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投资助力羽医甘蓝亮相北京科博会:“AI牙医”平台创新口腔医疗新发展
AI医师助手

松柏投资助力羽医甘蓝亮相北京科博会:“AI牙医”平台创新口腔医疗新发展

2024年7月13日至16日,2024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科博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松柏投资控股经营企业羽医甘蓝作为朝阳科技创新的代表企业,参加了北京朝阳展区的展示,向来自各国的嘉宾和观众介绍了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多个临床科室多年合作研发的创新人工智能口腔医学平台——“AI牙医”平台。 而在早前举行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024中国数字医疗大会(CDHC)暨首届朝阳区数字医疗产业发展论坛中,羽医甘蓝参与了朝阳区专病数字医疗项目的签约仪式,标志着羽医甘蓝与北大口腔的人工智能口腔医学项目正式落地朝阳区。 此次最新发布的“AI牙医”平台正是其研发项目的成果展示,它包含了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口腔健康辅助评估系统、手术规划与治疗设计系统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支持融合分析全景片、根尖片、侧位片、CBCT等7种模态口腔图像影像数据,有效降低漏诊率,提高准确性,并可在5秒内检测出30余种口腔病理与非病理状态,20秒内生成患者专属的《口腔健康评估报告》和疾病进展模拟视频,能够提升医患间的沟通效率与信任度,增强患者的治疗意愿。 基于CBCT三维影像,“AI牙医”平台还可在20秒内自动分割并重建关键解剖结构,包括根管、软组织、牙齿、上颌骨复合体、下颌骨、上颌窦、下颌神经管、切牙管和气道等,适配不同型号设备,提供多视野和角度的查看方式,助力颌面外科、正畸科、种植科等数字化工作流程,并能够在数十秒内完成三维分割、模态配准、虚拟排牙、种植方案规划和导板生成工作,提升百倍工作效率和手术安全性,实现即刻椅旁设计和3D打印,消除传统一周的治疗流程。 此次羽医甘蓝与北大的创新人工智能口腔医学项目的展示,标志着松柏投资及其成员企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AI牙医”平台已覆盖东亚、东南亚、中东北非、北美、欧洲等6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逾6000家口腔机构,为超过200万名口腔疾病患者提供服务,累计分析牙齿3000余万颗。公司还在北美和东南亚设有合作研发基地。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力量,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朝阳科技创新的代表,羽医甘蓝充分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和口腔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口腔医疗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和升级。未来,在松柏投资的支持下,羽医甘蓝将继续加强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口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行业伙伴的合作,将产品和服务推广落地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让来自朝阳的创新成果走向世界。
【专家观点】促进“大模型+金融”应用合规落地
AI金融助手

【专家观点】促进“大模型+金融”应用合规落地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欧阳日辉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金融行业具有的场景、数据、知识“三多”的特点,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挥价值创造了便利条件。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人工智能+”高度耦合 当前,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行业数据训练行业大模型或在通用/行业大模型基础上,运用具体任务数据训练垂直或专属于企业、机构的大模型,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模式。 大模型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的结合,通过在海量数据集上做预训练来学习复杂的模式和特征,它能够挖掘并生成新的数据资产价值,具备压缩海量数据和更强大的泛化能力,可以对未见过的数据做出准确的预测,展现出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大模型的快速崛起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普及,使各领域的智能系统具备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推理甚至决策的能力。 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从智能营销、金融信息查询,到财富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大模型都将赋予金融行业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可能性,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当然,金融大模型执行金融任务,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线持续学习,让大模型实现实时推理预测,基于用户行为做出快速的、最佳的个性化判断;二是构建组合式 AI平台,让大模型和传统的数千个普通模型有效组合、达成合作;三是满足安全合规根本要求,以保证其安全、合规。 人工智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逻辑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这是一波新的技术潮流,大模型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横向拓展金融服务场景,纵向加深产业要素整合。 新质生产力在金融行业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具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优化、连接、预判。大模型作为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金融行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提升金融行业的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在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大模型“涌现”出的语境理解、情绪感知、归纳、推理等通用能力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即金融智能化阶段。以大模型为典型的AI应用为金融科技和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创新思路和想象空间,不仅为金融科技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业务需求,包括模型的可维护性、高性能和实时性,AI服务规模的可拓展性,AI服务的可靠性和容错性,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审计能力等。 为了保证AI模型的持续有效和准确,行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模型管理和更新机制,这样可以确保模型及时应对新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变化,从而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价值。为了保证AI服务的稳定运行,行业需要建立一套服务管理和监控机制。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提高用户信任度,AI模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和审计能力。 从行业实践看,大模型在多模态信息理解、内容生成、知识问答、代码编程和合规检测等方面拥有巨大的效率提升价值,目前已经逐渐在金融领域加速渗透。可以预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大模型将继续在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并降低高水平金融服务成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人工智能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大模型应用总体上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金融数据的私密性和多模态特性,限制了共享和构建大规模数据集的能力,增加了模型建立和处理的复杂性,导致大模型在金融垂直领域仍未出现涌现效应;另一方面,数据安全治理也是发展金融大模型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亟须加快构筑形成组织、管理、技术、运营四位一体的金融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框架,提升协同共治水平。从大模型技术走向应用落地,需要金融行业的金融大模型与数据、场景相结合。 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发展数据、算法模型和算力。三是要统筹监管与发展,促进“大模型+金融”应用合规落地。四是要促进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跨行业合作。五是要提升多语言和跨语言的能力,促进多模态融合。六是要发展可持续的负责任的金融大模型。 (作者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前海与香港恒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深港金融合作与创新
AI金融助手

前海与香港恒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深港金融合作与创新

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1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智伟 通讯员 冯荆蓝)7月15日,由香港恒生大学知识交流学院、香港恒生大学知识交流学院环球家族办公室及财富管理平台、深圳市前海金融同业公会、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主办的深港环球家办及财富管理沙龙在前海嘉里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前海与香港的专长和优势,共同开拓深港跨境金融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更好地服务大湾区财富管理市场,推动深港金融合作与创新,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活动现场,除了开展以“深港跨境金融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圆桌交流环节外,前海金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还进行了前海最新政策宣讲。 活动现场,香港恒生大学知识交流学院环球家族办公室及财富管理平台、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前海金融同业公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为香港恒生大学知识交流学院环球家族办公室及财富管理平台、香港恒生大学-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前海跨境金融培训中心揭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光大期货:7月17日金融日报
AI金融助手

光大期货:7月17日金融日报

  股指:   昨日,A股市场普涨,Wind全A上涨0.49%,成交额6450亿元。股指期货各指数无明显分化,中证1000上涨0.19%,中证500上涨0.3%,沪深300上涨0.63%,上证50上涨0.17%。目前,市场对于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财税体制改革的讨论较多,总体围绕央地税收分配、中央转移支付、消费税征收环节等问题展开。我们认为,相关税收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当前财政政策整体稳健收敛,货币政策当局通过国债借入、国债正逆回购等手段引导剩余流动性走向。债权市场收益率出现明显回升的同时,权益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小微盘指数回落明显。我们认为,经济的企稳回升关键在于居民部门收益水平。居民部门收益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中长期通胀预期的恢复,进而带动房地产行业企稳,而房地产的企稳有助于缓解地方存量债务压力,提升地方政府投融资的能动性,并拉动各行业需求的回暖。基差方面,IM2407基差-20.12,IC2407基差-17.16,IF2407基差-12.48,IH2407基差-8.16。   国债: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02%,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4%,5年期主力合约涨0.03%,2年期主力合约涨0.01%。公开市场方面,央行周二进行676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6740亿元。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多数上涨。1天期品种报1.9097%,涨11.57个基点;7天期报1.9011%,涨6.77个基点。虽然7月以来资金面再度转松。但是央行宣布进行借入债券,为卖出债券操作做准备,此外宣布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性隔夜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导致长端国债收益率触底回升,短端国债收益率下行同样面临约束。短期债市又重新进入到横盘震荡的状态。   贵金属:   隔夜伦敦现货黄金震荡上涨1.89%至2469.56美元/盎司,再创历史新高;现货白银上涨2.04%至31.239美元/盎司;金银比徘徊在79附近运行。美国6月零售销售数据好于预期,核心数据环比增长0.9%,远超预期的0.2%和前值的0.4%,表明消费者消费能力仍然坚挺,支撑经济的驱动力。另外,鲍威尔最新讲话表示经济表现不错,就业进入均衡状态,且通胀取得更多进展,其讲话依然偏鸽派,暗示降息将至,但拒绝透露具体时间,据CME利率观察工具显示,9月降息概率接近100%。之前提到,在美联储对9月开启降息达到充分定价之前,投资者可能始终以偏强对待。另外,美竞选出现突发状况,这导致特朗普支持率快速上升,其贸易保护及对华政策容易导致通胀回升。从昨晚美金融市场反馈来看,市场正提前进行特朗普交易,黄金也也借此突破,短期仍以偏强对待。另外,此前提到,若黄金开启新一轮涨势,则白银向上的弹性或好于黄金,关注后续银价表现。
金融圈大乱斗……
AI金融助手

金融圈大乱斗……

        路有很多条,条条大路都是准备转型的金融人准备的。         在金融行业里,中金公司一直是令人望其项背,又羡慕嫉妒恨的一道风景线。自从金融行业的定位被确认为“不专业”的服务行业之后,加上中金的名气实在是太大,出点事情就能让行业为之咂舌,7月初30岁女员工被曝跳楼是因为降薪还不起房贷等原因,当然后来中金也正面做出了回应进行辟谣,所以现在非常低调奢华且有内涵。       2022年,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建立稳健的薪酬制度,健全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当年,券商薪酬开始下行。金融行业的降薪势在必行,那是因为之前确实有点高了,曾经一年拿到近2000万的工资,比普通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还要搞。但是从MD(董事总经理)的角度,前几年已经把该赚的钱都赚到了,现在降薪苦的是那些刚升上去的领导,对家底如此之厚的前几批领导来说,降不降都无伤大雅,不伤筋骨。一些仇富或者对金融行业有偏见的人士看到降薪就欢呼雀跃,仿佛自己可以因为中金的降薪而多得几毛钱“欢乐币”,可对比完这几年中金公开资料显示的高管薪资,才发现小丑竟是我们自己,薪资水平依然是我们薪资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就不要说自己是“金融民工”了,即使是,也是金融高级民工。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金公司人均应付薪酬为123.98万元,排在行业第一。此后,中金公司人均薪酬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人均应付薪酬分别为116.43万元、81.96万元、70.04万元,累计降幅为39.84%。2024年以来,降薪趋势似乎仍在持续。今年一季度,中金公司人均应付薪酬为10.52万元,而2023年同期为16.64万元,同比降幅为36.78%。由此计算,今年一季度,中金公司人均应付月薪为3.5万元。         纵观券商五块业务,第一排投行业务,IPO逐渐稀少,并购成功率降低,很多项目都是白忙活,原来大投行动辄几百上千人,现在哪能养得起;第二资管业务,靠着机构和营业部打造的资管计划,原来能够赚不少钱,现在经济下滑,找不到值得投资的稳定回报底层资产,缩量是正常的,还有可能因为一两个项目暴雷,直接连累整个收益率;第三经纪业务,也是券商的基本盘,轻型营业部早就推行了,因为正常的营业部开一家亏一家,即使如此也没什么用,A股开户数跌破5000万户,市场始终在3000点左右徘徊,大多数所谓的长线资金都是被套牢而逼不得已的“价值投资”,没有交易哪来的手续费收入;第四自营业务,公募基金亏得一塌糊涂,券商拿自己的钱来炒股又岂能赚到钱呢?所以对证券从业人员和家属禁止炒股绝对是保护措施;第五研究所业务,很多研究员根本不去企业调研,在网上互换一下材料,根据公开信息和一些别家券商研报胡编乱造也不少,反正报告是即时的,能卖出去就能赚钱,卖不出去的概率越来越大了。由此可见,你说券商不降薪谁降薪,各条线业务缩水,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高薪的人员呢?!   2023年年报高管薪酬及变动   2022年年报高管薪酬   2021年年报高管薪酬   2020年年报高管薪酬   2019年年报高管薪酬 图片来源:贝壳财经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制图 截图自wind)   其实能够拿到高薪资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大家也不要认为别人工资高都是白得的。笔者曾在投行工作过,有多少学霸为了考保荐代表人每天学习到凌晨,还不能耽误本职工作。为了争夺一个确定性很强的IPO项目签字权,由准保荐代表人“进化”成保荐代表人又需要耗费多大的心力。曾经为了给会里报材料,在荣大通宵达旦准备,次日9点报上材料后,大睡几天的消耗身体健康。这几年,在面临保荐代表人数量越来越多,IPO难度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的现状时,投行员工也开始把考保代当成了类似证券从业资格一样的入门考试。现在拿不到跟之前员工相比20%的工资,相信大批的投行人会转变职业方向,可是在现有经济形势下,找到一份同样薪资的工作那真的是难上加难。         路在何方,或许可以选择回归实业。金融人到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公司去做骨干、高管、企业董事会秘书或证券事务代表,或者选择去大型央企国企投融资岗、中小投资机构投融资岗、FA、投行中后台质控或内核岗等等,也不失为一条明智之路。虽然到手的期权未必能够实现,但是至少在奋斗的历程中,可以为纸面财富感到充实和安全感,也能够在创业公司得到磨炼,为了将来财富自由之后再做投资或实业铺路。         金融人的路很多,不要灰心,或许可以像前文说的那样,大隐隐于朝,虽然这哥们儿不是中金的,好歹也是保荐人。2024年7月16日,根据南京大学校友总会介绍,顾**,原保荐代表人,系南京大学20**级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先后在国海证券、中泰证券、浙商证券投资银行部,参与多个IPO、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顾**现任职于山东省国资委,挂职菏泽市巨野县省派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1月,顾**响应山东省委乡村振兴号召,主动向单位报名参加驻村第一书记工作。   (南京大学校友总会提供的顾**参与相关农村工作现场)        金融人从来都是聪明人,智商情商都是双高的所在。原来想的是离钱越近,自己就越能最快最大的赚到钱,现在可能稍微出现了一点变化,中特金即中国特色金融行业,那就得适应。找不到出路就慢慢找,至少前面积累下的家底和人脉是比别的行业厚一些的,耐心的找,总能发现逆风翻盘的机会。
让“首贷难”不再难 科技金融如何放大创新效应
AI金融助手

让“首贷难”不再难 科技金融如何放大创新效应

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品牌化管理……上海正加速构建金融支持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金融专业化发展。未来五年左右,上海将设百余家科技支行。 科技金融如何精准助力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尤其是早期、成长期的企业,从而放大创新效应?近期,记者走进上海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集成电路企业,调研科技金融发展情况。 让“首贷难”不再难 有技术、缺资金,这是研发型科技企业发展早期的同款烦恼。 “我们公司是创新药物公司,最值钱的就是人才技术、研发专利和可持续发展的研发管线。当时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但还没有获批,对于银行来说,那个时点要真的能看得懂生物医药行业才敢授信。”在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看来,银行支持真正的科技创新企业需要“眼光独到”。 海和药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生物医药企业。近期,海和药物自主开发的创新药谷美替尼(MET抑制剂)成功在日本获批上市,这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个注脚。 一款新药,从开始研发到接触病人,要经过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请、临床研究、新药上市申请、上市销售和上市后研究等阶段。创新药生物医药企业有其特殊性,研发投入大,变现周期长。因为投入较大且产品获批前没有营业收入,许多企业因缺乏抵押物担保,很难申请到贷款。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海和药物财务总监告诉记者,2022年公司研发的第一款新药提交了上市申请但还未获批,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评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给予了公司8000万元的信用贷款。 “首贷”往往是最可贵的,有了兴业银行的第一笔授信后,近两三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与海和药物启动了合作。 从兴业银行获得“首贷”的还有上海乘黄智造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2022年在上海成立,主营业务为半导体CIM系统研发及销售。该公司总经理杨旭东告诉记者,初创型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的现金流问题是很大的一道槛。 “2023年6月,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处于找第一个客户的破冰阶段,那是最困难的时候。产品终于研发出来了,但账上的钱只够维持公司运转半年了,可以说,看到曙光但也快要凉了。”杨旭东告诉记者,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提供了100万元的纯信用“研发贷”,让公司现金流起死回生。今年一季度,乘黄智造签下了第一笔订单。 “那时候兴业银行是开拓者,是第一个给我们贷款的银行,有了首贷之后其他银行也开始给我们提供融资了。”杨旭东说,有了订单之后,公司资金回笼就很快了,目前的客户意向订单金额已超过1亿元。公司运转步入正轨后,近期有风险投资机构也在接触谈股权融资。 让银行“敢贷”“会贷” 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尤其考验银行内功。 银行为什么“敢贷”?据悉,兴业银行颠覆过往对企业传统的信贷评判模式,依托“技术流”评价体系,企业的科技软实力得以转化为融资硬通货,助力企业“从0到1”谋发展。 “‘研发贷’主要针对刚刚成立或还在孵化期的科技型企业,我们不再依赖于企业财务报表本身,而是通过比对十多项科创相关要素,确定授信额度,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行长夏万杰告诉记者,目前已为多家半导体、创新药等领域科技企业提供了首贷支持。 银行“练内功”加强对科技金融的专业能力外,科技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敢贷”“愿贷”的政策激励和引导。 “我们作为科技金融专营支行,考核的是‘科技企业融资规模’和‘服务科技企业客户数’两个指标。”夏万杰表示,不再按照传统考核模式下的“大而全”和利润为先,这使得一线客户经理能够真正沉下心钻研行业,提升服务的专业性,进而能更加理解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诉求,更贴心地服务于科技企业。 截至目前,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的科技企业融资规模22亿元,服务科技企业客户数近200户。专业度和创新能力还在不断提升。近期,该支行还为注册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芯片研发企业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1200多万元经备案试点落地的员工持股贷款,助力企业员工持股计划顺利实施。 让科技创新不再苦苦等“贷”,这是上海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的一个注脚。科技金融是上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上海科技企业信贷规模稳步扩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6%;贷款户数3.32万户,同比增长46%。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慧博云通:AI赋能金融,打造金融业数字化新动能
AI金融助手

慧博云通:AI赋能金融,打造金融业数字化新动能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的未来,从制造业到金融,从医疗到教育,AI正在各个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推动创新模式的涌现和效率的显著提升,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深度整合,金融服务的成本效益比将得到显著提升,金融行业正迎来与高科技融合的新时代。AI的赋能将重新定义金融行业的价值链,为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AI在金融业中的应用 AI应用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金融服务行业的核心。它涉及识别、分析和缓解金融决策中的威胁、风险和不确定性,以防止潜在的资本或运营损失。将人工智能引入此流程使公司能够利用现有数据来预测潜在的漏洞。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欺诈检测和预防。AI驱动的算法、数据挖掘、数据库分析和异常检测技术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能够识别欺诈性活动和交易。AI还在威胁情报分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聚合和分析情报数据和趋势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这有助于实时识别事件模式。这些模型甚至可以分析与工作场所伤害或事故风险相关的数据,从而主动地确保全面的风险缓解。 AI应用于客户服务 传统的客户服务严重依赖呼叫中心的座席,手动处理每个客户的查询。如今人工智能应用于客服系统。经济学人报道,80%的客户期望人工智能能够增强客户服务,而43%的金融服务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来自动化他们的客户服务体验。借助人工智能,客户服务部门可以建立智能呼叫中心,使客户能够与聊天机器人沟通。将人工智能整合到客户服务中还为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可以分析来自音频转录或文本对话的数据,以改善其客户服务体验。这使得公司能够自动实现提醒和营销电子邮件、警报和通知等流程。客户还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甚至投资建议。这减少了接触客户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 金融数字化 AI应用于预测分析 金融服务行业依靠预测分析。欺诈检测、风险管理、贷款以及其他活动都依赖于公司预测未来结果的能力。预测分析使金融公司能够确定市场趋势,预测客户行为,并考虑市场波动和未来事件。将人工智能整合到这一关键功能中,使公司能够探索人工智能在增强预测和决策方面的全部潜力。 慧博云通坚持致力于向全球客户提供最专业和最具竞争力的IT服务,不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软件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人工智能领域,慧博云通借鉴了部分开源大模型框架的设计思想,自研了针对中国用户群和企业用户群的基座大模型。为客户提供企业生成式对话模型定制、人工智能应用定制研发、大数据系统建设等服务,助力各行业搭建包括企业智能助理、酒店智能服务、患者教育、政策合规、语音质检、智能培训师、文档智能检索、生成式营销版面设计等AI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慧博云通已经积累了企业生成式AI模型定制服务、人工智能应用定制研发服务、一站式模型定制能力服务等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能为企业提供智能营销、智能报表、智能检索等服务。 根植中国,服务全球。慧博云通矢志成为一家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型的综合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慧博云通也将继续发挥公司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推动算力产业的技术革新,以及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帮助更多客户迈向信息化升级和数智化转型新征程。
《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金融科技与AI引领风潮
AI金融助手

《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金融科技与AI引领风潮

《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在郑州发布,该报告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超1200家,总估值达3万亿,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成为热门领域。 7月9日至11日,2024独角兽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举办。期间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该报告指出,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突破1200家,总估值超3万亿美元。报告发现,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成为独角兽企业的热点赛道。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1201家。其中,2023年新进独角兽企业145家,2023年新获融资企业为310家。报告显示,从分布看,中美两国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平均成长周期为4.74年,中国和英国独角兽企业成长周期最短,约为4.3年。 武文生建议,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展创业资本、加大开放力度是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关键。对于郑州等城市,武文生建议结合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通过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及引进外部科创资源,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I技术迭代与数字金融创新——凤岐金融发展论坛第十一期顺利举行
AI金融助手

AI技术迭代与数字金融创新——凤岐金融发展论坛第十一期顺利举行

  在著名金融学者曹凤岐教授的79周年诞辰到来之际,凤岐金融发展论坛第十一期于7月5日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和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邀请到了曹凤岐先生的学生——资深银行家与金融学者、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博士,围绕“AI技术迭代与数字金融创新”主题展开了精彩分享。   除北京主会场外,论坛还开设了深圳、上海、西安、成都、青岛及广东在内的六个分会场,近200位全国各地的校友及金融领域的学界及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对数字金融领域带来的创新与挑战。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理事会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化祥教授致开幕辞。他深情回顾了曹凤岐教授在金融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卓越贡献,并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金融行业革命性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马化祥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正面临革命性的变革。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一个可信任、可持续发展的算力生态圈,平衡创新与风险,保障用户权益的同时推动技术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化祥   随后,资深银行家与金融学者、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博士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对金融行业的深远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他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谈起,指出ChatGPT、Sora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正深刻影响着金融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李礼辉提到,目前智能金融领域虽然还处于辅助+助理的初级阶段,但已开始改变产品创新、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未来,生成式和多模态人工智能将在引领智能金融向更高自动化、正确性和效率方向发展中展现更大的潜力。   李礼辉   然而,李礼辉也指出,AI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风险,包括算力集中与算力竞争、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AI对齐与AI合成问题以及AI信任与AI安全等。面对这些挑战,他强调需要国家层面上对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进行深思熟虑,并在数字金融智能金融的发展上制定合理的战略考量。这一战略不仅关注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的构建,还涉及市场主体的培育、数据共享体系的完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并重以及智能金融的安全与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通过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行业级和企业级垂直模型的融合应用不仅提升了通用技术的性能,也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李礼辉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预防AI操纵的防火墙。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全球AI标准的制定,抵消西方霸权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软件安全技术的标准和软件审核认证的制度,拦截存在安全隐患的开源软件;更重要的是加大投入与政策扶持,优先研发、使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和模型,促进我国软件技术产业更快地进步和成长。   李礼辉进一步强调,随着智能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正致力于建立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金融创新体系。可考虑的原则是:技术创新力求“高中”,“高”是引领创新占领高地,“中”是全球领先的中国方案;风险管控力求“初小”,“初”是有能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小”是实现风险概率和风险成本的最小化。这要求加快智能金融监管创新,在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建设中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在数字技术通用标准建设中争取中国的“定位权”。通过加强法规建设、风险控制和国际合作,期望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促进中国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   贾春新   论坛由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贾春新教授主持。   互动与交流   演讲结束后,李礼辉与北京主会场到场的参会者们进行了互动与交流,针对来自各个分会场师生校友们提出的问题提供了深入而专业的解答。论坛最后,马化祥代表凤岐金融发展论坛主办方向李礼辉表示感谢,并赠送了纪念礼物。他强调,“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门槛上,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洞见。凤岐金融发展论坛将继承曹凤岐教授的遗志与精神,汇聚众智,集中力量推进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推动AI技术与数字金融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至此,凤岐金融发展论坛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凤岐金融发展论坛   2020年,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和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发起创立“凤岐金融发展论坛”,旨在为金融领域的学者及从业者提供一个交流研究思想、分享实践经验和探讨未来趋势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促进金融学科的长远发展。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十一期,众多金融学界与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分享,得到了北大师生、校友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曹凤岐教授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广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曾参与《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他生前致力于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斯人已矣,风范长存。曹凤岐教授是学术探索的典范,也是智慧和知识的代表。他留下的丰富学术遗产和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将继续为金融学的发展带来启发和指引。在新的时代,“凤岐金融发展论坛”将传承和发扬曹凤岐教授的学术精神和理念,以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学理论研究,推动中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为坚持不懈的目标。我们也期待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个人能够参与到论坛中来,共同探索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AI陪诊!南京医疗新场景“码”上解锁
AI医师助手

AI陪诊!南京医疗新场景“码”上解锁

AI陪诊!医疗新场景“码”上解锁 导航排队等7项服务可为患者就诊时间缩短20% 南报网讯(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郭圣盈 通讯员 宫丹丹)医院看病不用烦,新上岗的“AI陪诊员”不仅能带路还能帮排队;CT、核磁、B超检查时间可以自己选自己约,“自助值机”灵活又便捷;“一码通”让老人就医“享五优更无忧”,最快半小时内看完病;全新入出院“一站式”办理,让患者少跑腿……尽管正是暑期就诊高峰,但近日不少患者却感觉,就诊更便捷、看病更舒心了。一部手机、一个就医“一码通”,一系列就医的新变化,解锁的智慧医疗新场景,让患者就医更顺畅。 昨天,首次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就医的淮阴患者卢华在“AI陪诊员”的帮助下,在医院一路顺畅就诊,一部手机就解决了大难题。 因为甲状腺问题,在当地医院的建议下,卢华慕名来到省人医,“然而当我走进医院门诊大厅,虽然各类标识随处可见,但仍有点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做什么。”卢华告诉记者,在服务台导医的帮助下,她打开医院微信公众号,找到智能陪诊功能模块,开启了就医顺畅模式,“怎么通过导航找到门诊科室?医生给我开了检查和药,该去哪里?看病结束了,下一步我该怎么做?从诊前、诊中到诊后,一个陪诊AI小助手,就在手机里一步步指引我如何就诊,甚至帮我智能导航去相应地点,以及实时刷新候诊排队信息。” 为解决就医“盲点”,省人医利用语言大模型技术,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提供咨询、就医规划、导航、取号、排队、叫号提醒、病历报告查询等七项服务。医院门诊部主任潘寅兵介绍,经初步调研,全流程闭环智能陪诊新场景可为患者就诊时间缩短20%。 就诊顺畅与否不单在门诊,各项检验检查的辗转奔波常让患者痛苦不堪。“刚刚体验的‘自助值机’全新服务,体验了一次什么叫把检查时间安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刻笑着与记者分享体验的缪丽丽,其实前一刻还愁眉不展。 昨天一早,缪丽丽就来到省人医进行常规术后复查,复查项目中包含了B超、生化检验、CT等多项检查。“缴费完成后,系统自动预约提示,有两个是在今天下午,抽血生化检验因为需要空腹不得不安排在明天,分属不同时段。本就是请假来复查,这一来一回太浪费时间了。”正准备向医生求助的缪丽丽,在导医的指引下,打开手机,开始了“自助值机”操作。 在可选的时间段里,缪丽丽把三个项目都改约在相对集中的第二天上午,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跑完”所有检查。“医院将安排检查时间的主动权交到了患者手里,推行系统自动推荐、患者自主选择预约时间,将各检验检查的预约服务汇集同一平台,患者可根据个人需求,在30天内的空余预约时间段里合理安排,做到‘检查时间自己约’。”潘寅兵介绍,“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为保证预约秩序,检查改约次数控制在1—2次。有些检查项目需用药调整的,若无法线上预约,可至人工窗口。” “以前大半天才能办理好的入院手续,没想到今天5分钟就解决了!”昨天,在出入院办理窗口,平时大量拥挤排队的情况不见了,顺畅的就医感受,让帮助家人办理入院的沈敏大呼意外。 患者到医院看病住院,需要登记、填表、核定、排队、跑腿、等待、结算……多个环节需要至少来回辗转3个部门窗口,繁琐的入出院流程常常让患者手忙脚乱“堵”在某个环节。为解决这一堵点,省人医多部门联合,推出出入院一站式办理中心。“家人定期需要放疗,三天前我帮家人预约住院,昨天接到了医院的短信,提醒我今天可以来办理,中午也没问题。于是我中午趁着午休时间,携带住院通知单、医保卡,5分钟就办好了,一点没耽误。”沈敏感慨。 省人医总会计师贲慧介绍,医院将床位确认、医保审核、手续办理等多个步骤整合到一个中心平台,并开放线上预约,让患者约了再来办,来了就能办,“同时出院患者不出病区就可以办理出院结算手续,节省流程时间,减少繁琐步骤。出入院平均时间从半天缩短至10分钟左右。” 此外,医院还推出老年患者“一码通”、精准加号等便民措施,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优先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服务,就医平均缩短80分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