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林秋彤 北京报道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大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本次大会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主办。会议以“金融安全助力金融强国”为主题,解读金融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与创新应用案例,探讨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寻求保障金融系统稳健性的有效策略。

在本次大会的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场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口袋财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投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共8家企业围绕人工智能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展开较量。企业路演后,参会的各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金融发展做了主题分享。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联席理事长、金融科技人才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钟强调,在人工智能领域,负责任的治理应当是与技术发展的步伐相一致的,二者并行不悖。

大模型技术赋能金融数智化发展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日辉认为,人工智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大模型技术为金融业务赋能,从而形成新生产力。

人工智能正由单模态向多模态融合演进,大模型技术具有显著赋能效应,将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金融机构采纳大模型技术后,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效率提升和决策科学性增强。

具体来看,大模型技术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优化、连接和预判。一方面,通过快速学习、交互和反馈,大模型能够识别流程瓶颈,减少人为错误,优化运营效率,这一点将会广泛应用在金融审批、用户分层、客服投顾、合规质检等服务场景中。

另一方面,依托大模型能力和数字化优势,金融服务可以下沉拓展至县城和农村地区,实现普惠的获客营销、客户运营及客户服务,从而更好地构建城市与农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连接。

此外,基于因果推断和泛化能力,大模型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信用评估,从而发现可能的欺诈行为,预判未来的信用风险。

欧阳日辉表示,目前,大模型应用在金融领域总体上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由于金融数据具有私密性和多模态特性,数据之间难以共享并构建大规模数据集,因此在金融垂直领域尚未大规模应用。

欧阳日辉还指出,数据安全治理也是发展金融大模型绕不开的重要课题,需要加快构筑组织、管理、技术、运营四位一体的金融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框架,提升协同共治水平,推动大模型技术走向应用落地。

“人工智能+金融安全”需国际间借鉴与协作

中国政法大学区块链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教授、博导胡继晔分析了我国在数字金融监管方面和国际间的差异。他认为,虽然我国的数字人民币在技术上保留了区块链接口,但是整体上还是使用传统的互联网。数字欧元的传递链路则使用区块链技术,用户若想保护个人数字欧元交易的隐私,可以免费申请匿名券,与数字欧元共同在链路上运行。

据了解,匿名券的使用是根据2018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中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而设置的。

胡继晔还认为,欧盟数字欧元的发展没有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发展这么迅速,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讲,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除了数字金融监管方面的借鉴,面对安全风险,宏观层面上,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上做出完善的监管规定,另一方面可以参考学习国际间案例、政策制定的经验。

陈钟表示,人工智能在可用性、完整性和隐私保护方面都带来了与传统安全挑战不同的问题。除了安全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还面临着滥用的问题。负责任地推进人工智能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具有紧迫性。

目前,我国已有《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规范,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

在国际上,欧盟议会于今年3月初步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全面规制人工智能的立法。陈钟认为,该法案推动缩小了国家之间和国内存在的人工智能鸿沟以及其他数字鸿沟,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促进公平享受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惠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