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发起“Ai 健康传播”公益计划
AI医师助手

夸克发起“Ai 健康传播”公益计划

  日前,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指导下,夸克App联合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Ai 健康传播”公益计划,并成立“Ai健康传播专家工作组”,基于在AI搜索和健康大模型上的综合能力,夸克将给用户和医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健康知识及AI工具,助力健康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首期以“护眼”为主题的内容专题和AI工具已经同步上线。   据介绍,夸克健康融合医学知识图谱和大模型生成式对话能力,通过内容权威专业化、技术智能化和服务多元化,重构了搜索健康内容的体验,为医生和用户打造了更智能和实用的健康信息平台。   随着“Ai 健康传播”公益计划正式启动,夸克还联合眼科专家陶勇教授上线了“护眼”科普专题,提供近视风险自测,干眼症自测,结膜炎自测,青光眼自测等四款AI工具,让用户可以自测眼睛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在提升健康内容的搜索体验上,夸克于近期升级“超级搜索框”,智能回答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聚合全网优质内容,更精准、直接、高效地提供图文、视频等。在健康场景中,针对复杂逻辑分析和跨学科知识,智能回答能为用户呈现准确、丰富的搜索结果。   夸克健康运营负责人赵存忠表示:“夸克健康将提供更加准确、智能和实用的健康知识,进一步助力普通人化解日常健康难题,同时也辅助医学人士解决专业问题。”
AI颠覆法律行业!律师们,你的工作将被这样改变……
AI律师助手

AI颠覆法律行业!律师们,你的工作将被这样改变……

大家好,我们致力于分享基于新兴科技的商业创新内容,欢迎关注我们一起交流! 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AI大模型技术在律师行业的影响和应用。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智能助手,如今正一步步走进我们律师的日常工作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首先,咱们得承认,律师行业一直是个充满挑战与智慧的领域。信息过载、案件激增,还有客户对高效、精确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都让律师们忙得不可开交。传统的工作方式,比如手动翻阅厚重的法律典籍、熬夜撰写法律文书,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法律实践的需求了。 而就在这时,AI大模型技术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这个古老而庄严的行业。GPT、文心、Bard这些名字,你可能已经有所耳闻,它们就像超级大脑,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提供智能解决方案,让律师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二、AI大模型的超能力 那么,AI大模型到底能给律师带来哪些超能力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合同审查与起草 以前,合同审查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得逐字逐句地抠条款,生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但现在,有了AI大模型,这事儿就变得简单多了。你只需要输入业务要点或合同条款,大模型就能迅速生成初步的合同草稿,或者给出修改建议。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出错率,让律师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复杂的法律分析和策略制定。 法律咨询与问答 客户来咨询法律问题,你是不是也经常需要临时抱佛脚,查阅各种资料?现在不用了,AI大模型就是你的随身法律顾问。无论是婚姻家庭、房产纠纷,还是公司并购、知识产权保护,大模型都能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基本的法律分析和建议。这种即时响应的能力,让客户体验大大提升。 尽职调查 在企业并购、投融资等复杂业务中,尽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律师们需要快速检索和分析目标企业的法律文件和公开信息,评估法律风险。AI大模型的出现,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许多。它能够快速抓取关键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帮助律师们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制定应对策略。 案例研究与分析 案例研究是律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I大模型能够根据律师提供的裁判文书,进行案件裁判分析,为律师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律师理解类案的法律问题,还能在制定诉讼策略时提供有力支持。 证据整理与分析 在诉讼过程中,证据整理和分析是个繁琐又重要的任务。AI大模型能够通过关键词检索、关联分析等方式,帮助律师快速整理证据材料,发现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对己方有利的证据要点。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强了诉讼的说服力。 法律文书撰写 撰写法律文书是律师的基本功之一,但也是个耗时耗力的活儿。AI大模型能够协助律师撰写各类诉讼文书,如起诉状、上诉状、代理词等。律师只需将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输入大模型,就能获得一份初稿,再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可。这不仅提高了撰写效率,还保证了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人机协同的新常态 当然,说了这么多AI大模型的超能力,咱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律师。毕竟,法律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数据和文本那么简单,还需要深厚的法律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人机协同成为了律师行业的新常态。律师们可以利用AI大模型处理大量重复性工作,如信息检索、文档整理等,从而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复杂的法律分析和策略制定。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AI大模型提供的数据支持和分析结果来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决策过程。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不过话说回来,AI大模型技术在律师行业的应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工具准确性等问题都是律师们需要面对的挑战。特别是在使用第三方AI平台时,如何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不受侵犯,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正是这些挑战催生了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未来律师行业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那些能够熟练掌握AI工具、实现人机协同的律师和律所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五、结语 好了朋友,聊了这么多关于AI大模型技术在律师行业的影响和应用,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场智能革命挺有意思的呢?虽然它给律师们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变革,但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让我们拥抱变化、迎接挑战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大模型将成为我们律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重视数据、深挖场景,AI如何赋能医疗健康行业?
AI医师助手

重视数据、深挖场景,AI如何赋能医疗健康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闫硕 北京报道 “AI+医疗”向来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内外资本聚集的领域。比如,近几日,国外有英伟达和辉瑞领投以色列AI制药初创公司CytoReason 8000万美元融资;国内有讯飞医疗向香港交易所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2024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显示,AI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当前深度学习和生成性AI正在加速科学发现,并预计将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以及新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从市场规模看,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总规模的五分之一。业内预计,未来10年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超过30%。根据公开数据,仅在AI影像方面,2023年我国市场规模约为36.2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6.8亿元,2020-2025年的CAGR约为127.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数字健康战略,加快数字技术与医疗卫生健康深度融合,加大对数字健康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以技术之“智”赋能医疗之“治”,实现医疗服务和全民健康管理的全面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和“场景”是业内普遍关注的两个关键词。业内认为,高质量的数据对大模型训练至关重要,而场景则定义了AI技术如何解决实际的医疗问题。 数据是基础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的关键要素,算力代表计算能力,算法决定了数据如何被处理和分析,而数据则是训练模型的基础。高质量的数据能够提升模型的准确性,然而,目前医疗数据仍存在碎片化、非标准化等情况。 业内认为,医疗数据一般包括患者个人信息、诊断记录、治疗记录、影像资料等,这些数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质量参差不齐。 百度大健康事业群策略研发总经理黄海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医院的数据其实主要指病历数据,这些数据对模型打造至关重要,但这只是大模型训练所需数据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书籍、教材等一些静态的权威知识同样很重要。 “好的模型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医疗大模型的数据需要体现行业的专业性和特色,病历数据获取成本和难度很高,业内普遍认为,病历数据应该以专科专病的方式去建设。如果病历数据的体量没有达到足够高,有可能会被其他数据稀释。”黄海峰说。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全民健康信息化调查报告》的数据,2021年,我国的三级医院平均只有不到20%的医疗机构采用了医疗大数据应用,而二级医院不足5%。即使对于临床数据这一备受瞩目的领域,仅有五分之一的医院尝试开展研究。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 此外,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医疗信息化建设支持了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但是医疗数据在流通、共享、存储、管理等环节尚未标准化,导致数据多源异构难汇集、数据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始终存在,掣肘着AI应用乃至行业的发展。 实际上,近些年,我国也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如,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列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公布,指出要加强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强化统筹授权使用和管理,推进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 此外,今年初,国家数据局发布消息,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有序释放个人健康数据价值,完善个人健康数据档案,融合体检、就诊、疾控等数据,创新基于数据驱动的癌症早筛、职业病监测、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等公共服务模式。 场景是关键 一款好的大模型应用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模型的底座能力,二是合适的应用场景。 场景是医疗大模型发展的关键。《2023医疗健康AI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国内累计公开的医疗大模型近50个,涉及患者问诊、医生助手、药物研发、健康科普等多个领域。 大模型要真正做到临床可用,场景越聚焦价值越高。如今AI和医疗结合还处于较浅的层面,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对已有场景的重构阶段,并未出现新场景的创新。未来,在医疗领域,可能是AI为主、人类为辅,医疗大模型将拓展至更多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各地都在密集出台政策,鼓励AI用于智慧医院服务建设,其中智慧门诊的建设备受关注。 “对于智慧门诊,我认为核心要解决几个矛盾:一是患者挂错号、挂不准号和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二是切实有需求的患者挂不上号,而专家又常常抱怨患者不精准的矛盾;三是患者就医‘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取药时间长、交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问题)和医生看诊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病例文书工作要处理的矛盾。”百度大健康事业群组医疗业务总经理张延东表示,如今,AI正深度参与其中,新的解决方案也将被进一步推出。 根据亿欧智库预测,2023-2027年为医疗健康AI大模型集中爆发的阶段,市场规模将达70亿元。医疗大模型又该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 黄海峰表示,医疗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或服务收费模式,用户可以灵活、快速地感受大模型相关能力;第二阶段企业面向具体医院推出私有化大模型服务,由大模型公司打造好相应能力,医院直接调用;第三阶段企业与医院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专属大模型,这一阶段强调用户的参与,由他们提供优质数据,同时也提供行业相关经验。 商业化的进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有行业报告指出,AI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参与者众多,包括大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商、科技公司以及初创企业等。这些竞争者都在积极布局,开发各种类型的AI医疗产品和服务,以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百度大健康事业群组总裁何明科看来,医疗健康是一个比较分散的行业,即便是全球最大的药械企业,也只是在几个细分领域比较有优势,很难像互联网一样一家独大,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同时也不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未来,我认为可能不会有太多技术大模型公司,医疗大模型公司就更不会有太多,医疗大模型可能都是依托于基础大模型来做应用。在竞争中更为重要的是差异化和能力,前者是对业务场景的理解,后者是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企业要通过差异化和产品效果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何明科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忆联首次亮相中国国际金融展,以高可靠SSD赋能 “AI+金融”加速落地
AI金融助手

忆联首次亮相中国国际金融展,以高可靠SSD赋能 “AI+金融”加速落地

深圳2024年7月22日 /美通社/ — 7月19日,为期三天的2024中国国际金融展(简称:金融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作为国内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忆联携其最新一代PCIe Gen5企业级SSD及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并以”金融数智化时代的存储解决方案”为主题发表演讲,分享忆联如何以高效能SSD存储解决方案助力AI时代下的金融科技产业实现存力飞跃。 忆联展台 一、金融展:金融科技交流的专业平台 中国国际金融展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由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主办的重要展会。历经30年发展,金融展已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展览会之一。作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金融展会,金融展不仅是汇聚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更为科技厂商提供了与金融机构深入交流合作的宝贵机会。 二、”AI+金融”加速渗透,提升存力成决胜关键 由于特殊的行业性质,金融行业对数据中心建设的标准与基础设施的要求极高。随着AI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渗透,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优化及交易分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数据中心对存储设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一方面,存储设备需具有高效管理AI全流程中海量数据的能力,确保数据处理流畅与精准;另一方面,存储设备必须在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绿色节能方面达到高标准,以保障业务连续性、数据安全与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金融数据中心对存储的高要求 面对金融数据中心对存储容量、性能及能效提出的挑战,忆联凭借其在存储领域中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和实践经验,其新一代PCIe Gen5企业级SSD与SAS存储方案,可全面满足金融数据中心对存力的需求,为金融数据中心提供存力支撑。 忆联PCIe Gen5企业级SSD UH812a/UH832a对比上一代产品在容量、带宽及IOPS等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该系列产品容量覆盖1.6TB至15.36TB,顺序读写速度分别高达14.5GB/s和11.5GB/s,较上一代产品实现了全面优化。凭借低延迟、高性能与大容量等显著优势,UH812a/UH832a可助力金融数据中心在面向AI场景时保障大数据量吞吐无阻,减少AI处理延迟,加速算法迭代周期,为金融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助力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忆联UH812a/UH832a 忆联SAS产品UH6系列是一款SAS双端口SSD产品,采用SAS 3.0 12GB/s接口,拥有高达2200/2000 MB/s的顺序读写性能和425K/225K IOPS的随机读写性能,具备高达250万小时的超高可靠性。忆联UH6系列通过双端口和冗余通道设计,配备先进的数据恢复与备份机制,不仅确保了数据的高可用性与强大的容错能力,还提供了灵活的扩展性选项,完美匹配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及业务连续性的严苛需求。SAS 3.0系列的核心优势,使得忆联UH6系列在金融行业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保障关键业务稳定运行的理想选择。 忆联UH611a 此外,在展会现场忆联还向广大客户展示了端到端的存储解决方案,包括控制器芯片、先进封测工艺成果等,充分彰显了忆联在数据存储领域的强大实力。 三、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面向金融行业,忆联已和国内主流服务器&存储OEM实现高度协同与广泛合作,其中忆联高可靠SSD和宏杉科技存储产品系列全面适配,已联合发布全闪&混闪解决方案。 在与宏杉科技的合作中,忆联充分发挥领先的封装技术实力,并深度融合包括SR-IOV、双端口高可靠性设计、元数据智能分级与多重备份机制、以及高效数据巡检等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全面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基准与性能表现,并在国内外诸多支持NVMe厂商的助力下,宏杉科技成功推出了基于NVMe协议的全闪存存储解决方案,这一成果已在金融、司法、电信、互联网等多个关键行业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 在金融系统中,高速、海量的金融交易、基于人工智能的超大规模的数据挖掘与计算、数据的有效隔离与安全保护要求,都给存储系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宏杉科技携手忆联等合作伙伴推出基于NVMe协议的闪存方案大幅提升了存储性能,转移了处理吞吐瓶颈,目前已为税务系统与众多银行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忆联×宏杉科技产品全面适配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AI技术的深入推进,金融数据中心在存储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忆联通过创新的产品组合与全场景化解决方案,不仅能为金融数据中心提供更加高效、稳定、安全的存储选择,更能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报告:远程银行将成大模型在银行领域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
AI金融助手

报告:远程银行将成大模型在银行领域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银行业协会22日线上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认为,2023年是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业落地应用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开始探索应用大模型技术,主要应用在知识运营、内容总结、智能工单等领域,远程银行将成大模型在银行领域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 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十一年发布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客户服务与远程银行工作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单位中国光大银行牵头,13家成员单位共同撰写,78家成员单位参与调研。 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服从业人员为4.17万人,较上年下降4.79%;全年人工处理来电7.23亿人次,较上年提高4.6%;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的人工电话平均接通率达92.88%;人工电话客户满意度达99.46%,连续4年高于99%。 此外,2023年,参与调研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均已提供适老、助老服务,72%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具备自动识别老年客户的功能,60%的电话银行设有老年客户直通人工服务选项,36%的电话银行制定老年客户转人工优先进线策略。 同时,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升级服务渠道,为拥军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外籍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有33%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已提供拥军、助残服务。 报告表示,2023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加快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同时积极落地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银行业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不断谱写数字金融大文章,助推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提升数据资产价值,锻造新质生产力;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 报告称,展望未来,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将持续构建与远程银行数智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加快流程再造,做好数字化人才储备。 同时,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将加速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中塑造新质生产力,提升远程银行渠道协同、业务协同、场景协同的能力。最后,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将不断加强合规管理,有效管控各类风险,筑牢远程银行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80后少壮派获任富德生命人寿总经理 255亿潮商金融大佬在下一盘什么棋?三年未披露年报…
AI金融助手

80后少壮派获任富德生命人寿总经理 255亿潮商金融大佬在下一盘什么棋?三年未披露年报…

  原标题:80后少壮派获任总经理,255亿潮商金融大佬在下一盘什么棋?!监管系一把手隐退,富德生命人寿三年未披露年报…   文| 耿一康  编|顾柠    昔日光环加身的富德生命人寿再次迎来重要转折点。   昔日光环加身的富德生命人寿再次迎来重要转折点。   9年前的2015年,也就是富德生命人寿完成更名的第二年,该司凭借789.98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位列第七,而且当年实现净利超45亿元(年报口径)。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成为富德生命人寿最高光,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次高光,那之后富德生命人寿应监管政策调整业务结构,业绩表现不甚理想。   而作为富德生命人寿背后的实控人张峻,也在2016年传出被带走协助调查之后销声匿迹,直至2022年底才再度露面,操盘公司经营。截至目前,张峻低调回归也已经将近两年,而富德生命人寿在2023年扭亏为盈的同时,也先后进行了总经理、董事长的双双调整。   先是2023年3月,任职近十年的张汉平辞去总经理职务,再是2024年4月12日,方力因个人原因向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职函,卸任供职了十年的董事长职务。老将退场,新帅登台。日前,富德生命人寿发布公告称,徐文渊自2024年7月10日起担任公司总经理,空悬了一年零四个月的职务终于迎来补位人选。不过董事长之位目前依旧空悬,而代行董事长职责的也是徐文渊。   《险企高参》发现,富德生命人寿高层人事变阵的背后,或是“潮汕大佬”张峻重掌集团大权后落下的重要一子。在富德生命人寿未来掌舵人人选的棋局之上,有两种可能性正在交织。一种是张峻亲自出马,重掌“帅印”;另一种是再次选拔一名专业人士来操刀。然而,最终的花落谁手还有待观察……   1   “80后”少壮派徐文渊获批总经理   财务条线深耕18载   “80后”徐文渊走马上任,打破富德生命人寿“将帅齐缺”局面。   7 月 15 日,富德生命人寿发布重大事项临时信息披露报告,宣布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批复,经公司任命,徐文渊自 2024 年 7 月 10 日起正式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   这位现年40岁的徐文渊毕业于湖南大学,拥有金融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徐文渊并非富德生命人寿的“新面孔”,早在2006年就已加入了生命人寿,深耕18载,历任财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投资财务部总经理、生命保险资管财务部总经理以及财务负责人并兼任富德控股副总裁财务总监。   直到2023年3月,任职近十年的张汉平辞去总经理职务后,徐文渊成为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权。如今时隔一年多时间,徐文渊顺利“转正”,也成为富德生命人寿(包括前身“生命人寿”)成立以来的第七位总经理。   此外,在高级管理层方面,除了徐文渊外,富德生命人寿还配备了一名副总经理以及两名总助。现任领导班子具体包括:副总经理李继槐,财务总监戚佳敏、精算临时负责人关凌,董事会秘书邹勇,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徐倩,总经理助理陈黎,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郭庆胜,董事、审计责任人常存。其中,郭庆胜还担任富德保险控股的董事、临时负责人、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等职务。   2   “潮汕大佬”张峻低调回归后   董事长人选亟待出炉   事实上,在徐文渊新官上任前的几个月内,富德生命人寿曾一度面临“将帅”双双空缺的艰难窘境。今年5月,原董事长方力因个人原因辞职后,由徐文渊代行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职责。   根据监管规定(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的通知》第七十六条),银行保险机构董事长不得兼任行长(总经理),这意味着富德生命人寿仍将选拔一位新董事长。   而上述高管变动都发生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之下:“潮汕大佬”张峻已经正式回归集团管理体系。《险企高参》注意到,富德集团在2022年12月12日变更工商信息,总经理由张峻的妻子陶美萦变更为张峻本人。2023年2月底,张峻将总经理一职转交给黄晓东担任,自己出任公司董事长,并一举新增十余名董监高成员。   并有媒体报道,张峻已于2022年11月16日回归并在公司露面。并于2023年1月,分别出席了富德保控及各子公司 2022 年度执行董事、高管述职会及寿险分公司负责人座谈会。种种迹象显示,张峻已在2022年底重返富德集团,逐渐恢复对富德集团的管理。   基于此,市场不乏声音称,富德生命人寿监管系董事长方力离任后,张峻有可能时隔十年重新掌舵富德生命人寿。在此之前,张峻曾担任富德生命人寿董事长长达6年。   不过,亦有声音表示,2014年张峻卸任董事长职务,让监管系出身的方力“主持大局”十年之久,此番也很有可能再次选拔一名专业人士操刀。不过最终富德生命人寿董事长人选花落谁手还要等靴子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张峻可谓保险业中潮商大佬的典型人物。最近《新财富》杂志公布了2024新财富500创富榜。有3名保险大佬上榜。其中,富德生命人寿张峻与陶美萦夫妇以255.4亿的资产规模排名112位。   3   连续三年年报未披露   偿付能力几近红线   除了人事变动外,富德生命人寿的经营情况也备受业界关注。富德生命人寿自2020年后,其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一再暂缓,截至目前已连续3年未公开经营状况。对此,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受到了疫情以及“偿二代”一司一策确定过渡期政策的影响。此外,偿付能力报告也于2022年中断至今。   富德生命人寿的年度报告和偿付能力虽已中断,但据最新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富德生命人寿已实现归母净利润的盈利;实现总规模保费收入超1100亿元;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超过2倍,新单价值率同步也有较大提升;四项核心继续率均超过90%。   步入2024年,公司继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新单期缴规模同比增长59.9%,各业务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提升,整体提升超过25倍;公司对业务品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回报,四项核心继续率全面提升至95%以上,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大幅优于预期。   在渠道上,以个险渠道为主的富德生命人寿,不断向专业化转型。2023年该公司有效人均标保约3.6万元,同比提升41.3%,IDA、MDRT等头部绩优人力合计超1600人。银保渠道大力优化趸期结构,价值期交业务持续增长,2023年期交规模保费同比增长66.2%。   但是在风险管理上并无最新数据。据2021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已向监管红线靠拢。...
奋力谱写养老金融大文章  光大银行构建养老金融“12345”工程
AI金融助手

奋力谱写养老金融大文章 光大银行构建养老金融“12345”工程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始终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监管政策要求,近日,面向全行推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项工作方案。 光大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制定《中国光大银行养老金融工作方案》,将养老金融打造成为长期性、战略性业务,持续拓展养老服务生态,优化养老客群服务质效,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方案》,光大银行以“打造股份制银行领先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为目标,积极构建养老金融“12345”工程,充分发挥一个“光大”协同禀赋,打造“养老账本”和“养老规划”两大专业工具,深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业务板块,按年龄划分为“20-35岁、35-45岁、45-60岁、60岁+”四类重点客群,聚焦“日常开支、稳定收益、财富增值、风险保障、代际传承”五维需求,切实提升养老客群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人民群众积累养老资产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作为国内养老金融服务资质全、服务领域广的商业银行之一,光大银行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养老金融优势,致力于为养老群体提供全方位、广覆盖、便捷式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 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光大银行基于光大集团健康养老生态建设成果,强化与集团金融板块及实业板块兄弟企业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在养老金金融方面,光大银行积极落实国家养老制度安排,做好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建设。其中,“第一支柱”方面,积极推进三代社保卡工作开展;“第二支柱”方面,提供优质年金托管、账管服务;“第三支柱”方面,持续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服务功能,提供涵盖“账户+功能+产品”三位一体的实用备老工具。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光大银行持续深化产品供给侧改革,打造“个人养老金产品”和“大养老金融产品”两大货架,满足不同客群安全稳健的配置需求;强化线上服务体验,完善手机银行老年人专属“简爱版”手机银行及云缴费APP关爱模式,打造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优化“光银岁月”老年客户电话服务专线;持续提升线下适老化服务水平,开展针对性强的养老客群服务,优化网点适老化服务环境,强化网点适老化示范效应,开展老年群体金融教育宣传,进一步打造光大“适老服务”特色。 截至2023年末,光大银行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147万人次,在售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4款养老储蓄产品、12款保险产品、116支养老金基金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创建了100家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具有光大特色的“适老化服务特色网点”,为老年客户提供贴心服务。 下一步,光大银行将持续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为人民美好养老生活保驾护航。
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报3541.9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平安等
AI金融助手

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报3541.9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平安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金融界7月22日消息,上证指数低开低走,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 (中国1000金融,931546)报3541.92点。 数据统计显示,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近一个月下跌1.57%,近三个月上涨4.43%,年至今上涨9.47%。 据了解,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行业指数系列从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指数样本中,按中证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入各自行业的全部证券作为相应行业指数的指数样本,形成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行业指数系列,以反映全球上市中国内地企业中不同行业证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从指数持仓来看,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建设银行(9.63%)、中国平安(8.87%)、招商银行(8.12%)、工商银行(6.58%)、中国银行(5.05%)、兴业银行(4.77%)、中国平安(4.56%)、工商银行(3.97%)、交通银行(3.93%)、中信证券(3.62%)。 从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持仓的市场板块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54.39%、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38.68%、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6.94%。 从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金融指数持仓样本的行业来看,金融占比100.00%。 资料显示,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在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权重因子一般固定不变。遇临时调整时,当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指数调整样本时,其下属行业指数样本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当样本退市时,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当样本公司有特殊事件发生,导致其行业归属发生变更时,将对指数进行相应调整。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的处理,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沪深300金融指数报675.17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农业银行等
AI金融助手

沪深300金融指数报675.17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农业银行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金融界7月22日消息,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沪深300金融指数 (300金融行业,931821)报675.17点。 数据统计显示,沪深300金融指数近一个月上涨1.16%,近三个月上涨2.18%,年至今上涨8.36%。 据了解,为反映沪深300指数样本中不同行业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分析工具,将沪深300指数300只样本按行业分类标准分为11个一级行业、35个二级行业、90余个三级行业及200余个四级行业。沪深300行业指数系列分别以进入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行业的全部证券作为样本编制指数,形成沪深300行业指数。该指数以2007年12月28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从指数持仓来看,沪深300金融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中国平安(11.59%)、招商银行(10.33%)、兴业银行(6.11%)、交通银行(5.13%)、工商银行(5.12%)、中信证券(4.93%)、农业银行(3.71%)、东方财富(3.38%)、江苏银行(2.86%)、中国太保(2.53%)。 从沪深300金融指数持仓的市场板块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89.51%、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10.49%。 从沪深300金融指数持仓样本的行业来看,金融占比100.00%。 资料显示,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在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权重因子一般固定不变。遇临时调整时,当沪深300指数调整样本时,沪深300行业指数样本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在样本公司有特殊事件发生,导致其行业归属发生变更时,将对沪深300行业指数样本进行相应调整。当样本退市时,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的处理,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中国银协: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积极落地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AI金融助手

中国银协: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积极落地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金融综合报道】7月2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线上发布《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加快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同时积极落地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报告》称,2023年是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业落地应用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开始探索应用大模型技术,主要应用在知识运营、内容总结、智能工单等领域。 在数据处理方面,《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建立并应用数据看板,有45%应用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8%应用了向量数据库,用于语料分析挖掘、知识库搜索、座席实时辅助等场景。 2023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夯实服务底座,提升客户体验。据《报告》,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服从业人员为4.17万人,较上年下降4.79%;全年人工处理来电7.23亿人次,较上年提高4.6%;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的人工电话平均接通率达92.88%;人工电话客户满意度达99.46%,连续4年高于99%。 同时,《报告》指出,2023年,参与调研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中,94%提供APP服务,86%提供微信服务,85%提供在线服务,65%提供短信服务,57%提供视频服务,43%提供邮件服务,19%提供微博服务。开通视频服务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数量近3年增长迅速。 在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方面,2023年,参与调研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均已提供适老、助老服务,72%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具备自动识别老年客户的功能,60%的电话银行设有老年客户直通人工服务选项,36%的电话银行制定老年客户转人工优先进线策略。 《报告》还披露了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全行业发展大潮,纷纷转型成为综合化、价值化的客服中心。截至2023年末,已有31家银行客服中心更名为远程银行中心,占比4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