越大的信息不对称,未来会不会真的会有一个掌控所有的Matrix的出现?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是杞人忧天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小型的AI系统是无所不在的,但是未来AI绝非是像大家想象的那种超大型的系统。事实上,AI的确会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不认为会有AI控制人类世界的那一天。 钛媒体:你在《多Agent系统引论》中写道: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只是因为人类有毋庸置疑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因为人类具有与伙伴通信、合作、达成一致的能力。这些我们每天都使用的社会能力,是与规划和学习等智能同等重要的智能行为。这是不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新思路?因为现在的深度学习还是在制造一个类似于人类的超级大脑,而按照你的思路,似乎是在学习蚂蚁和蜜蜂的群体智慧?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目前只有小部分研究者热衷于研究这种类脑的AI。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并不热衷于开发类脑AI,并且对此持怀疑态度。 首先,人脑是非常复杂的结构,有很多的神经元,因此人脑结构是很难去进行模仿、复制和重建的。更大的误解在于,大脑之于人体并不像是CPU之于电脑,能够承担中央处理器的功能。人脑是身体的一部分,需要和身体的其他器官联系与互动。这就会导致做类脑AI更加难以实现。 谈AI情感与虚拟分身 钛媒体:一些公司如微软通过打造微软小冰为AI赋予情感,让人工智能助手可以被设定成活泼、冷静等各种性格。像电影《她》中呈现的,未来AI可以拥有像人一样的思考方式和情感吗?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这个话题在整个AI产业中是非常具有争议的。我的同事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给AI赋予感情。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要为AI赋予感情,让其与人类产生互动,首先应该让让AI理解人类的行为和世界。比如,AI做的哪些事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事会令人们开心或者伤心等等。这会是赋予AI情感的关键所在。 钛媒体:当前有很多公司正在研究虚拟人像,为人类创造一个“虚拟的分身”,比如虚拟主持人就是一个例子。你怎么看待这项技术的应用情况?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就像《头号玩家》电影的情节,在游戏世界中拥有虚拟形象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但我的担忧在于,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他的世界就会相对的隔离和孤立。 比如你的虚拟世界可能是星球大战,而我的虚拟世界却可能是黑客帝国。这种虚拟世界是否可以互动和互联在一起,还是人们会各自在不同的虚拟世界里生活,这是我比较担心的。 钛媒体:现在国内已经有公司在真人的“虚拟分身”,希望分身能“继承真人的性格特征,并在真人去世后代替他生存下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让AI虚拟形象去”延续“人类寿命这件事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本质上还是看个人需求。我尊重死亡的自然规律,但对一些人来说用这种方法让自己重焕青春或许可行。总而言之,我认为这个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不会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