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GPT来了,医生真的会失业吗?97.5%准确率,你的健康将如何改写?
AI医师助手

MedGPT来了,医生真的会失业吗?97.5%准确率,你的健康将如何改写?

随着MedGPT这类AI医生的兴起,医生们可能面临集体失业的压力。AI通过深度学习分析病例数据,能提供高精度诊疗建议,尤其在常见疾病诊断中极具便利性和准确性,患者可在家通过AI得到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而AI主播、主持人和博主也正引领社会进步,未来人类与AI和谐共生将成常态。
跟随Pika,零基础也能成为AI绘画大师?掌握最新技术,解锁艺术新高度!
AI助手资讯

跟随Pika,零基础也能成为AI绘画大师?掌握最新技术,解锁艺术新高度!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学习AI绘画。首先推荐了Pika视频生成教程作为入门工具,指出网络自学可能效率不高,建议选择专业的线下机构。接着列出了一家行业认可度高的职业学校,适合零基础和想提升的人。文中强调了该学校有超过20年的教学历史、小班面授以及完善的教辅体验。此外,还提到了另一家注重性价比的教育机构和其录播课程优势,以及免费就业一体化平台与深度绑定行业公司的特色。总之,文章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路径,覆盖了AI绘画的基本原理到实战技巧,适合不同水平的学习者。
“AI医疗”又火了,这次会续写怎样的故事?
AI医师助手

“AI医疗”又火了,这次会续写怎样的故事?

3月27日,港交所文件显示,AI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就在前不久,英伟达CEO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医疗领域的AI热潮再度来袭。 从2023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2024年OpenAI带着Sora降临,AI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似乎都带着要颠覆一个行业的势头。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看起来更有说服力的是,该公司自2023年以来已投资9家AI制药公司,覆盖小分子药物、大分子抗体、GPCR药物、核酸药物及疫苗等。 生物医药产业再度迎来“AI热”。 事实上,早在2020年,“AI医疗”相关概念曾在国内掀起过一波浪潮。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国内AI制药赛道当年投融资额超31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这股投融资热度并未马上退去,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AI制药领域发生34起融资事件,涉及融资总金额约84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2.5亿元,超七成获投企业处于早期轮次。其中,晶泰科技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该公司被50家国际机构融资竞标,2021年8月完成的D轮融资高达4亿美元。晶泰科技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计融资约7.32亿美元。 随着一级市场投资回归冷淡,2023以来,AI医疗领域热度有所下降。如今,风口又被英伟达吹起,“AI医疗”将续写怎样的故事? 新一轮热潮来临 刚刚结束的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90场与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让AI+医疗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受该消息影响,国内相关股票接连多个涨停。目前,A股市场中涉及“AI医疗”的概念股超过20只,包括思创医惠、贝瑞基因、爱尔眼科、朗玛信息、塞力医疗、泓博医药等。其中,泓博医药3月中旬以来股价4次冲上龙虎榜。 招商证券认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全球观察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从市场结构看,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合计占比超过50%。 跨国药企(MNC)已经率先驶入“AI+制药”的快车道。在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强生、GSK、默克、诺华、诺和诺德、基因泰克、安斯泰来等医药巨头竞相与英伟达建立数项新合作。在制药赛道,阿斯利康、礼来、赛诺菲、艾伯维已经纷纷自建平台、BD交易、合作研发进行了AI布局。 记者从GE医疗方面了解到,公司主要使用英伟达技术开发了其最新的研究模型SonoSAMTrack,用于分割超声图像中的解剖结构、病变和其他重要区域。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SonoSAMTrack在7个超声数据集中均表现优异,涵盖各类解剖结构(成人心脏和胎儿头部)和病理(乳腺病变和肌肉骨骼病变)以及不同的扫描设备。此外,在提升速度和效率方面,SonoSAMTrack仅通过2-6次点击即可进行精确分割,尽可能地减少了用户的输入。”GE医疗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除了英伟达外,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近年来也在加码“AI医疗”。国内方面,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已成立了医疗AI部门。 颠覆性变革或到来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从辅助诊断到个性化治疗,从精准预测到智能手术,AI正在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目前的落地情况来看,AI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已进入发展快车道。GE医疗与医准智能共同研发的Nova AI乳腺机,是全球首台全流程人工智能乳腺机。GE医疗方面提供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石家庄某医院在2023年采用Nova AI后,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约1.2万个乳腺癌筛查,14人确诊乳腺癌。而在未采用Nova AI的2022年,该医院全年满负荷完成5000个乳腺癌筛查、检测出3位乳腺癌患者。 国内医学影像龙头联影集团于2017年底成立的联影智能,也将AI作为核心技术“底座”之一,提出了“uAI+医用通才大模型”规划,其中包括医疗影像大模型、医疗文本大模型与医疗混合模态大模型三大核心模型,以聚焦诊疗全链路智能驱动。 在手术治疗领域,AI的加持则让其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鹏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AI让患者的就医习惯和医生的诊疗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比如一些医生在做骨科手术的时候,不用再经过反复拍片来确定皮下位置,而是直接通过手术机器人来精准定位。 据齐鹏介绍,所谓的手术机器人并不是要让机器人来给患者手术,而是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治疗,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创口。齐鹏带领团队研发的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插入血管的导管和导丝诊治冠心病,因为不必开胸,患者就能减轻痛苦,术后恢复也快。 “临床中要让手术机器人落地,首先是要对医生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让医生真正感受到手术机器人的便利。”齐鹏说。 AI制药商业化落地难 在“AI医疗”落地的众多场景之中,AI制药无疑最受资本市场喜爱。 新药研发领域一直存在着“双十定律”,即耗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研发出一款创新药。如此之高的投入也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因此,业内寄予AI厚望,希望能够通过AI技术,来加速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成功率。 在周明子看来,AI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临床试验的失败率,从而降低研发风险。同时,AI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患者偏好,优化销售策略和推广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美国创新制药公司Relay为例,其在安腾超级计算机(Anton)的支持下,用18个月、不到1亿美元确认了一款胆管癌治疗药物RLY-4008的结构,成功打破”双十定律”。 但2023年6月,“AI制药第一股”英矽智能递表港交所后,又在年底传出失效的经历,也着实让业内捏了把汗。 有业内观点认为,英矽智能上市失效,或许并不是源于技术问题,而是折射出AI制药行业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面临的商业化困境问题。 另一家拥有10余年历史的英国AI制药公司Exscientia也在2023年10月宣布,因疗效达不到预期即将终止一条癌症候选药物。而在此前,Exscientia也因临床试验未达到预期等原因停掉了数条管线。 据智药局统计,2023年全球102条获批临床的AI药物管线中,有56条推进到Ⅰ期,占总数的一半多;其次为推进到Ⅱ期,41条。但到了临床Ⅲ期的管线数量却出现断崖式下滑,仅5条管线进入上市前的最后验证阶段。 英伟达为“AI医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业内对于“AI医疗”的商业化落地仍存在着部分质疑声音。毕竟,英伟达投资并服务于AI制药公司,制造风口后,自身是最大获利者。 对于AI医疗落地目前仍存在的壁垒,齐鹏表示,虽然目前AI已经渗透到制药研发、辅助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医疗服务之中,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仍存在着一定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高研发投入后的高定价,使得产品销量并不好,企业得不到回报,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推广。”齐鹏说。 周明子也提到,定价高和销量不佳是AI医疗设备落地的一大难题。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AI医疗设备价格居高不下,难以被广大医疗机构所接受。他认为,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此外,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AI医疗设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是提升销量的关键。 三大问题待解 除定价高外,周明子认为AI医疗落地过程还存在三大难题。 一是准确率:由于医疗领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AI算法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直接影响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度; 二是监管和合规:AI医疗设备的监管框架可能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是数据支撑:医疗数据的获取、标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都存在诸多挑战。 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周明子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保证准确率,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模型,同时加大医疗数据集的积累和清洗工作,确保模型的训练是基于高质量的数据;合规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标准来确保AI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企业和开发者也需要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数据支撑上,则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推动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医疗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人工智能:已嵌入生活,未来在哪里?带你探索大湾区的科技前沿
AI医师助手

人工智能:已嵌入生活,未来在哪里?带你探索大湾区的科技前沿

本文以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和腾讯在AI赛道上的表现为例,揭示了AI技术与各场景的共振潮流。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中国造大模型如文心、通义等正在产业落地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的价值潜力。特别是在医疗领域,AI已应用于癌症早筛、辅助诊断等多个场景,并有望通过新技术如人机对话开启“AI医疗”新模式。尽管AI在医疗系统的应用仍面临保守性,但其对提升工作效率的潜力被认可。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在AI领域取得了显著收入增长,展示了这一技术的巨大市场前景。
塞力医疗被立案调查,股价曾连涨,其未来会如何?
AI医师助手

塞力医疗被立案调查,股价曾连涨,其未来会如何?

塞力医疗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曾连续涨停,但随后发布年报存在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控股股东占用资金问题的公告。尽管已表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且不存在影响股价的重大事宜,公司近期业绩预亏并面临多轮监管处罚,其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股份也带来潜在风险。
AI心理革命?揭秘科技如何改变抑郁症战局
AI情感助手

AI心理革命?揭秘科技如何改变抑郁症战局

面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AI被寄望用于辅助诊疗,通过语音与脑部MRI诊断器质性抑郁,以及使用多语言聊天机器人进行心理干预。本次「AI 心理」研讨会汇集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专家,旨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心理学领域的潜力应用。
会说话的AI相框爆款中东,科技赋能情感陪伴新潮流
AI情感助手

会说话的AI相框爆款中东,科技赋能情感陪伴新潮流

深圳来画AIGC品牌打造的AI数字相框因其独特的人工智能功能在中东市场大受欢迎,不仅能作为展馆导览和亲情陪伴工具,还能通过生成数字人实现多语言交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产品已亮相多个国内外展会,并成功打入中东高端市场,销量可观。此外,公司还推出了基于AI的李白形象助手,进一步拓展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来画科技依托丰富的动画数据资产和大模型技术,持续创新并推动了AI在视频、动画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