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AI在医疗领域的挑战和趋势,入局医疗本质是赋能而非颠覆
AI医师助手

传统AI在医疗领域的挑战和趋势,入局医疗本质是赋能而非颠覆

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本质也是赋能而不是颠覆,只有顺应医疗服务业务逻辑的才可能获得发展,而不是希望通过技术就能逆转业务逻辑。 来源: 村夫日记LatitudeHealth 编辑:宗正 封面来源:pexels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得市场追捧,大量资金涌入基于GenAI建立的医疗创业公司,传统人工智能不再受到市场的重点关注。从商业化路径来看,GenAI在医疗领域的商业模式更为现实,没有了传统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这一方面是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但更重要的是GenAI更像APP刚推出时的状态,提供的是各类应用,而不是要直接攻克人类几千年不能解决的难关。从这点上来看,GenAI推动的商业模式虽然泡沫很大,但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应用,为将来的各类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基础设施。 在展望GenAI的趋势之前,有必要对传统人工智能进入医疗领域做一总结。从趋势来看,传统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整体性挫败要大于成功,但沿着传统医疗器械的路径仍是最可能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这归因于算法对器械的高效赋能。从这点上来看,传统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进入医疗具有明显的可类比性。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本质也是赋能而不是颠覆,只有顺应医疗服务业务逻辑的才可能获得发展,而不是希望通过技术就能逆转业务逻辑。 与互联网一样,算法并不是万能的。算法的本质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来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准度,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并降低错误率。但是大数据是不断产生且没有穷尽的,这意味着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域获取的数据是很大局限的,通过这类数据来改进的算法是很难具备普适性的,这也意味着传统人工智能在具备确定性的数据上更容易具备优势,而不是实时动态调整的数据。 从医疗领域来看,虽然在治疗流程上,循证医学已经得到普遍的采纳,但很多复杂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病人个体不同,复杂疾病都需要个性化治疗,算法仅能在数据上提供辅助参考,无法替代决策。 因此,传统人工智能的优势聚焦在简单、直接且确定性更强的数据运用领域,而不是复杂、需要综合分析且持续变化和动态性更强的领域。从这三个基本原则出发来判断,人工智能是基于过去已知的有局限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做出的决策辅助工具,并不能对未来做出有效预测和判断。因此,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尽量贴近传统业务流程。但作为辅助决策工具,人工智能到底是以何种形态来发展则决定着未来市场规模的大小。 从客单价大小依次来看,基本的排序是大型医疗器械、小型医疗器械、专科信息系统和健康管理,前三者属于院内场景,后者属于院外场景。院内场景主要的支付方来自医院,院外场景的主要支付方是用户自费。 首先,从院内场景来分析,医疗器械的定价高低是可类比最强的,有AI加持的大型医疗器械能够更好满足医院的需求,在整体竞争上有一定优势,特别是不容易陷入价格战。当然,从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来看,耗材而不是器械本身已逐渐成为保证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保证了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但小型医疗器械和专科信息系统本身的客单价就较低,本身竞争就异常激烈,即使有AI加持,在低定价的前提下,需要用户规模取胜。但是,人工智能产品加持的医疗器械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这大大压低了市场天花板。 其次,对于院外场景来看,以健康管理为主的数字疗法虽然号称有治疗的作用,但实际上只是以处方形式提供服务,仍然是以一套基于算法的软件对用户的健康进行管理。正如上述对基本原则的分析,如果说院内场景下,无论是器械还是影像识别都满足了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且面向的是确定性强、简单和直接的应用。那么院外场景的数据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算法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用户依从性高度依赖于其生活饮食习惯,这样的服务本质上更需要个性化,也就是更需要人工的干预,算法的普适性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使得数字疗法陷入了一个自身创造的悖论,算法的普适性难以应对动态和不确定性的数据。 最后,从估值来看,人工智能领域早期投资的估值都偏高,但即使业务模式成熟,其市销率(PS)仍然偏高。不过,如果营收和利润能逐步规模化,人工智能进入医疗领域的公司还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市销率和市盈率(PE)。 我们对比了16家公司的PS,其中医疗设备和耗材类公司6家,医疗信息化公司8家,机器人公司一家,AI工具类公司1家。因大部分中国市场的AI和机器人公司均为亏损状态,因此我们将PS而不是PE做了比较。 比较发现,Intuitive Surgical作为机器人核心技术公司,PS最高,达到21倍。其他医疗设备和耗材厂商的PS偏高的在3左右,低的则不到1。信息化厂商中PS偏高的在4到7之间,偏低的则只有1到2之间。 因此,如果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和AI解决方案公司的营收不能快速跟上,这些公司的估值将迎来巨大的挑战,堪比过去几年创新药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现状。 总体来看,创业型的AI医疗解决方案和机器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估值还是比较高的,但这些模式目前都亏损严重,且收入上不了体量,长期靠融资续命。未来能否通过产品突破,获取收入的量增,进入资金自主循环,取决于其产品能力、销售能力。但目前阶段来看,这类模式仍然是依赖融资资金来维持的模式。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作者:宗正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法律顾问AI“嘟嘟”——健身房跑路了该如何维权?
AI律师助手

法律顾问AI“嘟嘟”——健身房跑路了该如何维权?

  法律顾问AI“嘟嘟” 为您解答!   AI   婚姻家事、物权纠纷   劳动用工、侵权损害   未成年保护……   你犯愁的法律难题   统统帮你解答!   AI嘟嘟——   你身边的智能法律顾问!   点击精彩内容   嘟嘟!帮帮我吧!我在健身房刚充了2000元会员,没过几天这个健身房就跑路了,我真是前脚充完卡,后脚老板就不见,我的钱该怎么拿回来呢?   首先,我来跟大家说一说,什么是“预付消费”,“预付消费”是消费者预先向经营者支付费用,经营者提前向消费者收取约定金额,并在约定期限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常见模式,在商品零售行业和居民服务业中广泛存在。   预付款是履行合同的一种方式,是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支付给另一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支付预付款的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合同可要求对方当事人返还,接受预付款的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合同,不必双倍返还。   那么,在这种预付消费模式中,我们可能会遇见哪些法律问题呢?   (1)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问题。如“卡内金额不得兑换现金,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本XXX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或者“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XXX公司所有”。   (2)承诺不兑现。实际消费体验与承诺不符,以及常见的商家单方面变更合同约定的服务地点等情况;以及存在未经消费者同意更换经营场所,商家转店等情况。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选择权。面对此类情况,消费者有权依法解除合同。   (3)退费难问题。日常消费纠纷中,存在商家退款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如某些分公司不具备退款权限,只有总公司才能进行同意处理),时间较长;还有商家直接关门闭店,无法联系的情况,消费者只有通过司法途径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平时如果咱们要预付消费的话,可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审慎选择商户。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办理会员制等预付式消费卡之前,要先核实商家经营主体资格,核对商家宣传资料与营业执照的名称和注册地址是否一致,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稳定的商家。   (二)理性消费。对于服务期限越长,回报数额越高的会员预付消费往往风险越大。消费者进行消费充值时应按照自身消费需求,理性选择充值金额,不要轻易被商家的宣传手段所诱惑,尽量选择金额小、期限短的预付卡充值,不建议一次性充值金额过大、使用期限过长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消费,避免承担较大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生了预付消费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争议解决的途径,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手段途径进行维权:(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如拨打当地投诉举报热线12345或者12315反映);(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I
AI金融新纪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AI金融助手

AI金融新纪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原标题:AI金融新纪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今天分享的是:《AI金融新纪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内容出品方:东吴证券) 报告共计:32页 核心要点 回顾与展望“科技+金融”三个时代:1)金融信息化:科技替代体力劳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大量的人工作业电子化,但受限于时代条件,互联网金融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打下了信息化趋势的基础。2)互联网金融:科技延伸人类触角。大量信息科技公司利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大量的人工作业电子化利用网络技术汇集海量用户和信息变革传统金融渠道,和讯网、金融界、证券之星等垂直财经网址厚积薄发,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托流量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互联互通,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华泰证券大放异彩。3)A金融:科技辅助脑力劳动。大量原有的金融业务通过大数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年均复合增速快,非银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占比逐年提升,金融AI大模型引领金融科技范式将迎来变革。AI助力金融存量业务增长+开拓新机遇:1)A1助力金融业务降本增效,降低风险成本。A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收入;AI在提高基础工作效率、增强风控能力、优化客户服务和营销策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A1助力B端+C端产品多应用场景升级。A)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投顾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的创新,这些产品通过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提升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并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3)AI促进金融行业存量业务增长。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投行业务、投研和投顾业务将有所受益。AI赋能科技金融公司,提升核心业务+拓展新生业务:1)同花顺:B端iFinD产品逐渐完善AI功能,C端智能投顾机器人“问财”持续发展,公司A1大模型HiThinkGpT,深度赋能i问财、同花顺 APP、iFinD、爱基金以及面向 B 端客户等应用场景。2)东方财富:持续研发公司金融数据AI智能化生产平台、多媒体智能资讯及互动平台系统等多个A项目,依托公司互联网财富管理综合运营平台的优势,妙想金融大模型凭借数据特色和算法、算力优势,搭建起领跑金融行业的模型底座能力。3)恒生电子:专注B端业务,打造更专业、更合规、更轻量的金融行业大模型,LighGPT、WarenO和光子系列产品火热内测中。4)财富趋势:受益于国密改造和信创建设,B端业务前景广泛。5)指南针:体量轻盈受益于整体金融市场活跃,带来迭代式增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清明节AI复活亲人平台搜索量暴增,AI情感疗愈能否会成全新趋势?
AI情感助手

清明节AI复活亲人平台搜索量暴增,AI情感疗愈能否会成全新趋势?

清明节前AI「复活亲人」平台搜索量暴增,AI情感疗愈是否会成全新趋势?清明节将近,不少人通过各种形式来怀念自己故去的亲人,AI等新技术的普及发展也给了人们更多的可能性。近期,在淘宝上搜索“复活亲人”的人数暴涨605%,冲上淘宝热搜,相关商品从“让照片动起来”到“可以开口说话”,更高阶的还有定制的AI数字人形象。从事人工智能行业八年的张泽伟,已经帮助上千人“复活”了自己逝去的亲人,在他的店铺里根据“复活”的不同程度,价格也从几百到上万不等。“价格比较高的是我们的定制产品,能够实现实时视频聊天通话功能,效果更逼真。”据介绍,如果想要制作这样一个数字人,用户需要提供相关的照片、视频和声音,通过这些来建立模型。数据样本越多,做出来的效果就更接近于本人。“AI复活亲人是希望带给更多普通人温暖的,这个技术的边界应该建立在尊重逝者、保护个人隐私、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张泽伟也强调了,他们在制作前会经过严格的审核,需要制作形象的授权或者直系亲属证明,也会跟需求方沟通为什么要制作AI数字人的原因,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为对方提供服务。并且签订合同规定使用场景和范围。 也许是的,因为人往往在市去后才知道珍惜!特别是能再听到过世的老人说话,表情。甚至在AI赋能下还有学习力,甚至都能说出很多的大道理。那也许这个人就很听他的话愿意去做一些事情! 因为AI技术在情感疗愈方面的应用,确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纪念逝去亲人的需求推动下,类似“复活亲人”的AI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服务通常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已故亲人的外貌、声音甚至交谈方式,以此给予活着的亲人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我记得当时看了一个香港电影叫做神枪手,黄晓明在里面饰演了一个警察被同事诬陷坐牢了,她女朋友听到后自杀,他出来神经失常,以为她女朋友在世,说她女朋友让他干嘛,让他做什么事情…… 无独有偶,在《流浪地球2》这个电影里,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因女儿图丫丫在车祸中去世,欲将女儿的记忆永存于“数字生命世界”,让女儿在数字世界中度过完整的一生。 在2023年就有报道,一个男孩就通过AI复活了他奶奶,和他奶奶还积习难改对话,也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场景!有时候经常在父母身边在亲人身边,唠叨不觉得啥,但是突然分开了,有时候就很怀念了,也很思念父母的唠叨! 如果未来的科技能提取人的记忆,就像流浪地球一样,人表现的不是那么生硬,那也许会更加有价值,会探索出更多的精彩篇章!因为有了这样的陪伴,也许会让人更加有动力,更容易得到成长,也能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能够处理一些问题,从而解决自己的困惑,帮助自己快速走出低谷! 因为弥补遗憾有时候是一个人再次前进最大的动力!但能不能成为趋势,还需要看大家的接受度;不同文化和个人对于此类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慰藉和纪念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例如前段时间 乔任梁父亲就不希望粉丝用他儿子的照片生成视频!江歌妈妈也出来反对了这样的事情,说会让亲人更加痛苦! 这个方面也设计到了道德伦理问题,AI“复活”亲人涉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对逝者的尊重等,需要谨慎处理。不过淘宝店家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一定要确保尊重人家家人的意见和正规用途! 目前关于AI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未来可能需要相应的法律框架来规范这一市场的发展。而且我们也需要警惕长期依赖AI进行情感疗愈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确定的影响,这需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AI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将使得这类服务变得更加真实和细腻,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争议。也许会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从而生活变得一团糟! 总之,AI在情感疗愈方面确实具有潜力,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然而,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尊重个体、维护隐私和保障法律合规的基础上进行。随着社会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关的监管政策、行业标准和伦理指导也应当相应建立和完善。
Character.AI 投靠谷歌:为什么 AI 情感陪伴赛道龙头,仍难独立发展?
AI情感助手

Character.AI 投靠谷歌:为什么 AI 情感陪伴赛道龙头,仍难独立发展?

文|黎诗韵 编辑|靖宇 人工智能赛道最受关注的独角兽之一,Character.AI 迎来了新命运。尽管近期媒体报道,伊隆·马斯克的 xAI 正在考虑收购 Character.AI,但最终摘到果实的是谷歌。 8 月 2 日消息,谷歌宣布将 Character.AI 的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 Noam Shazeer、Daniel De Freitas 等)纳入麾下,同时与 Character.AI 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使用其模型授权)、为该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吸纳核心团队、资助原公司的方式,硅谷巨头变相完成了对科技初创公司的「收购」。它能巧妙地避开监管,却又拿走了初创公司的核心资产。 这似乎成了目前硅谷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普遍归宿。 去年底,OpenAI「宫斗」之际,微软试图招募 Sam Altman 在内的核心团队,但失败了。不过今年 3 月,它用这种方式拿下了 Inflection,CEO Mustafa Suleyman 在内的核心团队加入了微软。6 月,亚马逊也通过类似手段拿下了 Adept。 那么作为 AI 情感陪伴赛道的第一名、和 ChatGPT 齐名的超级应用,Character.AI 为什么未能避免这一命运?为什么它仍难以独立发展? Character.AI 的命运转向背后,潜藏着目前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哪些共性问题? Character.AI 难以独立发展的原因:有 TPF,没有 PMF...
报告:AI有巨大潜力,但目前在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中应用有限
AI医师助手

报告:AI有巨大潜力,但目前在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中应用有限

  爱思唯尔全球科研业务总裁Stuart Whayman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使用的工具,他并不认为AI会替代科学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对AI持何态度?   当地时间7月9日,励讯集团旗下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了基于对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调查《洞察2024:人工智能态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尽管AI在科研和医疗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在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应用仍然有限。   报告认为,受访者认为AI在加速知识发现、推动研究产出和节约成本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确保AI基于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并且其具备足够的透明度,是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眼中AI应用于其工作的前提条件。   “AI有潜力改变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科研、创新和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随着AI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快速发展,未来AI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全球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告诉我们,他们有意愿采用AI来辅助工作,但前提是不能牺牲道德、透明度和准确性。”爱思唯尔战略执行副总裁Kieren West(基兰·韦斯特)说。   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出于特定工作目的使用AI   报告在展现全球洞察的同时,也从多维度比较分析了中国、美国、印度三国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对待AI的态度:全球熟悉AI的受访者有超过一半(54%)认为自己是AI活跃用户。但其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1%)出于特定工作目的而使用AI。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近40%,高于美国的30%和印度的22%。   爱思唯尔全球科研业务总裁Stuart Whayman(魏士駼)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科研群体与其他国家相比,相似之处更多一些,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同。“今年三月我曾经到过北京,当时我们组织了一场圆桌会议,邀请了八位来自高校的资深科研人员和科研领导人参加。当天会议的主题是“当人工智能遇上未来科学”,大家对这个主题都非常感兴趣。”   报告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熟悉AI或经常使用AI。在未使用过AI的受访者中,有67%的人预计在未来两到五年内会使用AI,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高达84%,高于印度(76%)和美国(53%)。在谈及AI对科研和医学领域的影响时,中国受访者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46%的人认为AI将对其工作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而美国和印度分别为28%和41%。   在全球范围内,受访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普遍认为,AI能够帮助他们及其所在机构的工作:94%的科研人员和96%的临床医生认为AI将加速知识发现,92%的科研人员和96%的临床医生认为AI将迅速增加学术研究和医学研究的数量,92%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认为未来AI将为机构和企业节省成本,87%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认为AI将提高整体工作质量,85%的受访者认为AI将为他们节约时间,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价值的项目。   魏士駼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有机会彻底改变科研范式,不仅是研究的执行,还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传播交流。它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真正加快速度。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改变科研的分析和设计方式,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分析大量数据,发现人类可能无法发现的模式。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引导我们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并加快找到可能存在联系的领域,找到我们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模式。   “我认为在科研的执行层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提高速度。我们知道科研人员有时需要很多时间以及很大的工作量来进行实验。这让我们真正有机会去帮助科研人员减轻他们的一些重复性工作,让他们专注在高价值的科研工作本身。科研人员带来了创造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而人工智能可以加快完成工作的速度。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我们结合这些技术来推动科研向前发展,更快地取得科研突破。”魏士駼说。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科学家?   报告认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也意识到了AI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可能对关键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来看,95%的科研人员和93%的临床医生认为AI可能会被用于传播错误信息,86%的科研人员和85%的临床医生认为AI可能会导致严重错误,81%的科研人员担心AI会削弱批判性思维,82%的临床医生担心医生会过度依赖AI作出临床决策等。   如果AI工具基于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并且贯彻负责任的AI原则,89%的科研人员表示愿意使用此类工具生成论文综述,而94%的临床医生表示他们会使用AI来评估症状、诊断病症或疾病。   魏士駼也表示,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使用的工具。“归根结底,是科学家带来了创造力,带来了他们对结果的判断,对见解的判断,以及对结果的伦理道德、潜在影响的判断。我并不认为AI会替代科学家。”   他补充解释,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加快研究的速度,但他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人类对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进行监督,不能让人工智能在真空中自己运行,否则可能错失一些创造性价值。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发掘一些现有的模式,它是“回顾式”的,即依赖于现有内容、数据,以及基于这些内容和数据所得出的成果,但有时科学家们所做的是更具创造性地思考并取得重大突破,这并不是基于以前就有的东西,而是一些令人惊艳的洞察力推动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随着我们不断前行,人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变得非常强大,但科学家仍然对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许宁
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如何拥抱AI?报告称高质量、透明度等是关键
AI医师助手

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如何拥抱AI?报告称高质量、透明度等是关键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张素)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不断发展,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对应用AI技术持何种态度?近日发布的《洞察2024:人工智能态度报告》(下称“报告”)给出答案。   报告基于对1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调查而成,由科研出版和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发布。报告显示,尽管AI在科研和医疗领域拥有巨大潜力,但目前在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应用仍然有限。   报告称,受访者认为AI在加速知识发现、推动研究产出和节约成本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确保AI基于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并且其具备足够的透明度,是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眼中AI应用于其工作的前提条件。   “随着AI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快速发展,未来AI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爱思唯尔战略执行副总裁Kieren West(基兰·韦斯特)说:“全球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告诉我们,他们有意愿采用AI来辅助工作,但前提是不能牺牲道德、透明度和准确性。”   报告也从多个维度比较分析了中国、美国、印度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对待AI的态度。结果显示,全球熟悉AI的受访者有超过一半(54%)认为自己是AI活跃用户。但其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1%)出于特定工作目的而使用AI。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接近40%,高于美国的30%和印度的22%。   报告还称,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熟悉AI或经常使用AI。在未使用过AI的受访者中,有67%的人预计在未来两到五年内会使用AI——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高达84%,高于印度(76%)和美国(53%)。   报告提醒,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也意识到AI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可能对关键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95%的科研人员和93%的临床医生认为AI可能会被用于传播错误信息,81%的科研人员担心AI会削弱批判性思维,82%的临床医生担心医生会过度依赖AI作出临床决策。   有评论认为,人类利用AI确实可以加快研究速度,不过,需要对AI所做事情进行监督。人类和AI技术的结合将变得非常强大,但科学家仍然对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
360回应“AI图被指侵权”称已启动诉讼程序!被索赔1元
AI律师助手

360回应“AI图被指侵权”称已启动诉讼程序!被索赔1元

近日,AIGC创作者DynamicWang(下称“DW”)质疑“360AI新品发布会盗图”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6月14日,当事人DW告诉南都记者,其已正式委托律师维权,“360公司必须公开道歉并赔偿1元”。同日,360内部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公司已经启动诉讼程序。 DW通过其AI绘图模型生成的作品(左)及360公司演示图(右)。 据了解,6月6日,在360AI新品发布会上,360创始人周鸿祎在演示360AI浏览器的“局部重绘”功能时,选用了一张女性写真图。8日,DW在社交平台发文自称系该图片的作者,并质疑360公司盗用其模型生成的原图,“还转绘搞黄色”,消息引发关注。 据DW提供的聊天记录,360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由于时间紧急没来得及关注来源,对忽略授权问题表示歉意,“本来想后续传播都说明下,是用您的图片二次生成的,直接购买您模型的授权,后续还有生图应用的发布,也想请您一起共创”。 360公司方面向南都记者证实,11日晚间,360副总裁梁志辉在朋友圈发文回应此事,称“作者希望我们10倍价格购买模型,并另行支付赔偿费用。这个方案超出了我们认知的合理范畴,我们愿意诉诸法律,在法庭上公开探讨版权问题。”梁志辉认为,生成内容权利归属以及是否受著作权保护在法律上还很模糊。 DW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涉事原图是他使用本人训练调试的AI绘图模型生成的,并于去年8月发布。而360公司未经授权使用该图片进行重绘、二度创作,并在公开场合发表使用,严重影响和侵犯了个人权益,DW要求360公司公开道歉并赔偿1元。 对于“10倍价格购买模型”的问题,DW表示,其对中小AI创业公司购买模型的授权价格为4499元,“360作为上市公司,购买模型价格为中小AI创业公司的10倍”。 6月14日,DW告诉南都记者,其已正式委托律师维权。同日,360内部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公司已经启动诉讼程序。 采写:南都记者 冯奕然
AI又一突破!10种痴呆症类型同时诊断,将人类医生准确率提高26%
AI医师助手

AI又一突破!10种痴呆症类型同时诊断,将人类医生准确率提高26%

撰文 | 马雪薇 前言 痴呆症目前是全球人口第七大死因,也是造成全球老年人能力丧失和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诊断痴呆症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的身体健康,并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 如今,由波士顿大学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AI)工具,有望帮助我们(同时)诊断 10 种不同类型的痴呆症,将神经科医生的准确率提高了 26% 以上。 相关研究论文以“AI-base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ementia etiologies on multimodal data”为题,已在线发表在科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 “我们的生成式 AI 工具能够利用常规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痴呆症的鉴别诊断,展示了其作为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可扩展诊断工具的潜力,”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波士顿大学 Chobanian & Avedisian 医学院医学副教授 Vijaya B. Kolachalama 博士说道。 “全球范围内神经学专家不足,而需要他们帮助的患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这种不匹配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研究团队认为 AI 可以通过早期识别这些疾病并协助医生更有效地管理患者,防止疾病恶化来提供帮助。” 研究团队希望,随着未来 20 年痴呆症病例数量预计将翻倍,这个 AI 工具可以提供准确的鉴别诊断,并支持对痴呆症增加的针对性治疗需求。 临床医生诊断准确率提高 26%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给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超过 5500 万人患痴呆症,且每年全世界会新增一千万痴呆症病例,但不同形式的痴呆和症状的重叠可能会使诊断变得复杂,从而不能提供有效治疗。...
AI+金融专题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AI金融助手

AI+金融专题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原标题:AI+金融专题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今天分享的是AI专题系列深度研究报告:《AI+金融专题元:赋能金融,AI开启新时代》 (报告出品方:东吴证券) 报告共计:32页 海量/完整电子版/报告下载方式:公众号《人工智能学派》 核心要点:金融科技发展加速,大模型落地开启数字金融新时代 回顾与展望“科技+金融”三个时代:1)金融信息化:科技替代体力劳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大量的人工作业电子化,但受限于时代条件,互联网金融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打下了信息化趋势的基础。2)互联网金融:科技延伸人类触角。大量信息科技公司利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大量的人工作业电子化利用网络技术汇集海量用户和信息变革传统金融渠道,和讯网、金融界、证券之星等垂直财经网址厚积薄发,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衣托流量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互联互通,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华泰证券大放异彩。3)AI金融:科技辅助脑力劳动。大量原有的金融业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年均复合增速快,非银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占比逐年提升,金融AI大模型引领金融科技范式将迎来变革。 4助力金融存量业务增长+开拓新机遇:1)AI助力金融业务降本增效,降低风险成本。A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收入;AI在提高基础工作效率、增强风控能力、优化客户服务和营销策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A1助力B端+C端产品多应用场景升级。A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投顾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的创新,这些产品通过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提升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并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3)AI促进金融行业存量业务增长。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投行业务、投研和投顾业务将有所受益 41赋能科技金融公司,提升核心业务+拓展新生业务:1)同花顺:B端iFinD产品逐渐完兽AI功能,C端智能投顾机器人“问财”持续发展,公司A大模型liThinkGPT,深度赋能i问财、同花顺 APP、iFinD、爱基金以及面向 B 端客户等应用场景。2)东方财富:持续研发公司金融数据AI智能化生产平台、多媒本智能资讯及互动平台系统等多个AI项目,依托公司互联网财富管理综合运营平台的优势,妙想金融大模型凭借数据特色和算法、算力优势,搭建起领跑金融行业的模型底座能力。3)恒生电子:专注B端业务,打造更专业、更合规、更轻量的金融行业大模型,LihGPT、WaenO和光子系列产品火热内测中。4财富趋势:受益于国密改造和信创建设,B端业务前景广泛。 5)指南针:体量轻盈受益于整体金融市场活跃,带来迭代式增长。 1.1.金融信息化阶段:科技替代体力劳动 金融信息化阶段(2004年之前):中国金融与技术的融合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互联网公司、系统开发商为代表的技术主体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金融机构“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未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 金融信息化阶段代表性产品及服务: 银行:自动取款机(ATM)的开发与应用初步实现了银行无接触式服务,客户仅需要通过ATM自助完成一系列金融交易而无需前往柜台办理极大程度上减轻了银行人员的工作负担。 证券公司:系统开发商和互联网公司为证券公司各网点投入IT自助设备和数字服务终端,实现客户开户、交易等证券服务的无纸化时代。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开市,并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易,标志着我国证券交易进入电子交易时1993年 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通卫星通讯双向网,实现证券营业部与交易所交易指令信息的互联网时代。 报告共计:32页 海量/完整电子版/报告下载方式:公众号《人工智能学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