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凌萌)“妈妈,我最心爱的小动物死了,我是不是永远都不会快乐了?”“和好朋友吵架了,他是不是不会理我了”……类似的情景与对话,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近期,教育部官网公开的有关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
AI技术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的心理健康诊疗方式。记者梳理发现,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布局“AI+心理健康”赛道,深兰科技、数业智能、冰智科技等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也相继推出AI心理陪伴数字人、AI心理疏导机器人、校园AI心理咨询系统等。技术赋能下,AI正在重塑心理健康服务场景,但行业发展仍需冷思考。业内人士指出,“AI+心理健康”产业仍有隐私保护、责任归属等问题亟待厘清。(曝料邮箱:Rcaijing@163.com 新闻热线:010-56793767)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
此前,某医院面向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曾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各大医院的儿童精神科经常人满为患,而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大城市儿童精神科或心理门诊一号难求,一些未成年患者只能暂时被收进成人科室;同时,亦有大量孩子和家长陷入自我怀疑,焦虑得手足无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具体体现为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困难。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和期待日趋单一化,以不同方式将青少年的发展聚焦在学习及相关活动上。青少年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又鲜少有课余社交和文体活动。
当前,心理健康已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是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多项举措。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项《专项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AI加速重塑心理健康服务场景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应用日益崭露头角,AI正在重塑心理健康服务场景。
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由国内AI企业深兰科技研发的AI心理陪伴数字人“益小青”在湖北武汉12355服务台开放体验试用,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深兰科技负责人程琳莉此前向媒体表示,“益小青”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拥有青少年专属语料、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处理案例,在解答青少年疑问的同时,还能够引导青少年深度思考、转换思维框架,用积极态度面对困扰,从而获得更好的情感支持。
今年4月,科大讯飞推出的“AI心理辅导师”——小星也亮相第8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据悉,小星能够精准捕捉、识别对话者的情感及情绪状态,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如厌学、遇到校园霸凌等提供精准、智能的个性化咨询辅导。
AI的赋能,让心理咨询赛道再起波澜。记者梳理发现,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布局“AI+心理健康”赛道,如阿里巴巴与孤独症儿童干预机构等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关照孤独症儿童的AI绘本工具“追星星的AI”;抖音推出“小安暖宝宝”,为用户提供情绪关怀、心理咨询、助人技能等服务。此外,数业智能、冰智科技等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也相继推出AI心理疏导机器人、校园AI心理咨询系统等,“AI+心理健康”正在成为不少企业看好的新蓝海。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介入心理健康领域的建设应用,仍处于方兴未艾的起步探索阶段,还未到“百花齐放”的程度。
但熊璋认为,AI赋能心理健康必将是大势所趋,总体来看具有四大优势:一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全时空没有场景限制地向大众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甚至能够及时作出预测或干预;二是AI能够系统化地采集跟踪每一位咨询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长期跟踪和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心理诊断、辅导服务;三是对于内向、社恐的青少年而言,面对AI更能让他们展示真实的自己;四是AI有自适应系统,能够根据与青少年的交流自主调整角色,更利于心理沟通。
积极拥抱“AI+心理健康”,行业仍需冷思考
AI心理疗愈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0.2亿美元(折合73.9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42.1亿美元(折合305.24亿元人民币),预计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32.81%。
但数百亿蓝海市场下,“AI+心理健康”赛道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熊璋指出,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可能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青少年向AI倾诉的隐私内容一旦被泄露,对他们将造成很大的伤害;二是AI在心理诊断、干预、辅导上的正确性保证。心理医生诊疗有明确的判断方法,但AI机器向青少年给出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与孩子们的交流方式是否正确,还有待检验。
“三是责任归属问题。类比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如果出了交通事故,谁负责?AI心理诊疗也是如此,人工智能与青少年的交互,旨在引导他们调整积极的心态。万一AI将青少年推到了更加消极、悲观的情绪上,责任归属该如何界定,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四是AI形态或会让青少年更社恐。孩子们都有外向、内向不同个性,人机交流的形式会不会让原本就内向的孩子更不愿与他人吐露心声,抑或影响他们的心理,与人交流时更不自信,也是亟待在伦理道德层面需要关注的问题。”熊璋分析称。
为此,熊璋围绕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方在推动“AI+心理教育”发展中各自应扮演的角色提出建议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政策,配套相应的法律,加大资金投入,解决AI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监管层面的问题;学校在教育上应积极将学生引领到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健康治疗的生态系统中,同时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与AI心理咨询相辅相成,一体化地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则应配合国家、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积极支持并参与进来;相关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研发符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AI心理教育产品。
“未来,每个孩子都将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闺蜜’‘发小’,这并不是遥远的梦。”熊璋表示,未来的AI心理陪伴师将会是人机协同、相辅相成的形式,社会也要进行公众教育,让大众对AI心理教育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地拥抱前沿技术的发展。
作者:凌萌编辑:编辑部赵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