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科技工作者的神秘世界: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AI律师助手

揭秘科技工作者的神秘世界: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这篇文章讨论了科技工作者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新和发明为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工作者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塔罗Copilot横空出世!它能占卜吗?ChatGPT遇上新对手…
AI情感助手

塔罗Copilot横空出世!它能占卜吗?ChatGPT遇上新对手…

文章介绍了最近出现的一款塔罗牌占卜GPT模型,在上线短短几天内交互量次于乔布斯机器人,实测对工作和感情问题能给出合理答案。尽管其在重复提问时答案一致,但仍显示出作为基于提示工程原理的AI工具的能力,与ChatGPT等进行对比显示出了不同表现。该模型基于Copilot Hub平台,提供多种功能,包括占卜、模仿名人等,同时也支持用户自定义训练和扩展,对有创意的科技爱好者开放。
🚀GPT-4何方神圣?四大专家揭秘其真正威力与行业影响💥
AI情感助手

🚀GPT-4何方神圣?四大专家揭秘其真正威力与行业影响💥

文章《AI未来指北》由腾讯新闻推出,聚焦AI领域技术、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尽管AI可能替代部分基础工作,但创意、管理和科研仍受限;巨头们将面临大模型竞争与护城河挑战;多模态技术的影响有限;真正突破在于独立自主性,GPT尚不具备完全自主性;产业应用中,小型模型更划算。过去半年生成式AI技术崛起,企业用户对其需求提升,腾讯科技通过AIGC未来指北探讨相关话题,本期特别讨论了GPT-4的潜力和局限性。
如何看待央美毕业生把AIGC提示词当作毕业作品?
AI助手资讯

如何看待央美毕业生把AIGC提示词当作毕业作品?

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已经在数位插图、平面设计以及摄影场景中爆炸式的增长,它让一些艺术家兴奋不已,并在另一些艺术家中唤起了存在主义式的恐惧。 图片来源:https://media.sciencephoto.com/image/t4950178/800wm/T4950178-Artificial_intelligence,_artwork.jpg 可以说人工智能艺术正在开创一个世界从未见过的创意表达新时代。通过创新的生成器和算法,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日常使用者都可以合作开发前所未有的美丽图像。今天我们来讲讲人工智能艺术,以及这项新技术是否将改变我们在21世纪创作艺术的方式。 什么是人工智能艺术? 人工智能艺术是一种使用受自然环境和数据启发的算法创建的数字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使用许多工具和资源,在几分钟内生成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艺术还具有创造与传统素描、绘画和雕塑非常相似的艺术品的潜力。 图片来源:https://assets3.cbsnewsstatic.com/hub/i/r/2018/07/27/c3edc4cf-e1aa-4784-953f-b561b2620e4a/thumbnail/620×620/ad865b57d8d60188f84d03b596965379/ai-artwork-art-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9-465.jpg虽然人工智能模型驱动的艺术自1980年以来一直存在,但技术进步使得创作AI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容易。创作者现在可以利用生成模型、深度学习架构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工具来创建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模式和视觉效果。图片来源:https://assets2.cbsnewsstatic.com/hub/i/r/2018/07/27/23c5803f-26c8-4c05-9fac-27943d7c9fec/thumbnail/620×620/54d4642ec4e70a1d6c38141d554ec9e6/ai-artwork-art-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8-465.jpg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玩弄和探索人工智能图像产生器的可能性,这项新技术提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人工智能是艺术吗?它对人类创造者及其职业生涯有何影响?但,人工智能是艺术吗?大约一个世纪前,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推出了「喷泉」(Fountain)——一个涂鸦的瓷制小便池。他称这件作品为「现成的艺术」,反弹是实时而激烈的。评论家谴责这篇文章是骗局和侮辱。但一百年后,喷泉几乎出现在艺术史教学大纲中。2022 年,艺术家杰森·艾伦(Jason Allen)凭借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空间歌剧院》赢得了一场艺术比赛时,围绕使用人工智能作为创意媒介的争议爆发了。一些批评者认为他使用人工智能构成了作弊,而另一些人则对先例表示担忧:如果一台机器能够赢得这样的比赛,它们还能在哪里取代人类的才能?图片来源:https://tse1-mm.cn.bing.net/th/id/OIP-C.0uRedaPUkO7sKiGPmz3_pAHaE7?pid=ImgDet&rs=1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自由艺术家德里克·舒尔茨(Derrick Schultz)为纽约客杂志的美食专栏创作插图时,他立即想到了16世纪艺术家朱塞佩·阿尔钦博尔多(Giuseppe Arcimboldo)以各种水果组成的君主画像作品。图片来源:https://s7d6.scene7.com/is/image/hpassetsprod/Inline_AIArt-2?$large$&wid=555&fmt=webp这位艺术家同样使用AI图像生成器完成了一幅完美仿制Arcimboldo绘画风格的作品。舒尔茨输入了一些文本提示并通宵运行生成器,在第二天早上检查时得到了16个AI生成的作品,最后他在Photoshop中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最终的结果是一幅由炸鸡和面条等食品制成的罗斯纳抽象肖像,非常详细并具有绘画般的美学,包括笔触和错综复杂的交织纹理。这些工具使设计师或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可以轻松地根据几行文本生成图像,描述他们想要创建的视觉效果。图片来源:https://images.lifestyleasia.com/wp-content/uploads/sites/5/2022/12/08212522/lensa-ai-hero-1600×900.jpeg?tr=w-900最近,Instagram和Facebook上也充斥着由Prisma Labs创建的应用程序Lensa AI的AI生成的自拍照。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新颖的自我表达新模式,但另一方面,一些网络原创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被大量搜进AI程序数据库,用以训练人工智能的图像编成能力这件事也引起了许多使用者对上传自己图像的隐私与图像版权的担忧。说来这种因为技术造成人造艺术廉价化的议题其实并不新鲜。自相机问世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但一百年过去了,摄影并没有如当时人们想象的一样取代绘画,反而是因为摄影术的进步,绘画不再需要模仿现实,间接造就了现代主义绘画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在60年代开始后现代艺术强烈的实验性试图突破各种艺术的定义的尝试。直到近年来西方当代艺术领域似乎对于千奇百怪的艺术形式已见怪不怪,架上绘画这种”传统”的形式也悄悄有种卷土回归的现象。至于在一般的商业艺术领域如摄影,AI绘画等等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仍拭目以待。 END 更多艺术设计相关课程在这儿▽
文章AI助手助力绘图,仅用几个字就能get高清大图,你敢试吗?
AI助手资讯

文章AI助手助力绘图,仅用几个字就能get高清大图,你敢试吗?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AI助手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简单的几个字提示,生成高质量的绘图。例如,输入“鹦鹉吃胡萝卜”,AI会扩展拍摄视角、头发细节、天气、摄影风格等细节,并生成相应的高质量图片。而且,这种服务不仅可以一次使用,还可以多次尝试,生成不限次数的效果。文章还提到了一家名为HippoML的公司,他们旨在构建AI基础设施,让河马大小的生成模型运行得像猎豹一样快。该公司的创始团队包括两位来自Meta的华人专家Bing Xu和Hao Lu。
GPT来袭,律师、医生会失业吗
AI律师助手

GPT来袭,律师、医生会失业吗

本周,可谓是GPT大爆发的一周。 谷歌刚刚宣布AI工具整合进Workspace,微软紧接着就推出了Microsoft 365 Copilot,Office软件全面接入生成式AI功能。OpenAI(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官宣大模型GPT-4的第二天,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中国版GPT”文心一言的使用场景表现。 ChatGPT(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由OpenAI去年11月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回答问题,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 这一技术突破,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大潮。   今年2月初,微软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Bing和Edge浏览器,谷歌发布了实验性的对话AI服务Bard。 OpenAI最新官宣的GPT-4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大大提升了语言模型方面的能力,“更加聪明”了。实验表明,GPT-4在各种专业测试和学术基准上的表现不低于人类的平均水平——在模拟律师考试中,它的分数在应试者的前10%。 微软此次推出的Copilot,意味着包括Word、PPT、Excel、Outlook、Teams、Microsoft Viva等在内的办公软件都将得到GPT-4的加持。难怪微软CEO纳德拉说,今天是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们与电脑的交互方式迈入了新的阶段,从此我们的工作方式将永远改变,开启新一轮的生产力大爆发。在有人欢呼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为此忧虑——这是要革全世界打工人的命?我们会因此失业吗?在律师圈内,讨论这一话题的不在少数。这绝非杞人忧天。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人的职业转型。实体商店售货员、银行柜台服务员、电话客服员、高速收费站人员、普通翻译等等,都大量减少。而未来,律师、医生等很多工作也将受到深刻影响。例如,有的律师做的事基本是格式化、重复式的工作,大部分是千篇一律的事务,少部分需要简单动脑筋思考的用GPT完全能够取而代之。在未来,律师事务所就可以不用再为此承担高昂的人工成本,用GPT来完成将更加高效、更加准确。就算律师事务所本身不想以人工智能替代,客户也会拒绝为此买单。从事这些工作的律师,如果不及时转型,的确将面临失业危机。医生的遭遇,也与此类同。GPT将令患者到医院看病的效率和准确率大为提高,从事程序式简单工作的医生必将被取代。——那作为律师或医生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GPT无法取代的工作呢?当然有!出庭打官司的律师,因为需要高级脑力和智慧,需要根据法庭情况随机应变,需要声情并茂感染别人(有时甚至需要社会影响力),所以就不可能被GPT取代。从事复杂的非诉讼业务的律师也是如此,因为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和多年的实务经验,所以不仅不会被取代,反而含金量会越来越高。医生如果摆脱了简单、繁琐的脑力劳动层面,进入到需要深度思考、研判的层面,也将是GPT无法取代的,会更为未来所需要。有网友在看完微软Copilot发布会后感慨道:“成为被淘汰者还是成为挥斥方遒的主帅,是每一个打工人都必须正视的课题。”作为高级职业的律师、医生,也是如此。如果你热爱这份工作,不想被淘汰,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在未来几年里,你该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型进行规划了!
大模型商业化:GPT-4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AI情感助手

大模型商业化:GPT-4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介绍了2022年下半年以来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业领域的潜力,主要体现在C端用户服务和企业软件应用方面。同时,用户对AI的态度从尝鲜尝试转变为频繁使用,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商业化的可能性。此外,GPT-4的发布引发了业界对大模型性能的关注,Office 365则展示了大模型在软件应用中的创新潜力。然而,AI仍面临跨领域能力和职业改造等问题,未来两三年内,预计整个世界的服务体系都将因新型服务形态的重塑而重塑。
甲小姐对话黄民烈:功能AI和情感AI结合才是真正的AGI|甲子光年
AI情感助手

甲小姐对话黄民烈:功能AI和情感AI结合才是真正的AGI|甲子光年

大模型会经历重复建设然后出清的过程。 作者|甲小姐、刘杨楠 燃烧半年的大模型之火正在逐渐冷却。 一个直观的表现是,ChatGPT的用户增长开始下坡。第三方网站SimilarWeb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ChatGPT的网站与移动客户端的全球流量(PV)环比下降了9.7%,美国地区的流量环比下降了10.3%,用户在ChatGPT上的停留时间也下降了8.5%。 此外,七月以来,微软、谷歌、AWS、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科技大厂开始陆续发布2023半年报,遗憾的是,各项收入数据中,AI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大模型似乎走入了用户增长和商业落地的双重瓶颈。与此同时,另一股AI势力正在异军突起。 个性化AI聊天机器人创业公司Character.ai自去年9月发布Beta版本以来,用户涨势凶猛。SimilarWeb数据显示,2023年6月,Character.ai访问量达到2.8亿,5月的增长率更高达62.55%。不仅如此,Character.ai用户黏性极高。多个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在Character.ai的停留时间长达28分钟。相比之下,ChatGPT的用户停留时长约8分钟,YouTube和B站的停留时长约20分钟,WhatsApp约18分钟,Google、Facebook和Twitter约10分钟——足见用户对Character.ai“偏爱有加”。 成立于2022年,同样主攻个人人工智能(Personal Intelligence)的AI初创企业Inflection AI也冲劲十足。Inflection AI于今年5月推出了首款产品“Pi”,仅2个月后,Inflection AI便在7月完成1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突破40亿美元,成为OpenAI之后估值最高的AI初创企业。 这两家公司的出现,让“情感AI”成为ChatGPT之外的另一个焦点。 在国内,清华系AI初创企业聆心智能已经在情感AI领域布局多年。从应用场景上划分,ChatGPT可归为“功能AI”,其价值是用超越人脑的智能帮人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追求“高智商”;而聆心智能、Character.ai及Inflection AI正在做的事可归为“情感性AI”,其价值在于解决人类情感需求,追求“高情商”。 聆心智能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黄民烈同时还在清华大学担任多个职位——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副主任及清华大学基础模型中心副主任。 在涌入大模型的众多学者、创业者中,黄民烈的判断独树一帜。他并未直接瞄准看起来极其性感的“通用大模型”,而是从2015年起就尝试破解情感AI的密码。在他看来,“功能固然很重要,但人的情感也是非常本质的需求”。 事实上,“功能AI”还是“情感AI”,这既是AGI的技术选择,也是AGI的社会角色选择——AI之于人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工具,是助手,还是伙伴?本期甲小姐对话黄民烈,聊一聊大模型重复建设之下的另一个视角和判断。 1.谈现状:“大模型会经历一个重复建设之后出清的过程” 甲小姐:最近很多人感觉ChatGPT的热度降下来了,你有这种感受吗? 黄民烈:融资市场和产业都在趋于冷静。原因是,之前无论投资还是产业,都在说要做“中国的OpenAI”,现在已经有这么多开源和闭源的模型,大家开始考虑能做什么样的应用来真正解决产业问题;大家对大模型的认知更清晰了,有各种评测榜单,大家逐渐清楚彼此的能力;另外,七八月份是上市公司半年报的窗口期,市场会冷静地看这些公司的投入在财报上如何反应,大模型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之后有些公司可能会被收并购,融不到钱的公司也会倒闭,这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甲小姐:现在我们公允地看过去半年的AI热潮,哪些被高估,哪些被低估? 黄民烈:大家对通用大模型的期待很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国内模型距离ChatGPT、GPT-4还有挺大差距。一方面是我们底层模型的能力还要提高;另一方面,大模型最终要落地产业,依然需要大模型之外的能力,比如加上传统的算法模块,形成一个以大模型为主导的复杂系统,真正解决行业问题。 甲小姐:我身边真实的个人用户,从最开始对ChatGPT上头,到今天逐渐冷静甚至弃用,原因有二:第一是ChatGPT会出现幻觉,不够可信;第二是无法做精确计算等等。这是ChatGPT热度下降的本质原因吗? 黄民烈:本质与否不好说,但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大模型容易产生幻觉,因为ChatGPT是概率模型,每次问答都会随机采样,同一个输入,不同的人、不同时间得到的回答不一样,有不可控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和业务、场景结合。比如有些场景允许有一定的容错率,但有些场景容错率为零,就得有别的手段来处理。 再比如你刚才讲的精确计算,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大模型算数学题,过去全是概率采样,每次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但现在不一定要通过概率采样去做,可以把数学题变成一个公式,再在模型中插入一个Python解释器去执行,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确定的。因此,神经系统和符号计算系统结合能够很好地提升模型能力。所以技术也在随着业务需求不断演进,快速发展,有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今天都能解决得挺好,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甲小姐:放眼全球AI产业的细分发展,通常是美国定义流行,中国一拥而上,市场关注度在短期会高度集中在某一两个赛道,但在欧洲有很多AI细分门类一直有人在做,对比而言,今天的中国AI产业似乎少了某种多样性。你曾表达过“重复造轮子”可能不利于AI发展。近半年内国产大模型的数量已经增长到80多个,是否存在重复建设? 黄民烈:肯定存在。现在算力非常紧张,基本租不到卡,大家都把算力圈起来了,但各家在技术、能力和商业化路径上都大同小异,肯定是重复投入。但这也是一个市场自然淘汰和选择的过程。中国的做事方式和国外不太一样,搜索是这样,互联网也是这样,CV热也是这样,现在大模型应该还会有一个重复建设然后出清的过程。 甲小姐:你曾表达过ChatGPT的底层还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在模型架构上没有太多创新,它的成功是“数据+工程+系统”层面的集成化创新。ChatGPT会是AI范式的最终状态吗,还是会出现一个新的范式颠覆它? 黄民烈:很有可能是后者,但现在也不好说。不能说OpenAI没有技术创新,他们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只是现在披露出来的比较少。新的范式在2-3年可能不太会出现,但5-10年大概率会出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技术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 甲小姐:回顾历史,AI范式一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几个月前很多人认为ChatGPT路径正在一统江湖,目前这个趋势有变化吗?AI范式正朝着哪个力量发展,是归一的力量还是分化的力量? 黄民烈:大语言模型、多模态、视觉都是不同的方向,AI研究不一定是大一统的事情,会不断有新的元素融入进来。我本人更希望有多样性的发展,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大一统的语言模型对于学术创新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甲小姐:AI领域的next big thing可能是什么? 黄民烈:相对来讲,学术界更容易做出新的AI范式,例如神经网络和符号计算的大规模结合。也许是新的神经网络架构,也许是能解决现在模型问题的新的神经符号系统。 2.谈模式:“开源与否本质上是商业逻辑” 甲小姐:LLaMA2发布对市场影响很大,国内百川、阿里等都在开源,有些公司还没有确定未来究竟开源还是闭源。开源对一群人来说是原则问题,象征着极客精神和价值导向,对另一群人来讲是利润问题,如果开源和商业逻辑不匹配就很难开源。能否展开说说开源对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黄民烈:说实话,公司会在不同阶段打不同的牌。Meta的LLaMA做得很好,但谷歌就不怎么开源,OpenAI也全部闭源,Claude介于开源、闭源之间,因为公司的战略打法不同。Meta作为后来者,可能以开源赢得市场认可、口碑,再想办法拓展商业客户。而且Meta对于商业利用还是有比较大的限制,它规定访问流量大于一定范围就必须受限。  相对而言,入局更晚的公司肯定要通过开源来赢得市场和业界的认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技术能力和算力资源去训练模型,那我就给你提供模型能力,服务很多中小B企业,还能不断收集数据去微调模型。像智谱、MiniMax,包括我们这种做得更早的公司,就在一定范围内开源,可以调用我们的API服务。所以并不存在完全的开源,这取决于公司的战略打法和发展阶段,以及早期采取的模型策略。 比如OpenAI就认为大模型很智能,如果开源让每个人都去用不一定是好事,把所有事情控制在自己手里相对更安全。我不知道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还是一种托辞,但我认为开源与否本质上还是商业逻辑。 甲小姐:安卓的开源会让很多人以极低的成本接入生态,但对普通人来说,要接入大模型依然门槛不低。 黄民烈:肯定要有算力,还要有一定的技术人员,否则就要依赖大模型生态中的工具链。但相比之下,开源是静态版本,闭源可以动态地更新系统。 甲小姐:是否可以理解为,刚开始创业就开源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以开源来吸附更多的资源,让公司进展更快,但很可能某天就会闭源,目前大模型领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苹果和安卓,大家还是阶段性战术? 黄民烈:是的。开源会形成品牌效应,能够吸引来一定的商业客户,这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甲小姐:接下来,大模型的发展逻辑是在ChatGPT的基础上继续修修补补、添砖加瓦,还是有其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