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情感助手
“老板有游艇,我们只有贷款!” 5月2号,上千名好莱坞编剧,聚集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影视公司门口,举行罢工大游行,游行口号里,有上面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尽了打工人的现实和辛酸。 这是自2007年以来,美国编剧工会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活动。 15年前那场罢工,前后持续100天,造成约2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令美国影视业及周边产业,蒸发了37700个工作岗位。 15年后的现在,相似的剧情再一次上演。 不同的是,15年前编剧们罢工的主要矛盾还只是薪资待遇,而正在进行的这场大罢工,斗争矛头里居然包括禁止制片方使用AI(人工智能)撰写剧本! 这一场罢工的本质,是署名权 POST WAVE FILM 好莱坞在平静了15年后,再一次走到了罢工的死胡同里。 罢工的一方是WGA,也就是美国的编剧工会,他们代表着作者的利益;被罢工的一方是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AMPTP),他们代表着大制片方的利益。 WGA的诉求很简单,他们要为旗下所有的作者,争取一年4.29亿美元的收入。 而AMPTP只愿意拿出8600万美元——在雇佣关系方面,制片公司不愿意对电视编剧的雇佣时长做出保障。 两者谈崩,WGA经过投票,决定罢工。5月2日0:01正式生效,罢工时长,不确定。 这些诉求,只是老生常谈。经济上的事情,总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解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唯独在ChatGPT等AI使用方面,两者的分歧,似乎比经济诉求更大。 WGA认为,一定要约束人工智能在双方达成的基础协议(MBA)涵盖项目中的使用。 比如,人工智能不能写作或者是改写“文学素材”;人工智能的创作不能被当作“原始素材”使用。 但是AMPTP非但否定了这些要求,还加上了一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议,用来商议科技进步的相关事宜。 简而言之,在使用人工智能方面,AMPTP已经铁了心,不惜和编剧闹掰,也要力挺人工智能。 如果,人工智能在编剧行业里,得到大范围的使用。那么“作家”或者是“作者”这个称号,就失去了原本的光晕。 一个剧本的实际创作者是AI,AI的作者是代码作者,而AI又经过了程序的升级和迭代。 这意味着,没人知道这一段剧本真正的作者是谁。 与此同时,人类失去了对于编剧作品的署名权——原创说、作者论、知识产权、甚至是故事原型,统统失去了土壤和市场。 最终,一个程序,代替人类,完成了人类的艺术创作。 它以提炼、学习、分析,以大数据的姿态;以“创世纪”和“元宇宙”的方式,打开了人类的艺术世界。 因此,工资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底线。 失去了文字的署名权,就等于失去了人格,失去了人与代码的边界。 虽然说,人工智能依旧是“人工的智能”。 但当它替代人类,完成艺术创作工作,也就意味着,人类失去了最后一片引以为豪的创作阵地,创作成本将以“脚踝斩”的速度下降。 制片方的本质是商人,商人喻于利,这理所当然;编剧的本质是文字的工作者,是艺术范畴内的作者,作者喻于义,这顺理成章。 因此,这一场罢工,表面上看是WGA在为作者争取足够还贷、养家、供孩子的经济,但其本质上,还是对于艺术作品署名权的争夺。 罢工只是商业和艺术间矛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唯独署名权,是艺术和作者的底线。 机器作为电影观众 POST WAVE FILM 2016年,一部只有9分钟的科幻短片《阳春》,在伦敦科幻电影节放映。 影片对白稀奇古怪,情节令人费解;虽然可以咂摸出一丝荒诞意味,但却与主流的故事相去甚远——该片参与的是48小时科幻竞赛,并最终走进了前十名。 《阳春》海报 影片的编剧叫“本杰明”。 这是一个化名,其真身是纽约大学罗斯·古德温所开发的AI。 本杰明通过软件阅读科幻电影的剧本,然后它用了几秒钟,就输出了《阳春》的剧本。 此外,它还听了一些流行歌曲,并给影片配了乐,写了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