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的商业化「生死局」丨医线
AI医师助手

AI医疗的商业化「生死局」丨医线

「医线」是创业邦推出的新栏目,立足医疗健康一线,捕捉行业内最新动态,致力于发现、报道那些已经或可能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人和事,并尝试从中洞察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以及新的创投机会,以供参考。 本篇是栏目的第5篇报道,enjoy~ 文 | 石晗旭 编辑 | 尹茗 诞生于1956年的人工智能在经历了技术驱动和数据驱动后,已经进入了场景驱动的发展阶段。金融、汽车、医疗、零售、教育等被视为AI应用前景最可观的领域。 其中,医疗已经成为AI创投中热度最高的应用领域之一。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AI医疗领域共有39家公司披露完成融资,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1.88%;披露融资金额的18家公司共计融资约26.2亿元,披露融资总规模同比增长128.42%。 “当前AI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我们很看好其在影像、文本、诊疗、药物研发等医疗领域的应用。”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介绍。 公开数据显示,医学影像是AI医疗领域中资本布局最为密集的一块,在2013年~2017年融资案例数最多,占AI医疗融资案例总数的31%。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I医学影像是最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 如今,AI医疗产品正纷纷进入临床阶段,资本投入热情仍未冷却,但各界关于AI医疗的争议从未停歇。看好者认为AI能帮助解决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并能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从而创造价值;唱衰者则质疑其同质化严重,落地进程极为缓慢,找不到商业模式只能靠“烧钱”死撑。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便显得较为谨慎:“长期来看,我们看好AI医疗,我们也在AI医疗领域做了一些布局,包括医学影像、药物研发、血液病诊断。但目前很多项目拿证和商业化挑战很大。” 不过,国家对于AI医疗一直持支持态度,从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内容可见,AI医疗器械审批正在加速。7月17日,由国家药品监督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中央网信办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推进会上,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宣布成立,将全力推动AI医疗产品审批。 因此,大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于AI医疗产品拿到三类医疗器械证、可以落地辅助诊断的进度十分乐观。“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应该就会有一批公司获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创业邦透露。 – 01 – 从狂奔到洗牌 2016年至今,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AI医疗赛道,「闻风」而至的创业者亦随之增多。 在杨瑞荣看来,中国医疗发展的三大驱动力包括消费升级、技术应用以及政策。其中,AI、基因测序等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给医疗带来很大的机会,而中国各类疾病患者的数量则让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较国外更为可观。 聚集了最多人和钱的领域便是AI+医学影像。一方面,智能影像识别技术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具,接近70%的临床诊断需借助医学影像。 而工作内容重复性强、效率低的影像科对AI需求迫切。“未来,影像科在整个医疗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成为整个诊断流程的数据中心”,汇医慧影高级合伙人王捷曾在创业邦年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1%,而且培养一名影像科医生的周期非常长,平均在8年以上,因此影像医生缺口巨大”。 对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士远曾在今年3月举办的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表示:“对比中美医疗AI公司的业务布局,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美国医疗AI企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而中国医疗AI企业大多集中在影像方面。” 由于受病种难易程度限制,同质化竞争难以避免。有媒体调查显示,140余家从事医疗AI的企业,近120家在做医学影像业务,其中约百家企业布局于肺结节影像产品。 肺结节存在公开数据库,获取数据相对便利,而肺部活动较轻缓、肺结节影像更直观,因此大部分公司将肺结节产品作为主要产品。目前,无论是汇医慧影、推想科技、深睿医疗、图玛深维等融资轮次靠后的头部创业公司,还是腾讯、科大讯飞等巨头,都已经在肺部疾病方面进行布局。 热钱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寒冬则让竞争加剧。过去,大量资本进入AI医疗领域抢夺项目,越来越多的公司出现,估值水涨船高。但AI医疗研发及销售、市场成本较高,同时,多数公司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不得不靠“烧钱”研发、推广。 因此,虽然资本方当下依旧看好AI医疗前景,但通往AI医疗应用落地的路耗时费力,远超想象,这让行业中的狂奔者冷静下来,资金出现转向,投向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的AI医疗公司,早期项目的生存变得艰难起来。 看了三十多家AI医疗公司后,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曾表示:“未来两年,医疗AI(公司)会死一批。至少在我看来,这会是个大概率事件。” “从融资角度来看,今年是富有挑战的一年”,数坤科技创始人兼CEO马春娥告诉创业邦,“大量蹭热点、各方面稍微弱一些以及前期资金储备不是很好的企业,在今年肯定会灭亡一批”。 – 02 – 另辟蹊径避开同质化 但实际上,医学影像的市场需求远不止于此。部分AI医疗公司开始尝试除肺部疾病以外其他的医学影像细分赛道。数坤科技、汇医慧影等便选择避开高度集中的肺部影像领域,进军其他病种拓展边界。 2017年6月,马春娥创办数坤科技,选择从心脑血管影像领域切入AI医疗产业。这一市场足够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分别是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主要死因。其中,我国患者数量最为庞大。 心脑血管领域的难度表现在诊断流程更加复杂和数据收集的难度大。据马春娥介绍,心血管影像的处理和诊断基于三维重建图像,从主动脉到冠脉血管,血管径差异从厘米至毫米呈数量级差异。面对复杂的任务,目前普遍采用的深度学习模型无法胜任。 为此,马春娥带领团队研发多维度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在冠状动脉CT造影图像中全自动、精确分割出冠状动脉血管,对有些仅占整张图1/10000的远端血管也能精确提取。在此基础上,数坤科技于去年推出首个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CoronaryDoc;今年5月,数坤还发布了针对心脏+肿瘤+神经的多病种影像AI辅助诊断平台。 数坤科技的融资节奏较为迅速:刚成立时,获得远毅资本2200万元天使轮投资;去年7月产品推出后,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盖资本、晨兴资本,远毅资本再度跟投;今年2月,再获2亿元B轮融资,老股东全部再度押注,创世伙伴则作为新的投资方加入进来。 三度加注的杨瑞荣十分看好数坤科技的团队和价值。“我认为数坤是将底层技术和应用结合得最好的一个团队,且产品能够解决核心问题,帮助前端的心血管一线大夫节约时间。这部分时间可以为医院、为患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有部分公司选择进军乳腺疾病领域。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第一高的疾病。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7.89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16.51%,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 目前,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等影像技术已成为乳腺癌全周期诊疗的重要手段,但在医疗影像领域,却存在着医生供需缺口大、进入门槛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数据量急速增长等难题。 巨头腾讯旗下的优图实验室将超声AI研究首先应用到了乳腺肿瘤筛查上。实验室医疗负责人郑冶枫曾在采访中介绍,这一病种对于AI的需求要是比较迫切的,比如发病率极高、需要提高筛查效率等。 汇医慧影也是进入乳腺疾病领域的玩家之一。去年11月获得英特尔投资和芯动能投资的战略投资时,据创始人兼CEO柴象飞介绍,汇医慧影已形成了从科研到临床的多条产品线,涉及筛查、诊断、治疗各个方面,覆盖病种包括胸部CT防漏诊断、乳腺钼靶检测等10多项常见癌症等。 同时,汇医慧影在单病种上实现了智能筛查、智能决策、预后预测、随访的全流程覆盖,形成了多模态和全影像数据链,对应的落地产品包括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研究平台和人工智能乳腺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 从结果上来看,这些“另辟蹊径”的公司更容易与医院达成合作,也更为资本青睐。 –...
AI医疗爆发的2018年,有哪些公司通过FDA许可?以色列初创强势崛起
AI医师助手

AI医疗爆发的2018年,有哪些公司通过FDA许可?以色列初创强势崛起

扫描上图二维码购票,参与全球新兴科技峰会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雄心壮志中,机器学习的医疗应用在过去三年一直是大热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数字健康产品及 AI 采取正向支持的态度,象是研拟新的法规架构,比如提出了数字医疗科技公司的软件预认证(Software Precertification)项目,一旦拿到预认证的企业,可以在没有额外审查的情况下销售低风险的医疗产品,或者进行不过度繁重的上市前审查,包括苹果、三星、强生、罗氏等 9 家公司在首批参与试点计划的名单中。同时 FDA 也针对医疗科技成立孵化器 INFORMED。 2017 年 1 月底,FDA 核准了初创公司 Arterys 所开发基于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医疗成像软件—Arterys Cardio DL 上市,可自动为心脏病磁共振成像(MRI)描绘心室轮廓、辅助诊断,由于该软件是第一个获得 FDA 批准用于临床环境的“机器学习”软件,具有指标性意义,为医疗行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章。 图|Arterys Cardio DL 的深度学习软件(图片来源:Arterys 官网) 除了 Arterys 之外,同年,FDA 也批准了 Cardiologs Technologies 心脏病心电图(ECG)分析平台,该技术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云计算的心脏监测分析服务,帮助医生筛查心房纤颤(AFib)和其他心律失常,其他还有便携式超声波成像设备、搭配深度学习 APP 使用的 Butterfly Network、以机器学习评估乳房异常的 Quantitative Insights、使用机器学习来分析睡眠质量,帮助医生诊断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的 EnsoData 等。 一年之内获得 FDA 许可的 AI...
外冈镇启用AI眼底体检,健康体检新科技让老人们赞不绝口!
AI医师助手

外冈镇启用AI眼底体检,健康体检新科技让老人们赞不绝口!

近期,外冈镇启动2023年度老年人健康体检,AI眼底诊断项目深受老人们欢迎。通过该系统,糖尿病患者如龚老伯快速得到了智能诊断服务,中心引进的AI眼底诊断系统能早期发现并筛查多种眼科疾病和慢性病病变,医生将根据结果为需要者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确保早干预、早治疗。
揭秘科幻:人工智能心灵互联,现实已来临?!🚀
AI情感助手

揭秘科幻:人工智能心灵互联,现实已来临?!🚀

科技巨变震惊世界:心灵互联不再是幻想,全球科学家团队通过研发脑机接口设备实现人与AI的思维连接,这一颠覆性突破让人类直接享受AI的强大计算和智慧,引发医学、教育等领域深远变革,同时也面临隐私保护的挑战。这是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启,我们期待其带来的更多进步与福祉!
AI大战10位华西医生的背后
AI医师助手

AI大战10位华西医生的背后

AI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医生可以给我们多少想象空间? 近日,在成都某医院,举行了一场“AI医生”与真人医生的一致性评测。 简单来说,就是直接让GPT医生和人类主治级别以上的医生直接现场诊断直播PK,现场有120多位真实患者及10位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的主治及以上医师,然后跟GPT医生同时现场开展对患者问诊。 AI医生vs真人问诊 差距在哪里? 据悉,活动当天,现场有7个科室、8个问诊台,包括两个心内科、泌尿科、骨科等。每个问诊台都配备有一名医生助理,负责将患者的病症以文字形式传递给“AI医生”MedGPT,同时真人医生在问诊系统内也会同步得到患者信息。 此次AI医生义诊活动主办方医联的工作人员表示,为了保证MedGPT评测结果的真实性,真人医生并没有与患者面对面进行问诊。“这次评测绝不是一次AI与真人的PK,开发MedGPT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不断优化,将来可以将这款‘AI医生’应用到辅助真人医生问诊中。”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MedGPT主要是解决病患的首诊问题,比如常见病中的头疼脑热等,帮助真人医生了解并判断病患可能得病的范围。同时,MedGPT可以让患者更了解自己的病症及如何在治疗期间搭配饮食等。 此次评测的同一病例,有MedGPT与真人医生分左右两屏进行实时对比。 ▲“AI医生”(右)与真人医生问诊对比,图源红星新闻 观察后发现,MedGPT在问诊时,过程详细,将所有可能性一次给出,同时将多项问题显示在对话中,通过患者不断回答提问,不断排除无关项,得到相对小范围的可能结果。而真人医生的问诊过程,直观感受是简洁、明了。 比如,一名58岁的女性患者表示自己经常有腹胀、打嗝的问题。 不久,MedGPT首先明确该患者症状与消化系统相关,并引导患者对症状进行描述,比如“腹胀和打嗝是慢慢出现还是突然出现的”“持续了多久”“有没有其他症状”等。该患者回答,一年前开始有腹痛伴随腹胀、打嗝、口干口苦等症状。 而真人医生面对该症状,首先提问的是患者的身高、体重、精神状态等基础问题。在得到患者答复后,开始提问是否有反酸、烧心等感受,同时还问到患者的睡眠、饮食等问题。在得到患者回答睡眠差但饮食尚可后,真人医生继续询问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该患者均否认。 而MedGPT的回应则是进一步告知患者,症状可能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并抓住之前并未掌握的“腹痛”问题追问“您的腹痛是持续存在还是阵发性的”“痛感在哪个位置”“有无腹泻、便秘等症状”。患者回复:“没有很痛,主要是腹胀。”接着MedGPT也问到是否有反酸、烧心的感受。 得到回答后,MedGPT开始询问家族病史与患者本人既往病史、过敏史,还问了患者是否曾做过手术。患者回复曾做过子宫肌瘤手术,无过敏史。同样,真人医生也问了类似问题。 通过对比发现,真人医生相较于MedGPT,多了关于饮食习惯的问题。该患者回复喜欢吃辛辣食物,烧心的感受在吃辛辣食物后出现。MedGPT和真人医生的检查建议都包括腹部彩超、胃肠功能检查、胃镜检查。经过查看检查结果,真人医生判定是脂肪肝,开出莫沙必利片并建议患者多运动。 MedGPT在得到脂肪肝的信息后,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继续询问患者身高体重。在算出体重指数属正常范围但接近“过重”后,建议患者做慢跑、瑜伽等运动。紧接着又追问患者的饮食是否规律、作息是否规律。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建议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并多喝水;最终,MedGPT并未给出服药建议。 AI与真人问诊结果一致性达96% 最终,经过来自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和友谊医院的7位专家教授,针对GPT医生和人类医生现场诊断所形成的91份有效病例进行审核,重点针对AI医生的问诊准确性、诊断准确性、治疗建议准确性、辅助检查方案准确性、数据分析准确性、提供可解释信息、自然语言问诊与交互这7个评价维度的打分之后。 最终,真人医生综合得分为 7.5分,AI 医生综合得分为 7.2分。AI医生与三甲主治医生在比分结果上的一致性达到了96%。 这就意味着GPT医生在我们常规的一些科室的疾病方面的诊断准确率,跟真人的主治医生及以上专家的诊断水平齐平。并且在患者提供的检查治疗与病情描述清晰的情况下,GPT医生出现的误诊、漏诊的概率就非常小。专家评审团认为,GPT医生的知识覆盖面是超过一些经验并不是很充足的真人医生的。 在当晚的线上直播点评中,北大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薛峰表示,自己对“AI医生”问诊结果整体感觉还不错。“我感觉AI医生的语言内容翔实,真人医生看病时与病人对话少,给病人的信息少。比如对于女性患者,AI医生会问经期、孕期等,真人骨科医生则很少问。” 同时,薛峰也提出,骨科医生在问诊时最重要的是“查体”,实际是检查患者的骨骼问题,但AI医生MedGPT无法做到,还是需要借助真人完成。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刘国梁表示,“AI医生能想到所有的患病可能性和诱因,在药物过敏等各个维度都会考虑到,这一点有利于帮助真人医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和拓展。但AI医生容易出现重复推荐检查项目,有一些检查项目是没有必要的。” 主办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MedGPT已经可问诊3000多种常见病症,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一阶段的测试,届时它的可问诊病症数量将有更大幅度提升。 关于AI医生的想象 当前,在需求、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共同驱动下,智慧医疗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而AI医生也为我们的就医带来了更多的想象! 据人民网报道,201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管局(FDA)首次批准了一种人工智能诊断设备IDx-DR,该设备可以通过观察视网膜的照片来检测一种眼科疾病,并且不需要专家医生的参与。也就是说,IDx-DR有了上岗证,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在医疗AI方面,国内发展并不比国外慢,2017年5月5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开了全球首个“AI眼科医生门诊”;2018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发的能同时诊断眼病和肺炎的人工智能系统登上了世界顶级期刊Cell封面;2018年5月8日,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全球首场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备战…… 在2021年,同样也有一场类似的“比赛”,全球首届糖尿病综合管理国际人机大赛上,就有来自中外的6名人类医生与平安AskBob AI医生进行了比赛,6名人类医生被分为了3组,每组2人,分别独立回答3个病例,而AI医生需要完成全部9个病例的诊疗方案的比赛中,最终AI医生以92.4分vs人类医生团队89.5分的优势,成为最后的赢家,而这也是AskBob AI医生的第三次胜利。 ▲ 参赛医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和巴西圣保罗大学里贝朗普雷图医院。图源每日人物 从前文MedGPT与华西医生的比赛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使用AI进行辅助医疗决策时,提供内容更翔实,而这更符合患者在就诊的期待,得到更多关于病情的信息。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AI专家沈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在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地区,不是所有医生的水平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所以AI将会先超过一部分医生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AI医生”将在某些地区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而就顶级医院而言,当AI超过优秀医生能力时,AI将慢慢演变为医生学习及模仿的对象,从而更好的辅助医生的工作。 据知识分子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曾在一次论坛中表达过类似观点,“全国只有360万医生,但中国老龄人口已经达到2.48亿,确诊为慢病患者的人数超过3亿,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中国的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基层和边远地区更是十分匮乏,而且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智慧医疗有望成为解决医疗供需矛盾,提高成本效益的新的策略。” 但与此同时,AI医生落地依然充满挑战。医疗健康资源,包括大数据的共享问题首当其冲,尤其智慧医疗推进过程中大数据的标准、储存、安全和共享,涉及到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 此外,当AI医生对的时候,所有人皆大欢喜;当AI医生犯了错,尽管概率很小,但错的时候,谁来负这个责任?是AI医生吗?是写程序的程序员?还是签字买这个医疗AI的院长?不过也有网友认为,“现在医生误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次考试都得100分。” 当前,不少研发公司表示,研发“AI医生”目的是辅助真人问诊,然而,一旦医生的决策过度依赖于AI,对医生自主性产生侵蚀,又会意味着什么? 未来,你会选择AI医生吗? ▐...
年轻人真的需要AI‘知己’吗?情感机器人背后的情感孤独与现实选择…
AI情感助手

年轻人真的需要AI‘知己’吗?情感机器人背后的情感孤独与现实选择…

多款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网络社交中的“知己”,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寄托和去社交化需求,同时也引发关于隐私安全、依赖及技术问题的讨论。面对心理咨询服务供需矛盾,情感型AI作为临时精神支柱受到欢迎,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疏离。尽管AI为信息技术带来便利,专家提醒应避免深度情感关系,强调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医生来了,全民优质医疗的春天真的到来吗?
AI医师助手

人工智能医生来了,全民优质医疗的春天真的到来吗?

MedGPT的出现预示着人工智能医生将超越传统,通过其强大的学习和迭代能力解决医疗问题;手术机器人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曾被视为解决中国医疗问题的关键,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主流,资本也纷纷投向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项目,虽然过程曲折但全民优质医疗服务即将到来;然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个人健康意识的提升仍不可或缺。5年内AI问诊将初具规模,10年后或全面辅助医生工作,医生将从旁协助和监管。极简版
🚀医界巨变!GPT-3后,国内首款AI医生medGPT正式来袭,医疗效率将迎来革命性飞跃?!
AI医师助手

🚀医界巨变!GPT-3后,国内首款AI医生medGPT正式来袭,医疗效率将迎来革命性飞跃?!

OpenAI的GPT-3引发了全球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关注,而医联自主研发的medGPT,作为国内首款大模型驱动的AI医生,已覆盖80%+成年疾病和90%+儿科,并通过医疗知识图谱和大量真实数据深度训练,实现多模态问诊和高诊断准确率。AI医生有望大幅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推动医疗普及,尤其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环节展现出智能化潜力。医联将继续投入研发并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以期通过medGPT服务更多患者。
【话题】AI医生&线上问诊,靠谱吗?
AI医师助手

【话题】AI医生&线上问诊,靠谱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医疗”,让老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水平。 截至2018年7月,广东省网络医院已接诊逾1000万人次,从最初的每日几十例的问诊量飙升到如今每日4万人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将成为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医生在医学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机构预测,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市场需求已达数百亿元。智能移动医疗专家指出,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问诊平台将取代部分传统问诊。 那么,线上诊疗、“人工智能医生”等看病新方式是否值得信赖呢? 新闻链接 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上线 作为全国首家网络医院,今年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拥抱互联网的第五个年头。2014年10月25日,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同打造的广东省网络医院率先在全国上线,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主要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通过后台初步分诊,患者可选择对应的科室和医生,在家里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但专家也表示,病情严重、复杂的疾病仍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读懂”病历识别影像 AI“医术”超年轻医生 人工智能不仅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理解患者病情并推荐临床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生、媲美经验丰富的专家。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教授夏慧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等专家领衔的医疗数据智能化应用团队,联合人工智能研究和转化机构研发出“辅诊熊”人工智能诊断平台,诊断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准确度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相当。 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问诊平台取代部分传统问诊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正式上线AI Doctor(人工智能医生)。实际上,AI医生是省二医与互联网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最大的中文医疗词库和医疗知识图谱,内含北京、江苏、广东数十家三甲医院3亿份“脱敏”(抹去隐私信息)的病历经验,200多病种的诊断、治疗建议的准确率超过90%。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问诊平台将取代部分传统问诊。10年内,具有专科医师水准的人工智能医生会开处方。 大V观点 卢传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线上诊疗是一种看病新趋势。从方便患者就诊、让患者及时得到诊治这方面来说,发展网络医院是便民的举措。但是,线上诊疗毕竟没有现场医生诊治准确。看病跟购买其他商品或者服务不一样,通过病人自己描述身体状况,不如医生现场“望闻问切“来得准确。当然,对于常见病、小病可以考虑线上诊治,比较复杂的疾病就不适合了。 杨浩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线上诊疗对患者来说效率比较高,特别是对于异地就医的患者,可以同时咨询多方医生的意见,综合考量医疗方案。但是,在线问诊无法看见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无法进行体检,所以要得到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是需要患者亲自到医院就诊。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生资源不足的状况,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使更多群众享受到普惠医疗。我相信,未来的人工智能医生会取代医生的一部分工作,比如体检、信息采集、问诊等方面,但治疗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只能提供标准化方案,无法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而且对于复杂疾病,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病情不断地在变化,所以人工智能医生还要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在核心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何种诊疗方式,是否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周其如(广东省网络医院院长)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抓手、是破解医改难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吸纳海量数据,AI医生已经能够达到或者部分超过普通医生的问诊水平。人工智能医生能帮助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缓解医生的劳动强度、降低医疗成本高的问题。不过,人工智能医生诊断的合法合规性等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摸索。 杜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人工智能医生”不是一个趋势,而是实实在在地应用了。我们希望通过A.I.赋能医疗,让机器去学习最优秀的一线专家的能力,通过专家和设定的标准,让60分的医生去做80分医生可以做的事情,让90分的医生不要去做60分医生重复做的工作,从而让医疗服务更具普惠性,并为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激扬(国双科技首席技术官) 线上问诊和人工智能诊疗能够为医患双方提供很多便利: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快地得到专业人士帮助,也可以获取更多知识,比如,通过智能问答系统人们能非常便捷地获取导医、治疗及手术后护理等各类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医疗领域累积的大量医疗数据和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对患者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估,甚至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依据这些评估和预测,医生就能更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患者做出诊断。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也能够实现从对疾病的诊治,到对疾病的“预测”和“预防”,从而为大家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让大家更健康。 张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如果能让医生看到计算机是怎么想的、怎么得出结论的,就能让人类更相信计算机,让人类对它更加放心。 夏慧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教授) 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医生,但是可以大幅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更好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健康服务的公平性。 沈定刚(联影智能联席首席执行官) 人工智能不会替代医生,但懂人工智能的医生可能会替代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流,从源头的成像一直到后期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陈国庆(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是对医生的解放,能够让医生的医术、医德和口碑等作为医生个人的附加价值为医生赢得更多的患者,从而让医生的个人品牌、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得到大幅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医生真正的价值。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也能实现医疗效率的提高、群众医疗成本的降低和诊治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便捷化,也是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 网友留言 @谭浩彬:线上医生我觉得挺便捷的,现在去个医院好麻烦,排队挂号等号要好几个小时,但我可能也就是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给老百姓挺大方便的。 @白如宣:一个医生的阅历和经历有限,AI医生能综合各大医院的病例情况而且无需休息,有时候对于一些突发情况能给出一些快速的抢救措施,还是值得推广的。 @wendy七:难道网络医生还能“悬丝诊脉”吗?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哦~ @南州六月荔枝丹:网络看病的影像资料,患者怎么来保存呢?担心隐私泄露…… @茴有四种写法:感觉信不过~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虽然是同样的病症,但可能表现形式不一样。 出品人: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 监制:孙朝方 郑华如 鲁钇山 蒋铮 区健妍...
医疗大模型碰撞火花,腾讯微医共推’六病共管’智能产品,AI赋能三医协同
AI医师助手

医疗大模型碰撞火花,腾讯微医共推’六病共管’智能产品,AI赋能三医协同

微医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共同推动医疗大模型的发展,以“六病共管”为核心,研发专病智能产品,通过三医协同和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建设,促进医疗健康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此次合作将整合资源,推动大模型技术与医疗场景结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并有望在国内打造领先的AI医疗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