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师助手
第二十七期:AI医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过医生写的病历书,我只想说:“看不懂啊!”但是,自从AI加入医疗之后,它不仅写得快,还清晰。 生成式AI将病历书写从8小时缩短至25分钟 上海市一医院结合了蚂蚁的数字人技术,附加医院私有化部署的大语言模型,打造了上海市首个基于大模型语音交互的“AI陪诊师”,并为它取名“公济小壹”。 最终效果上,通过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上海市一医院能将原本5到10分钟的工作时长缩减到15至20秒。也就是说,原本一天8个小时的病历书写时间,现在可以浓缩至25分钟,效率增长了近20倍。 在AI技术的助力下,现在看病变得方便了许多。从挂号到就诊,整个流程都实现了智能化。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现在AI医生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提供问诊、疾病治疗等智能化诊疗服务。今天的前沿聚焦,我们邀请到三位相关领域大佬来聊一聊AI在医疗领域有哪些探索和应用,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广州国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李亦学。 AI医生的崛起: 人类医生的辅助者 还是替代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分析肺部CT扫描图像方面。AI现在能够准确地解读这些图像,并进行病理诊断,其能力已经与许多医生相当。此外,AI也被用于分析电子病历和体检数据,以提供更精准的健康干预措施,比如给出营养和运动建议,或者推荐膳食补充剂。 在手术领域,AI的应用也在增加,手术机器人的自动化水平预计将进一步提高。一些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增强现实(AR)眼镜,这使得他们能够实时获取病人的所有信息,这是手术技术的一大进步,并预示着未来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 (图:黄涛) 医疗AI的潜力不容小觑。那么,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会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逐步取代人类医生呢?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我们经常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科学家和医生的工作。但这种说法通常指的是,那些不掌握或不使用AI技术的专业人士可能会被取代。目前,AI在医疗领域主要扮演辅助角色,帮助医生进行工作。然而,从长远来看,AI有可能在一些基础的医疗诊断任务中取代初级医生。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能实现对某些医疗任务的完全自动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人工智能抱有过高的期望,也不应该让它承担过大的压力。从我的角度看,即使AI有能力替代医生的某些工作,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如果AI真的取代了医生,医生们将失去使用AI的动力,因为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 我的看法是,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让AI取代医生,而是让AI成为医生的助手,与医生共同协作,共同致力于治疗疾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医疗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至于是否使用AI,以及如何使用AI,这些决策应该由医生来做出,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判断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图:徐慧玉) 洞悉病毒变化 科学预测疫情走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我刚好目前正在负责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注于新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工作。以新冠疫情为例,病毒的变异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从最初的原始毒株到后来的阿尔法、奥米克隆等变异株,这些变化在群体遗传学上是可分析的,存在突变累积和重组的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变异规律,我们就可能预测病毒未来的变异趋势。因此,一旦监测到带有新突变的病毒株,我们就应该立即提高警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种预警系统对于控制疫情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 随着医疗硬件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医疗问题。目前,许多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会逐渐清晰。这种进步可能会帮助我们在未来更好地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长预期寿命。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专家揭秘! AI医疗带来的风险? 医疗AI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人开始担心,智能化的同时,是不是以后我们每个人一点秘密都没有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规来指导医疗数据的处理。在分析医疗数据时,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定,确保在分析过程中去除所有敏感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以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或滥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联邦学习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数据分析。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患者的数据从医院中提取出来集中处理,而是通过传输分析参数来进行,从而确保患者的原始数据不会被广泛传播,增强了数据安全性。 关于AI医疗带来的风险,大众关心的还有另一个方面:出现医疗事故时的责任划分问题。 广州国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李亦学: 我们需要就一些重要问题形成共识,尤其是关于责任追究的规则。目前,我们对于人类犯错有一定的责任追究机制,但对于机器犯错,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这些车辆上路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如果汽车制造商对其产品负有无限责任,那么可能就没有人愿意生产这样的汽车。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医疗领域。目前,我们还没有就谁是机器操作中的责任主体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责任归属和追究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明确规则。 (图:李亦学) 每日话题 音乐的归属权,不仅直接关系到音乐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艺术价值的体现。AI创作的歌曲,版权归AI还是归人?欢迎下方评论区进群讨论。你的深刻见解将有机会出现在我们下一期的节目当中,成为我们宝贵的声音。 如果你拥有独到的见解或深入的分析, 甚至有机会成为《科创最前沿》的特约评论员。 网友热评 @高贵冷艳的桃 没网,没网,全部完蛋! @远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