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新突破!HKMedTechHub与科学院展示AI科技成果,开启手术智能化新时代!
AI医师助手

人工智能医疗新突破!HKMedTechHub与科学院展示AI科技成果,开启手术智能化新时代!

香港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论坛,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院AI中心和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实验室展示了3项AI医疗技术成果,包括GI-SoftTech、ESSENCE微创手术触觉反馈和EpiNav。这些技术致力于内镜检查数字化、智能化、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减少规划时间,标志着在软体机器人、触觉感知和手术规划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MicroNeuro微创颅内手术机器人和多模态手术大模型CARES Copilot,展示了他们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潜力与实际转化成就。
AI能帮医生解压还是引发新难题?医学界的AI革命正在路上…
AI医师助手

AI能帮医生解压还是引发新难题?医学界的AI革命正在路上…

根据Athenahealth的一项调查,超过90%的美国医生感到倦怠,其中许多人认为AI可能有助于缓解通过AI简化行政任务、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数据处理,但也担忧其可能导致人性化缺失。AI研究员Alberto Paderno预期AI将在未来临床医学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应用面临挑战,如安全、适用性与跨学科知识学习,需要监管和确保模型的广泛适应。目前,医疗AI的发展正尝试通过集成视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交互能力,然而缩小工程师、医生和技术间的差距仍需努力。使用AI时,还需警惕可能导致专业技能流失和技术错误的风险。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从智能诊疗到疫苗研制,全方位探索医疗新未来!
AI医师助手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从智能诊疗到疫苗研制,全方位探索医疗新未来!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主要体现在智能诊疗、影像诊断机器人、护理机器人、个性化药物推荐以及病毒疫苗研发等多个方面。通过AI辅助,可提高诊疗效率,减少误诊,优化康复过程,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并通过大数据预测疾病流行和加速药物研发,同时也关注健康管理,如风险识别与健康干预。YOLO算法的改进则可能涉及更精准的目标检测和定位,以支持医疗图像分析中的精细应用。
AI医疗:医生表现因它而异?个体差异揭示人机协作关键
AI医师助手

AI医疗:医生表现因它而异?个体差异揭示人机协作关键

研究表明,AI在医学影像解读中的效果因临床医生而异,存在个体差异影响互动,且AI辅助对医生表现的影响并不一致,年轻或胸部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生受益更多。这一发现强调了在部署AI前需测试其性能以防止潜在干扰,并指出个性化和有效的人机协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AI医疗革命,未来已来?!2022陆家嘴医疗论坛带你预见未来
AI医师助手

AI医疗革命,未来已来?!2022陆家嘴医疗论坛带你预见未来

本文探讨了AI在医疗领域的潜在颠覆性影响,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深刻变革该领域。峰会上,围绕"锚定价值,探索未来"的主题,讨论了AI驱动的医疗投资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由编辑负责发布,旨在引导读者关注这一新兴科技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以及相关投融资活动。
🔥CAIR香港论坛:医疗科技革命?!🔥AI+机器人,医疗服务质量何去何从?🔥刘宏斌亲述,超声新纪元
AI医师助手

🔥CAIR香港论坛:医疗科技革命?!🔥AI+机器人,医疗服务质量何去何从?🔥刘宏斌亲述,超声新纪元

2024年3月,“CAIR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论坛”在香港召开,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科技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并促进医学研究。会上,专家们分享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前沿应用,如自动化手术和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强调AI和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微创化和智能化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院和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实验室的成果也进行了展示,展示了如GI-SoftTech、ESSENCE和EpiNav等先进的医疗解决方案。此次论坛汇聚了各学科专家,对未来智慧医疗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出诊1265万次!诸暨“AI医生”来了
AI医师助手

出诊1265万次!诸暨“AI医生”来了

厉害了!累计“出诊”1265万次!人工智能赋能诸暨全市基层医疗! “小飞小飞,感冒了怎么办?”近日,在璜山镇卫生院,市民傅先生在内科等候的间隙,用诊前病史采集系统多轮问答提交了症状、时间等病情信息。当傅先生进入诊室后,医生就可以直接调阅了。 傅先生的就医体验,正是我市依托人工智能推行便民惠民举措的缩影。这套系统来自讯飞医疗智能导诊,支持超13000种症状和超5200种疾病自查,可以实现智能分诊、AI辅助自查、宣教知识推荐等功能,解决入院、挂号、缴费、结算等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 近年来,我市高质量推进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试点建设,大力推动群众就医体验“大改善”。作为试点先行者,早在2022年初,璜山镇中心卫生院率先上线讯飞医疗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AI辅助诊疗系统,助力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服务能力、规范诊疗行为、扩充基层医生知识库。 “您好!我是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卫生院黄医生的助手,我打电话给您,是想了解一下您的血压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患者马阿姨都能接到这样的医疗问诊语音电话,而它来自“智医助理”智能语音外呼系统。 这套智能语音外呼系统,改变了传统随访模式,它将患者相关信息,根据话术模板要求设定通知内容,一键发送进行外呼,同时发送通知短信,外呼结束后,还能自动统计居民答复结果,提高了日常随访、电子建档、体检通知等工作效率。目前已累计服务居民106万人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环节智能化辅助全科医生,带来的改变既有“快”,还有更重要的“准”和“安全”。目前,AI辅助诊疗系统已实现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累计辅助诊疗1265万次,规范电子病历114.1万份,基层医疗机构病例规范率、诊断符合率、处方合理率均达到90%以上。 “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市将在全科辅助诊断、语音外呼等基础上,继续推广中医辅助诊疗应用,不断提升数字化监管效能,形成人工智能助力健康惠民的更多生动实践,以改革‘小切口’推动群众就医体验‘大改善’。”市卫生健康局信息中心主任王行说。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市卫健局 供稿:郑婕 周蓉苗 责任编辑:沈雅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AI医疗”又火了,这次会续写怎样的故事?
AI医师助手

“AI医疗”又火了,这次会续写怎样的故事?

3月27日,港交所文件显示,AI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就在前不久,英伟达CEO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医疗领域的AI热潮再度来袭。 从2023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2024年OpenAI带着Sora降临,AI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似乎都带着要颠覆一个行业的势头。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看起来更有说服力的是,该公司自2023年以来已投资9家AI制药公司,覆盖小分子药物、大分子抗体、GPCR药物、核酸药物及疫苗等。 生物医药产业再度迎来“AI热”。 事实上,早在2020年,“AI医疗”相关概念曾在国内掀起过一波浪潮。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国内AI制药赛道当年投融资额超31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这股投融资热度并未马上退去,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AI制药领域发生34起融资事件,涉及融资总金额约84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2.5亿元,超七成获投企业处于早期轮次。其中,晶泰科技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该公司被50家国际机构融资竞标,2021年8月完成的D轮融资高达4亿美元。晶泰科技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计融资约7.32亿美元。 随着一级市场投资回归冷淡,2023以来,AI医疗领域热度有所下降。如今,风口又被英伟达吹起,“AI医疗”将续写怎样的故事? 新一轮热潮来临 刚刚结束的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90场与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让AI+医疗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受该消息影响,国内相关股票接连多个涨停。目前,A股市场中涉及“AI医疗”的概念股超过20只,包括思创医惠、贝瑞基因、爱尔眼科、朗玛信息、塞力医疗、泓博医药等。其中,泓博医药3月中旬以来股价4次冲上龙虎榜。 招商证券认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全球观察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从市场结构看,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合计占比超过50%。 跨国药企(MNC)已经率先驶入“AI+制药”的快车道。在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强生、GSK、默克、诺华、诺和诺德、基因泰克、安斯泰来等医药巨头竞相与英伟达建立数项新合作。在制药赛道,阿斯利康、礼来、赛诺菲、艾伯维已经纷纷自建平台、BD交易、合作研发进行了AI布局。 记者从GE医疗方面了解到,公司主要使用英伟达技术开发了其最新的研究模型SonoSAMTrack,用于分割超声图像中的解剖结构、病变和其他重要区域。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SonoSAMTrack在7个超声数据集中均表现优异,涵盖各类解剖结构(成人心脏和胎儿头部)和病理(乳腺病变和肌肉骨骼病变)以及不同的扫描设备。此外,在提升速度和效率方面,SonoSAMTrack仅通过2-6次点击即可进行精确分割,尽可能地减少了用户的输入。”GE医疗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除了英伟达外,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近年来也在加码“AI医疗”。国内方面,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已成立了医疗AI部门。 颠覆性变革或到来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从辅助诊断到个性化治疗,从精准预测到智能手术,AI正在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目前的落地情况来看,AI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已进入发展快车道。GE医疗与医准智能共同研发的Nova AI乳腺机,是全球首台全流程人工智能乳腺机。GE医疗方面提供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石家庄某医院在2023年采用Nova AI后,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约1.2万个乳腺癌筛查,14人确诊乳腺癌。而在未采用Nova AI的2022年,该医院全年满负荷完成5000个乳腺癌筛查、检测出3位乳腺癌患者。 国内医学影像龙头联影集团于2017年底成立的联影智能,也将AI作为核心技术“底座”之一,提出了“uAI+医用通才大模型”规划,其中包括医疗影像大模型、医疗文本大模型与医疗混合模态大模型三大核心模型,以聚焦诊疗全链路智能驱动。 在手术治疗领域,AI的加持则让其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鹏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AI让患者的就医习惯和医生的诊疗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比如一些医生在做骨科手术的时候,不用再经过反复拍片来确定皮下位置,而是直接通过手术机器人来精准定位。 据齐鹏介绍,所谓的手术机器人并不是要让机器人来给患者手术,而是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治疗,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创口。齐鹏带领团队研发的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插入血管的导管和导丝诊治冠心病,因为不必开胸,患者就能减轻痛苦,术后恢复也快。 “临床中要让手术机器人落地,首先是要对医生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让医生真正感受到手术机器人的便利。”齐鹏说。 AI制药商业化落地难 在“AI医疗”落地的众多场景之中,AI制药无疑最受资本市场喜爱。 新药研发领域一直存在着“双十定律”,即耗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研发出一款创新药。如此之高的投入也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因此,业内寄予AI厚望,希望能够通过AI技术,来加速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成功率。 在周明子看来,AI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临床试验的失败率,从而降低研发风险。同时,AI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患者偏好,优化销售策略和推广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美国创新制药公司Relay为例,其在安腾超级计算机(Anton)的支持下,用18个月、不到1亿美元确认了一款胆管癌治疗药物RLY-4008的结构,成功打破”双十定律”。 但2023年6月,“AI制药第一股”英矽智能递表港交所后,又在年底传出失效的经历,也着实让业内捏了把汗。 有业内观点认为,英矽智能上市失效,或许并不是源于技术问题,而是折射出AI制药行业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面临的商业化困境问题。 另一家拥有10余年历史的英国AI制药公司Exscientia也在2023年10月宣布,因疗效达不到预期即将终止一条癌症候选药物。而在此前,Exscientia也因临床试验未达到预期等原因停掉了数条管线。 据智药局统计,2023年全球102条获批临床的AI药物管线中,有56条推进到Ⅰ期,占总数的一半多;其次为推进到Ⅱ期,41条。但到了临床Ⅲ期的管线数量却出现断崖式下滑,仅5条管线进入上市前的最后验证阶段。 英伟达为“AI医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业内对于“AI医疗”的商业化落地仍存在着部分质疑声音。毕竟,英伟达投资并服务于AI制药公司,制造风口后,自身是最大获利者。 对于AI医疗落地目前仍存在的壁垒,齐鹏表示,虽然目前AI已经渗透到制药研发、辅助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医疗服务之中,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仍存在着一定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高研发投入后的高定价,使得产品销量并不好,企业得不到回报,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推广。”齐鹏说。 周明子也提到,定价高和销量不佳是AI医疗设备落地的一大难题。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AI医疗设备价格居高不下,难以被广大医疗机构所接受。他认为,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此外,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AI医疗设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是提升销量的关键。 三大问题待解 除定价高外,周明子认为AI医疗落地过程还存在三大难题。 一是准确率:由于医疗领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AI算法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直接影响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度; 二是监管和合规:AI医疗设备的监管框架可能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是数据支撑:医疗数据的获取、标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都存在诸多挑战。 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周明子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保证准确率,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模型,同时加大医疗数据集的积累和清洗工作,确保模型的训练是基于高质量的数据;合规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标准来确保AI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企业和开发者也需要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数据支撑上,则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推动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医疗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梵晨博生医药集团正式发布精准AI医疗软件“阿梵D”,打造“AI+医疗”新方向
AI医师助手

梵晨博生医药集团正式发布精准AI医疗软件“阿梵D”,打造“AI+医疗”新方向

3月16日,梵晨博生医药集团在山东济宁召开了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阿梵D全息医疗影像三维重建与分析处理软件(以下简称:阿梵D),正式进军智能医疗领域。现场吸引了众多业内同仁、客户和媒体的关注。 阿梵D是梵晨博生医药集团与中科院软件所联合出品的精准AI医疗软件,其首席科学家是德籍华人张立军教授。张教授是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广州南沙新区高端领军人才,德国萨尔大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丹麦科技大学任教,兼任利物浦大学访问教授、德国萨尔大学客座教授。 发布会上,阿梵D运营经理Eric吴,讲解了这款精准AI三维软件研发技术所涵盖的医学影响的六大方向,包括医学成像、图像与数据分析、图像配准、三维建模与仿真、可视化与交互、软件开发。此次发布的阿梵D,影像指导医学涵盖七大技术支持,包含肝胆手术的风险分析和计划、泌尿手术治疗规划、模拟心血管介入和手术、神经影响软件支持、肺部手术规划、血管介入导航、外科手术规划。 Eric吴表示,“阿梵D的发布,标志了梵晨博生医药集团正式全力进军智能医疗领域,引领医疗创新与未来发展,打造‘AI+医疗’新方向,这也践行了梵晨博生‘为疾病精准治愈,人类健康而生’的企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